你播下的种子,果实终将回向给你
发布于 2021-03-31 13:07
纯粹地做事已经给我带来了很多很多的恩典。有学员总结说,我的课程里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无目的性”。
是的。我对学员没有期许,对我自己没有期许,我只是把自己,也把学员交托出去,任由我们在这无目的的过程中撒网,看看我们能捕捉到什么。
无目的地做事其实很难,因为我们已养成做什么事都追求一个结果、一个目的的习惯。只是去做,不求回报,这期间要修炼的是超脱。
超脱,是一项崇高的品质,让人心存敬畏。可当我们处于某个情景之下,它的修炼也是炼狱般的,因为获得这项品质的前提是摒弃自我。
我经历过很多炼狱般的时刻,炼狱过后那份真实的满足感,又像乱闯的孩子突然发现了那条归家的路,兴奋又怀着感恩,感恩冥冥之中那些对我的不离不弃。由此,我喜欢这种纯粹,它的恩典足以让我不断地坚持。最近我又收获了因为纯粹而带来的果实,让我感叹这种行为方式背后的智慧。
上周我已完成第18期的教学,这一路走来,每一期都会有所变化,而18期是一个不小的突破。
在我的课程里,如果能够坚持完整的21天学习,学员会和我有相当强烈的连接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它从第1期开始便形成了这样的模式。但是,未必学员与学员之间会产生很强的连接感。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因为这是个线上的课程,我们无法看见彼此,看得到的只是文字和曼陀罗画面,不是每个人都有兴趣或者有能力透过文字、画面去了解其他的人;
第二,每个人的时间投入是有限的,因为学习者来学习只是生活的小一部分,他们还需要兼顾工作、家庭、育儿,而我带领课程是生活的大全部,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这里了。在有限的时间内,作为学员的个体分配到集体互动的时间不见得是相同的,那么交流的效果也就得不到保证了。不过,他们为了完成作业和自己的探索,跟我的交流是有保证的。
第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得靠点缘分,这个人与那个人合不合拍,连不连接得上,还真的靠点运气。
在完课问卷中我多次得到这样的反馈:应该加强学员与学员之间连接的设计。
作为一个课程的设计者和带领者,我们原本持有的专业素养是必须的,但也是不够的,它还需要强大的情商,也就是如何站在学员的角度,感受他们所感受的;预见他们可能发生的;以及应对所有未知的。
虽然之前的设置并不会影响我带领每个个体的质量,但我也知道这个是我的卡点,我的功课。我每一期开课前都要祈祷——我应该如何改进这一方面?
我一直没有灵感,也一直在这一点上没有突破。我修修补补,用了很多其他的方式试图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效果是有所改善,但谈不上是“突破”。
我告诉自己,这个突破也需要一点缘分,我只要稳住现在带课的水平,不让它下降,我总有一天会突破的。
这个突破的灵感直到第18期开课前一天我才捕捉到,它源自于2020年年末我决定要在2021年对老学员进行的一个长期陪伴计划。
这个计划目前已完成了2021年的前三个月。这个计划的初衷是让老学员养成规律写作的习惯。对于老学员们,他们上完课我撒手不管,我觉得自己未尽到该尽的责任。一个课程完结了,我是完全可以置他们不管的,可是我觉得那样太没有人情味了,我觉得我们相遇的缘分不仅仅止步于这里。
我也觉得,不管是任何类型的事业,当我们与消费者之间没有建立起一种长期的连接,这项事业是滚动不起来的。之前没有课后的陪伴是因为精力真的不足,没有一个团队,一个人真的无法面面俱到。
经过3年多的打磨,我的内在变得越来越牢固,可以接纳任何的状况,可以自由面对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案例。所以,我的精力有盈余了。本着这部分盈余的精力,我开启了今年的陪伴计划。第一期完成之后,我把这个计划更名为:【夜莺四季自由写作营】,下个月将进入【夏】季的书写了。但愿它真的能够运行一年,目前只面对参加过写作课的学员开放。
这个陪伴计划我也是花了心血来琢磨过的,我真的希望他们不要浪费自己的天资,因为他们之中确确实实有很大一部分写得很好,甚至比我还好,我想他们像我这样爱上写作。
加入第一季度【春季】的同学有20人,他们之中有些真的能够每周完成一篇作品,越写越带劲儿,我真的为他们高兴。在3个月里,我们也进行了至少2次的连线探讨,不断地优化这个计划,而这个优化来自于参与者本身。也就是说,他们开始有了“主人翁”的意识,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进步有了责任感。如果一个活动,只是组织者一个人来冥思苦想,样式将非常有限,再加上我除了陪伴他们,还得正常地带领新的学员,我的脑子其实已经非常饱和。他们各抒己见,优化后的计划比原来的更加人性化、更加有效率了。仅仅是计划的优化已经让我感受到这个行动是个有意义的选择。
在优化的过程中,整体的连接感强烈了一些,他们的书写也变得越来越流畅、聚焦,并且有些还延续了他们的个性。如果说他们的作品还没公开,还没遇见其他的读者,我便是他们的第一个读者。其实,到了最后,我还很期待阅读到他们的文章,即使是我每周要点评10几篇,也是需要一定的精力的。他们的视角、话语,已经不再像是在课程里完成作业的那样,而是有鲜明的个人特点,还给我带来了一面又一面的镜子,内容开始有了值得品赏的价值。我无不鼓励他们把作品公开出去,去遇见自己的读者。有些同学也开始耕耘自己的写作平台。
这个计划里,写的不是我,我却成为了那个最过瘾的人。这份过瘾很多时候源自他们的文字,源自他们的进步。我体会着这三个月的感受,那个我一直想突破的点,灵感终于降临。
我把在陪伴计划里使用的方式运用到新的写作课里(第18期),使用的时候其实还有些写忐忑的,毕竟参加陪伴计划的学员是已经经历过整个课程的洗礼,他们才会有那种“主人翁”的意识,而来参加课程的学员他们对写作还没有全面的了解,心灵的窗口尚未打开,我不知这样的操作是否合适。但是我的内心有个声音:
我已经在过去17期课程里无法突破这一点了,无论如何我都要使用这个新的方式,它会带来新的体验,仅仅是新的体验对于我来说就值得一搏。清晰且坚定。
于是,我尝试了。
结果,在第18期的反馈中,不再出现学员之间连接不够的反馈。
我为自己感到高兴,我喜欢这种不断突破的感觉!
第18期结束之后,我翻开自己6年前,刚开始接触写作领域时写的文章。那些文章和他们现在写的一样,充满了稚嫩,甚至还有些迷茫。处于那个维度的我是如何都无法理解现在这个维度的我的,成长是这样美好啊。人类如果没有了成长,也就没有了文明。
现在的课程设置,虽说它依然不完美,但它越来越饱满了。下一期又将会在这一期的基础上继续精进。前段时间写过一篇关于追求完美和追求精进的文章,我了解自己不是走在追求完美的路上,但我永远不会停止精进。我在2020年末播下的这颗种子,经过三个月的灌溉,如今我收获了一个阶段性的果实。
印度教里有一个“业”的说法,“业”即是所有的行动和互动的总和,这个“业”也决定了某个灵魂在前世积累的业决定了一个人来世的境遇。
虽说我并不信奉有轮回的说法,但是我信奉行动和互动的总和构成了一个人的生命轨迹。我信奉地球是圆的,我们的生命轨迹也是圆的,任何出自于我们的东西都会以不同的样式,但是以同样的本质回到我们的身边。
如今,我经过3年多的创业,越来越了解和敬畏这其中的智慧,在我做每一件事之前我都需要清空自己,清空自己的欲念,清空自己的自我,怀着利他的心态来做。这些貌似是吃亏的事,上帝会把这些“亏”记录在册,然后返还给你,像一份储蓄,你还得到了利息。
嗯,我一直这么坚信来着。

--End--
*莺之巢第517次原创推送*
文〡夜莺
图〡Unsplash

夜莺
一只用文字唤醒人们的鸟儿...
小说作者〡写作导师〡曼陀罗疗愈师
独立出版:长篇小说《出走的喜鹊》
联合出版:《美好家庭+》
处女作《出走的喜鹊》当当、京东、天猫热售中...
夜莺的自述
80后,自由职业者+家庭主妇一枚。
非科班出身,非作协会员,没获过什么奖,从事留学文案工作12年,活了30多岁才知道自己喜欢写作(文学),自学和钻研“创意写作”以及“曼陀罗艺术”,自创线条曼陀罗绘画,之后辞职,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
偶然发现曼陀罗+书写有巨大的疗愈功效,惊喜连连,一发不可收拾,自创一套教学法,方法很“野”,不按常理出牌,开启『夜莺系列课程』的教学。课程包括:
『灵动写作课程』(专注写作能力提高)
『灵动赋能课程』(专注疗愈)
48天完成14万字的长篇小说,并以非自费方式于2019年7月出版。
专长于艺术疗愈、情绪管理、自由创作、跨国婚恋咨询,乐于分享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如何用文字把自己和世界连接起来。
喜欢旅行,足迹遍布20个国家,目前与伊朗籍先生定居于广东。
微博:夜莺Louisa
更多了解夜莺的文章:
34岁辞职,48天写小说,出版,我遇见了未知的自己
从工作了11年的公司辞职,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我经历了什么?
4年曼陀罗绘画给我的禅悟
我是如何自学写小说的?(内含工具书)
踏入婚姻第5年,我交出了第一份成绩单
年中小结|创业满3年,做个坦荡荡的自己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