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丨原来书法可以这么好玩儿

发布于 2021-04-06 20:54



- 这是云马·学艺堂举办的第552场活动 -

TIME | 时 间

2021/04/01  周四晚 19:30-21:30



PLACE | 地 点

N18LOFT小院5栋5楼



GUEST | 嘉 宾


陈亦刚 | 特邀讲师

中央美院的书法博士
苍山书法小组主理人
设计师、自由摄影师
陈亦刚老师生于江西赣州,兴趣驳杂,做过老师、设计师、墻绘师、摄影师。学过物理、中国古代画论、书法几个专业,现在工作生活于云南大理。

他任教于广州美院、肇庆学院、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并兼任《东方艺术·书法》编委,同济大学古典书院书法及艺术史讲师。他的作品被台湾美术馆、湛江美术馆、镜堂艺术馆等多家美术馆及一些私人藏家所收藏。
THE ORIGIN | 缘 起

自去年5月陈老师给我们在线上进行了一分享之后,大家对书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不少朋友们也开始了书法的学习。

今年在与陈老师的交流中,了解到他会来重庆几天,便盛情邀约他来到学艺堂,与上次参与过分享的朋友们线下相会,分享关于书法更多的精彩内容,为大家答疑解惑。

 


THE SCENE | 现 场




参与者 | 王二分享


与陈亦刚初次相识是去年学艺堂组织的《书法的温度》的线上讲座。后来跟着学写字,满打满算快一年了,算是初窥门径。
陈老师是书法博士。很奇怪的一个专业。自称经历驳杂,看似桀骜,实则平易近人,一个保留着赤子之心的老顽童而已。我推测,本科物理学专业给了他理性的意识,硕士学画论带来了框架思维和系统思考,加上天生的浪漫主义,成就了其独特的人格属性和魅力。他恐怕是国内讲书法的老师里,唯一一个给你讲一万小时定律和心流状态的人。
语言能活在当代,技法则追寻古人,所以4月1日的讲座,将近两个半小时,穿越古今,信息流扑面而来,加上各种文化梗,完全颠覆了大家关于“书法家”的刻板印象,非常过瘾。
试着记录一下当时的体会,与诸君分享。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在中国谈论书法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一方面,任何普通人都会不由自主高看几分,另一方面,好像又看不明白。
这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共同的现状。譬如围棋,黑白两色往格子上一放,就可以互相围杀。但是,入门简单,深入极难。其中需要大量的对于肌肉、大脑的精微训练,这种刻意练习,是对自我在技术和意识层面的深刻再造。但是外行看热闹,普通人根本无从辨识。
这就是为啥xx首富、各路明星、妖魔鬼怪都可以恬着脸出书法周边的原因:大众没有辨识能力。中医骗子多,也差不多是这个道理。这不像是数学,让他刷一套吉米多维奇著的《数学分析习题集》,立马现原形。
吉米多维奇著的《数学分析习题集》


“现代人为数不多的书写机会,就是签快递”,陈老师的这句话逗乐了一干听众,也真真是发人深思。书写工具——毛笔,演化到今天,已经被签字笔替代,笔的变化,倒推书写习惯的变化,加上电脑和手机在信息传递中的巨大便利,根除了毛笔的日常存在土壤。
除了书写媒介的变化,与古人相比,今天的视觉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须知,人是环境的动物。特别是在低龄阶段,比如幼儿园,每学期都会做环境创设,让教室的陈列、功能分区用视觉化的语言呈现出来,小朋友们也会从环境中吸收丰富的信息。放眼望去,从小学课本到店铺招牌,种种原因,触目所及,都是宋体、黑体,单调极了。
▲小学课文中的宋体
不仅如此,文章也在变化。“我们要说现代的,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说出来。”陈老师引用了鲁迅这段文字,顺便现场展示了鲁迅先生的书法作品,没想到章草写的那么活。

▲鲁迅书法作品
如果把书写的线条比作形式,那么文章的内容就是内实,二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表达系统。当代有许多人在做尝试,用书法叙述当下的感受,受众看上去总觉得怪怪的,不得其法。
 
书法作为视觉艺术的一个门类(陈老师曾有“放眼世界,如果当代艺术是原子弹,那么书法不过是一枚小弹弓”之语),面临的尴尬是系统性的。
今人吃穿住用行,有哪样没有变?退一步讲,要追古、慕古,学哪朝哪代?譬如人人乐道的茶,前几年建盏流行。须知那是末茶时代的产物。煎茶冲泡,建盏完全看不到茶汤本色,又有何美感可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必定徒有其表。书法就这样咔嚓一声,卡在了过去与当下的断裂带上。
▌ 追根溯源,以古启今

于是陈老师给观众们展示了一组汉代简牍,让我们看到了古代的门吏等人真实的书写,当时文字正从篆书转向隶书,又因为快速记录的需要,呈现出草书的笔法。这就像一个放大后的切片,每一个细胞都纤毫毕现,活泼生动。

其实在陈老师此前课堂的分享里,曾专门放过一些敦煌写经的书法作品。那都是无名的经生写就,虽然为了宗教原因,为求功德,但是仍然有着灵动的变化,并不会因为严肃、严谨就要走向呆板。



与简牍相比,苏轼的尺牍《渡海帖》在书法的艺术造诣上要高明许多,列与列之间错落有致,字的硕微、粗细搭配适宜,这是不是一种理性驱使下的刻意安排?恐怕不是的。有一些是格式的要求,比如落款的字大小、排布。也有些就是所谓的书写状态,是艺术家的一种自然表达。

相比而言,后人故意通过排版的形式体现“艺术性”,甚至是模仿后人收藏的印章,装裱当中的贴纸,模仿藏家感言使用不同字体,无疑于东施效颦。

当然,当代人的许多书法尝试是值得赞赏的。陈老师举了邱振中先生《阳台上的花布衫》的作品,这首诗写在纸上,并没有装裱,而是像晾晒布匹一样挂起来,墨色也如同我们平日筛衣服一般,呈现出上下干湿不同。

此外,某位书家的“无情对”,以及中央美院一些毕业生的大胆尝试,都在从形式、内容等方面为书法的当代创新做着有益的探索。

讲座当中,陈老师特意分享了自己在书法领域的创新尝试,包括许多给朋友们书写的酒标。他采用手机作为编辑媒介,借用拼贴的理念,记录下自己在大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再用书画的形式汇为一体,“发表在朋友圈”。倘若需要实物,再用馆藏级作品打印形式输出。

譬如下图,就是讲了自己骑摩托打不着火的一次经历。这种拼贴的形式极其丰富,或令人捧腹,或发人深思,或者带着生活温暖的印记。

▲陈老师书法作品

一门深入,诸体皆通


讲座结束后,问答环节。造物的大蔡问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什么叫做入门。陈老师回答说:感受到笔性。我恍然大悟,想起来老师某次闭着眼写字。怎么理解?

毛笔作为书写工具,是一个柔软的圆锥体,只有用笔得当,才能呈现刚劲有力的线条。所有气韵都是由线构筑的,尤其是在转折处。老师讲,转折是连个概念,转,即圆弧性的线条,折,是陡然的转向。新人学书法,转折处往往呈现难看的墨点。掌握了笔性,才有可能形成流畅的线条。

▲陈老师书法作品

 

学书法一定不能自学。陈老师讲座中再三强调。书法艺术看似简单,但是笔法变化万千,现代人从小都是硬笔书写习惯,但硬笔和软笔之间存在着根本性差异。此外,学碑还是学帖,从谁开始学,用哪种笔哪种墨,太多太多的坑。自学的时间成本非常高。

从什么书体开始学习最好。有位先生的提问也代表了很多书法爱好者的困惑。陈老师解释说,书体演进是有其历史的。很多人学书法,从楷书入,但是楷书不仅对笔法要求高,点画当中很多细节性的处理,并且对结构也有很高的要求。

他的建议是先写一段时间的篆书。篆书的笔画粗细基本一致,变化比较少,可以帮助掌握基本的运笔能力。篆书不必多写,进入隶书,再感受其笔画粗细变化及结构的排布。然后楷体也可,甚至草书也可。

埃隆马斯克第一性原理

借用埃隆马斯克第一性原理,这个策略就是先简化,再添加。其实草书便于打通笔画的连接,学一段时间草书再看楷书感受又有不同。

先点画还是先结构。陈老师分享说,在学书法过程中,不要寄希望于同时解决点画和结构问题。而是简化,先重点提升一方面,再优化另一边,再回头来继续提升,从而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后记

就书法而言,的确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中国人或者说中华文化圈的文化认同的载体,更重要的是,书法提供了一种特别的生活经验,让你我有可能去构筑自己独特的精神表达。

但是,书法就一定是唐装马褂,一本正经的吗?书法就一定是宏大崇高到云端,难以触达的吗?书法就一定要跟阴阳五行勾连,修身养性,道可道非常道吗?

不是的。至少在陈老师这里不是的。书法与其是一种艺术形式,不如说一种表达的形式。我手写我心。当下的我们,用这样一个传统的笔墨纸砚,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好玩,更重要。


 THE END ▪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荐书——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一起为公益美学奉献一份力

▲了解更多活动信息

云马·学艺堂是一个彼此交流、共同学习的公益平台,成立于2006年,至今已走过15载。我们秉承着“以善启美”的理念,通过沙龙/分享、展览/文创、研学/培训等形式,传递人文美学,启迪生命智慧。

联系我们丨 Contact us
Q Q :1430523297
微信:YUNMA_xueyitang2
微博:云马-学艺堂

地址丨 Address
重庆南岸区南坪东路N18loft小院5号楼5楼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