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一年级下册8《静夜思》教案设计
发布于 2021-04-03 22:36
2021年春季小学1-6年级下册资源导航 | |||
电子课本 | 教师用书 | 学生用书 | 课堂笔记 |
每课一练 | 课文预习 | 课件教案 | 精品试卷 |
硬笔书法 | 生字字帖 | 微课视频 | 名师课例 |
8 静夜思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显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静夜思》是一首语言浅显却感情真挚的思乡曲。全诗虽然只有二十个字,却成功地刻画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本课教学设计旨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学习生字词,感知古诗内容,体会古诗的韵味,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以达到让学生在接受古诗文化熏陶的同时,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诗人李白的资料及本首诗创作的背景资料。制作本课的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静夜思》,预习生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则谜语,请大家猜一猜,看谁最聪明。
2.多媒体课件出示: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谜底:月亮)
3.(课件展示月下美景图)导入: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月光笼罩着沉睡的小山村,笼罩着苍茫的大山,笼罩着宁静的港湾,笼罩着我们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望着月亮,许多人都会思绪万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4.板书课题,学习生字“夜、思” 。
(1)指名领读课题,相机指导学生把课题读准。
(2)你能给“夜”找几个朋友吗?相机理解“夜”的意思。
预设:夜色、月夜、黑夜、夜晚。
(3)识记“思”字。“思”是平舌音,声母是s。
①“思”的部首是什么?(心字底)
②你认识哪些带有心字底的字?
③观察这些带有心字底的字,你发现这些字都和什么有关了吗?
④小结:带心字底的字,和思想、思考有关。因为古人造字的时候,认为人是用心思考的。
5.引导学生释题并齐读课题。
6.认识诗人。
(1)学生交流对李白的了解。
(2)教师补充介绍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我国唐朝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这是他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后,在一个安静的夜晚,面对皎洁的月亮对家乡亲人产生了思念之情后写下的。
设计意图:猜谜语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上课伊始的猜谜语导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通过给“夜”字组词,认识带心字底的字的方法,为理解“夜、思”的意思和识记字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播放古诗朗读动漫,请学生认真听,识记生字的读音,初步感知诗句的停顿。
2.学生自读诗句,边读边圈出生字,圈好生字后多读几遍,再与小伙伴合作识记不认识的字。
3.教师指名读古诗,评议是否读准字音。
4.检查学生学习生字的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带拼音):夜、思、床、光、疑、举、望、低、故。
①开火车试读并组词。
②出示词语后请小老师领读。
静夜 思念 床前 月光 疑问 举头 远望 低头 故乡
(2)组织学生交流多种识字方法,教师相机指导。
①自读“床、光、望 ”,说发现。(它们都是后鼻音的字,韵母都是ɑnɡ。)
②做动作理解识记“举”:请学生把铅笔“举”起来;请“举”手。故“举”可以组成:举起、举手。
③通过找反义词的方法理解“低”。
④联系诗句内容“望明月”,做动作理解“望”是“看”的意思,可以组词:望见、远望。
⑤用加一加识字法学习“故”:“古代”的“古”加反文,就读“故”,组词为“故乡”。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故乡”,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故乡在哪儿。
5.做“摘星星”的游戏,巩固生字。
(1)课件出示摘星星游戏情境图,教师激趣。
(2)学生积极参与游戏,正确认读生字。
6.做“把字宝宝送回家”的游戏。
教师用课件出示诗句,刚识记过的字用红颜色表示,学生齐读诗句。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交流识字的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记忆,也为其他学生提供了识字的方法与途径,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通过“摘星星”“把字宝宝送回家”等游戏反复展示生字,让学生在识记生字中获得快乐、积极的体验。
三、观察示范,指导写字
1.课件演示本课生字的书写动漫。
2.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思、床、前、光”4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及书写要点。
3.教师着重指导心字底的书写要点。独体字“心”的书写,在之前已经学过了,但它作为偏旁的书写要点这是第一次学习。当上面部分有长横、撇、捺等笔画时,心字底宜窄些,即上放下收;反之,心字底则写宽些,即上收下放。
4.教师边范写,边指导:
思:9画,上下结构。书写时注意上收下放。“田”的竖在竖中线上。心字底略宽,卧钩是关键笔画。“心”作为偏旁书写是第一次指导,要详细讲解书写要点。
床:7画,半包围结构。“广”的“丶”和“木”的“丨”都在竖中线上。“广”的横不宜过长。
前:9画,上下结构。要写得上紧下松,下部左侧的“月”的撇要变成竖。
光:6画,上下结构。上半部分先写中间的竖,再写两边的点和撇。横在横中线起笔,略往上扬。竖弯钩紧贴着竖中线起笔。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书写展示,共同评议。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时间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本环节的书写指导贯彻了这个要求,并在规范笔画书写上示范指导,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又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
四、朗读古诗,了解大意
1.我们读古诗时应该注意什么?(停顿)
2.出示画有停顿符号的诗句,让学生在书上标一标。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小组讨论交流,不懂的地方互相问一问。
5.指名说说,提出不懂的地方。
6.相机理解“霜”:你在哪儿见过霜?
7.再次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练习说话,体会诗意。
设计意图:对古诗停顿的指导,有助于学生对古诗韵律节奏的感受。借助课文插图帮助学生大致理解诗意。
第二课时
一、细读古诗,感受诗意
1.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古诗。你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
2.学习第一句古诗。
(1)指名读整句诗,说说自己对这句诗的理解。
(2)相机指导:“明月光”是怎样的月光?(明亮的月光。)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每一次朗读都要指向不同的目标。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3.学习第二句古诗。
(1)指名读整句诗。
(2)组织学生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出示图片,直观认识“霜”,并与月光下的景象对比。
(3)鼓励学生尝试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用上“……好像……”的句式。
4.学习第三句古诗。
(1)做动作理解“举头”的意思,“举头”还可以说成什么?(抬头)
(2)说说诗人在干什么。
(3)指名读整句诗,说说自己对这句诗的理解。(诗人抬头望着天上明亮的月亮。)
5.学习第四句古诗。
(1)指名读整句诗,说说自己对这句诗的理解。
(2)引导学生用动作解释“低头”。
(3)诗人看着挂在天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会想到家乡,想到亲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诗句的意思,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中、诗人的情绪里,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情感。
二、再读古诗,深化情感
1.课件出示图片,在柔和的古筝声中教师导学:在这个安静的夜晚,月亮是圆圆的。圆月象征着团圆,而诗人却独自漂泊在外。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难过、伤心)
2.教师范读,学生一边欣赏画面,一边感悟诗中传递出来的思想感情。
3.同学们,此时你们看到月亮会想到什么?(播放乐曲)
4.诗人看着挂在空中的明月,又会想到故乡的什么呢?诗人为什么“疑”,他在疑什么? 引导学生联系诗句理解。
5.引读:是啊,在这样的夜晚,我们是多么思念亲人哪!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自己及李白的思念之情读这首古诗吧!
6.指名诵读,以评促读。
7.播放音乐,创设情境表演:此时此刻,你就是诗人李白。你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独自站在窗前望着圆月……(生双手放在背后合拢,深情吟诵。)
8.推荐最佳表演者上台配乐表演。
9.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背诵这首古诗。
设计意图:音乐的烘托、图画的渲染,让一种思乡情涓涓流入学生的心间,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朗诵,体会到李白的情感,读出古诗的韵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古诗赏析,了解诗人
1.课件出示《古朗月行》《月下独酌》这两首诗。
一轮明月,一段思乡情,一首《静夜思》。李白还有很多诗都写到了月亮,我们来欣赏两首。
2.课件播放配乐朗诵《古朗月行》《月下独酌》。
3.再次介绍李白。引导学生找一找、背一背李白的其他古诗。
设计意图:介绍李白另外两首古诗作品,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素材,并激起学生对古诗、诗人的兴趣。
四、指导书写,学写生字
1.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说说发现了什么,哪个字比较难写。
2.教师范写。指导生字“低、故、乡”的写法。
低:7画,左右结构。注意左窄右宽,右边第二笔是竖提,最后一笔是点。
故:9画,左右结构。左右两部分宽窄相等,书写时要注意笔画的穿插,尽量向中间靠拢,避免结构松散。注意反文与折文的区别,最后一笔捺要舒展。
乡:3画,独体结构。两个撇折的转折处基本对齐,第一个撇折在竖中线上起笔,第二个撇折略微上扬。
3.学生独立写。教师提示学生注意写字时的坐姿与执笔姿势。
4.展示学生作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刚刚开始练习写字,所以写字练习时一定要指导细腻、书写规范,学生书写情况要及时反馈,教师应矫正不良的写字习惯。
板书设计
静夜思
教学反思
第一学段的古诗教学,主要方法是诵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所以这节课主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感悟学习。通过出示《静夜思》背景插图,优美的配乐,李白的图像,以及“霜”的图片等,带领学生走进诗的意境,开启学生想象的大门,走进诗人思乡的情怀中。
感谢您抽出 · 来阅读此文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