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板书设计再打磨

发布于 2021-04-04 19:48

  初春的一个下午,在学校与几位小老师一起备课。其中有一节是一年级的《端午粽》,小老师的板书设计很有新意。

    我:哇,好漂亮的板书设计!中间的图形,真像一颗大粽子。咦,左上这个图形是?

小老师:是一篮子粽子。

我:哦,虽然不十分像,但挺有创意,一颗、一篮,数量不同。文中具体描写了红枣粽,好像就是这一大颗,文中还提到了红豆粽、鲜肉粽,写到粽子“花样多”,似乎各种各样的粽子都被收入这一篮中了。不过,这一篮粽子的图片为什么贴在课题的左边?

小老师:?我也没细想。

我:这份板书,可以说是图文并茂,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但是,我们看看图中文字的位置,三个词各占一个平面。但学生读课文,会发现,“外形”“味道”是课文第二自然段写到的内容,而“花样多”是第三自然段的内容。这三方面的描写,在文中不是平均使用力量的。(附课文的第2、3自然段)

小老师:您说的对,板书上这三个词的位置不对,逻辑关系与文本的描写不一致。

我:那应该怎样改一改呢?

(之后,几位老师充分讨论,集思广益,形成了下面的板书)

         第二份板书,内容依然是取自课文的第2、3自然段,修改的重点,一是调整了原板书的布局,使其与文本的描写顺序相一致。二是更加凸显低年级阅读的重点:注重语言积累,如“又黏又甜”是文中的词语,板书出来强化学生记忆。注重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如“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具体写出了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多,学生在圈画过程中容易遗漏信息,板书出来便于学生自查、订正。

    如此这般,反复打磨板书设计,难求最好,只求更好!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