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贷款利率背后的那些猫腻

发布于 2021-04-01 17:45

展示商品/服务价格,对于任何商家来说都是一件简单的小事。但是,在贷款行业,这么一件小事,竟然需要监管部门几次三番的发文加以规范和管理。实在是这世界变化快,而贷款机构们在贷款利率的展示上,方式不断推陈出新,移花接木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明。
而在贷款产品的另一边,普通消费者由于缺乏金融专业知识,对实际价格的辨识能力有限,往往在不知不觉间,就为一笔普通的贷款背负了高额的利息负担。甚至直到贷款还清的那一天,消费者都不知道自己为这笔贷款实际支付的成本到底是多少。
一边是强势的放贷机构和强烈的盈利冲动,一边是相对弱势的借款人和模糊不清的金融知识,交易的天平只能借助外力才能保持平衡。这个外力,就是监管机构。
最近出台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贷款产品均应明示贷款年化利率的公告》,就是对贷款交易天平的再一次纠偏。《公告》里的每一条,都是对贷款市场上价格乱象的针砭与规范,也间接为我们展示了贷款产品的定价上,到底有多少花招和猫腻。
化整为零法
很多贷款产品在宣传时,根本不明确展示年利率,或者通过淹没在说明文字中,放置于边缘角落处等方式弱化年利率的展示。而在宣传页面的显眼位置,通过放大的字体、凸显的颜色、美化的设计等方式,强调一个极低的每日还款额。通过这种极低的每日还款额,给消费者一种贷款负担很轻的幻觉,进而刺激消费者的贷款冲动。
例如,某汽车贷款产品宣传中,突出强调客户每天只需要还款102元,就可以将该品牌某款新车型开回家。在贷款的宣传中,完全没有贷款实际利率的展示和消费者需要支付的贷款利息总额的说明。让消费者只能直观地感觉每天仅百元的还款,而完全忽略了这款产品年化8%的实际利率定价。
针对这种贷款定价的猫腻,《公告》要求,“所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在网站、移动端应用程序、宣传海报等渠道进行营销时,应当以明显的方式向借款人展示年化利率,并在签订贷款合同时载明,也可根据需要同时展示日利率、月利率等信息,但不应比年化利率更明显。”
甩锅大法
贷款机构在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开展贷款业务,或者通过合作机构推广贷款产品时,往往对于合作机构对贷款产品的宣传和推广方式疏于管理,甚至对合作机构明显带有迷惑性的贷款宣传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合作机构由于不受监管,在迷惑甚至虚假宣传方面更是有恃无恐,导致很多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背负了较高的贷款利息负担。当客户为此向贷款机构或者监管机构投诉时,贷款机构往往将锅甩给合作机构,并以此为自己开脱。
针对这种贷款机构的甩锅行为,这次的《公告》明确规定,“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包括但不限于存款类金融机构、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以及为贷款业务提供广告或展示平台的互联网平台等。”
多头收费,隐藏实际利率法
这种手法中,最常见的就是收砍头息的方式。虽然事先可能已经告诉了消费者一个明确的贷款利率,但在贷款发放时,会扣除贷款利息,只发放剩余的部分金额。消费者还款时,则需要按照合同约定的金额,偿还全部贷款。收砍头息的方式下,虽然消费者知晓贷款的利率,但实际承担的利率水平,是高于贷款合同中显示的利率水平的。因为消费者实际使用的贷款本金,并没有合同约定的贷款金额多。
还有一种隐藏实际利率的手法是多头收费。一笔贷款中,除了贷款机构会正常收取利息外,还有众多中间环节收费,比如账户管理费、贷款服务费、GPS安装费、下户调查费、还款保证金……各种收费项目累加下来,消费者的实际贷款成本已经远高于贷款利息。
针对这种隐藏实际利率的手法,《公告》规定,“贷款年化利率应以对借款人收取的所有贷款成本与其实际占用的贷款本金的比例计算,并折算为年化形式。其中,贷款成本应包括利息及与贷款直接相关的各类费用。
息转费法
你一定看到过这样的贷款产品宣传,“贷款零利息”、“贷款免息”、“只需偿还贷款本金” ……给你的感觉是,这种贷款只需要还本,而不需要付息,似乎捡到了便宜。但当你实际申请贷款的时候会发现,这笔贷款虽然没有利息,但是需要支付一笔贷款手续费。
还有一些类贷款的产品,本质上是贷款,但是以分期付款的形式存在。办理分期后,确实没有利息,但是需要为这笔分期付款一次性或者按月支付一定比例的手续费。而且,这种分期付款的手续费,由于整个还款周期都是按照贷款本金的全额计算每期应还的手续费,也就是贷款的计费本金不会随着消费者每期的还款而减少,导致虽然名义上的手续费率确实不高,但客户实际使用贷款资金的成本却远高于名义手续费率。通过把贷款利息转成分期付款手续费的方式,贷款机构们以较低的名义费率,赚取了较高的实际贷款收益。
针对这种方式,《公告》要求,“若采用分期偿还本金方式,则应以每期还款后剩余本金计算实际占用的贷款本金。”
经过监管机构最新《公告》的规范,贷款市场上价格、利率领域的乱象基本上已经被约束。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各家贷款机构能够将核心能力更多的集中在产品研发、流程优化和用户体验提升上,进而提升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