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冰箱”的种子,拿到海南“温室”内,能解决“卡脖子”吗?

发布于 2021-04-08 02:25

要想粮食蔬菜能自给,有保障,种子是关键。从去年年末开始,种子“卡脖子”问题一直被我们心心念念的评头论尾。我们的口粮安全吗?我们吃的蔬菜有保障吗?哪些种子目前“卡”了“脖子”呢?

我国粮食去年时候连续6年大丰收,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拥有粮食超470公斤,远远高于世界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在主粮中,水稻和小麦,是明显产量多于消耗的。而优良的水稻和小麦种子,也是连续6年稳产的最大靠背。

目前,优良的粮种对粮食总量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54.85%,覆盖率上已达96%以上,其中自主选育的品种播种面积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95%以上。可以说,在中国的土地上,确确实实种的都是中国种子中国粮。而且中国的种子表现也还不错,像是日本出名的越光米,曾经是“世界米王”。现在我国的某些品种,在质量上已经和日本以及泰国的优质大米相当了。并且还专门研发出了功能米,举例来说,近年来就有专门适合糖尿病人吃的大米上市。

不过,有长处就有不足,虽然种子国产的情况,并不如春节前人们预估的那样“卡脖子”般的严峻,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畜禽和水产的核心种源能达75%和85%,中国的种子发展短板和弱项也很多,比如玉米和大豆,比如畜禽种源,都严重依赖进口。大豆和玉米的单产水平,都不足美国的6成,蔬菜中耐储运的番茄和甜椒的进口比例超一半。肉鸡中的白羽肉鸡祖代种鸡也是依赖进口。

从某些角度来看,我国的种质资源被“卡脖子”,其实就是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程度较弱,缺乏自主创新力,集中表现为种业的创新力以及主体企业竞争力不强。突出反应在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专业的融合发展上有所欠缺。

那应该怎么做呢?种子是农业的命根子,而种质资源则是重中之重。我们知道,自然界内一个物种的消失已经变得越来越快,而每一个物种的消失,可能会导致整个生态链的折损。所以,在着力开发新的种质资源的同时,保存下来已有的种质资源,就显得相当有意义。

这种情况下,种质库的必要性就提上了日程。国家正在建设可以保存150万份优质种子资源的种质库,这个保存能力,可是世界第一的。那么啥是种质库呢?

在北京,就有一座国家作物种质库,被很多人成为种质资源的“保险柜”。这里保存着50多万份珍贵的作物种子,常年都保持着零下18度的温度环境,在这个环境下,种子能够保持活力50年,随时都能被召唤醒来。2021年年底,又一座新的种质库将建成,建成后将新增种质资源100万份,这样,种质资源库总库存将达到150万份。其中低温种质库110万份,试管苗库10万份,超低温库20万份,DNA库10万份。

这些种质库中的种质资源,将会在海南岛的“南繁”育种基地中,被育种人“激活”。在四季皆夏的海南,被唤醒的种质资源将比其他地区更加快速的培育速度进行育种。有网友戏称:北京“冰箱”里的种子,被拿到了海南岛的“天然温室”内……

不止在国家层面,民间也藏着很多的民间种子库。我们相信,变革粮食蔬菜瓜果,必然先从种子入手,实现乡村振兴,种子必然也会发挥自己的力量。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