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州小语||课标解读,我们在行动(第四期)
发布于 2022-05-19 12:15
关于2022版语文新课标的主要变化与思考
夔州小语研究团队 朱建平
主要变化
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发行。距离2011版整整十年。十年之后,语文课程标准发生了哪些变化?
一、前言的变化
2011版前言只有一页,而2022版前言在内容上大篇幅地增加。分为三部分:
(一)指导思想
开篇明确了目标与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二)修订原则
共有三条:坚持目标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创新导向。和2011版相比,站位更高,更强调了课程的多项功能,增强课程的思想性,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增强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体现课程时代性。
(三)主要变化
一是关于课程方案,二是关于课程标准。课程方案,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课程标准,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的导向;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四是增强了指导性;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
二、内容安排的变化
2011版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第四部分附录。
2022版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课程性质,第二部分课程理念,第三部分课程目标,第四部分课程内容,第五部分学业质量,第六部分课程实施。最后附录部分没有改变。把原来放在一个部分的内容都分成了两个部分,说明分类更加细致,更加精准,也突出了每一部分的重要性。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学业质量,这是一线教师最想看到了的,希望这一部分的加入可以让教师明确: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三、课程目标的变化
课程目标增加了核心素养内涵: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四、增加课程内容部分
五、增加学业质量部分
学业质量内涵、学业质量描述。阐述各学段学业质量要求。这是一线教师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部分。
六、课程实施的变化
(一)评价建议,针对过程评价提出建议:过程性评价原则、课堂教学评价建议、作业评价建议、阶段性评价建议。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原则、命题规划、命题要求。
(二)增加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内容。
几点思考
一、关于课程理念改变的思考
理念指导行动,2022版课标和2011版课标相比,关于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条,由“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变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语文素养这个提法不再出现在课标中,核心素养时代全面到来。核心素养发展是终极目标,是行动中心,是课程的起点与终点。确定了课程的育人功能,育人是教育的目标,所有的课程都肩负着育人的功能,语文课程首当其冲。如果一位教师心中永远怀着育人的梦想,一切行动都奔着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而去,那么,他的教学一定是明确而优秀的。
第二条,“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转变为“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和发展性”。学习任务群本来是出现在高中课程标准中,现在下移至义务教育阶段,说明这项内容的重要性。高中有18个学习任务群,义务教育阶段有6个学习任务群,由基础到发展到拓展,分类明确,难度层层递进,整体规划,突出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
第三条,增加了“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这一条的增加,使得语文理念由原来的四条变成了五条。突出了时代性,强调与时俱进,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彰显课程的时代性,这是语文教师必须明确把握的。
第四条由“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第五条由“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转为“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功能”
二、关于课程目标的思考
2011版将课程目标与内容列为一章,2022版将课程目标单列为一章,课程内容列为一章,凸显了将课程内容结构化的重要性。
课程目标首先单列了核心素养内涵。这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清楚知道的内容。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总目标一共有9条。一至三条关于文化自信,四、五条关于语言运用,六、七条关于思维能力,八、九条关于审美创造。
第一条基本没有改变,依然是语文学习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培养正确三观。这是所有课程都要培养的目标。是共性的目标。
第二条基本没变,增加了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强调了文化自信。
第三条还是围绕文化开展,关心社会文化生活,积极参加文化活动,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新课标特别强调文化的力量,突出课程的文化力量,增强学生的文化水平,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第四条,相当于原来的第六条,关于识字写字,学汉语拼音,说普通话,这也是基本的语文能力,培养语感,领悟语言文字规律,初步掌握基本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六条,在原来第四条上增加了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丰富语言经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第八条,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
第九条,能记住不同媒介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作为一线教师应把9个课程目标反复记诵并作为教学的方向与指引。
三、关于学习任务群的思考
新课标提出了六个学习任务群,对每个学段都有详细地规定。也就是说,在每个学段,都要进行这六个任务学习群的学习。那么,这些任务群和语文教材之间有什么关系?一线教师习惯以本为本,利用教材教语文,现在,怎么将这些任务群和教材联系起来呢?教师是否需要自己组织教学内容,自己组织的内容,是否真的按照任务群的要求来组织呢?这对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或者是否可以反向思考,教师们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标这些任务群,看是否就是任务群的内容,如果不是,可以适当增删添加。
3
学习任务群更加明确了学习的项目,提出了中肯的教学建议,规定了教学内容,提示了怎么教,对于教学起到了指导引领的作用。
四、关于跨学科学习的思考
跨学科学习,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但是没有在实际中落实,究竟跨什么、怎么跨、跨到什么课程,并没有明确规定。2022
跨学科学习的提出就是要突破就语文课程学语文的狭隘,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科中处处有语文。因为中文是母语,所以在各学科学习中,都会用语言文字去学习,去思考,语言文字是学科学习的媒介,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媒介,在学习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跨学科学习和以前的综合性学习有相似,都是注重社会生活、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是指向更明确,就是为了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学习内容规定了学习什么。以第一学段为例,共有三项:
1.“围绕爱图书、爱文具、爱学习等主题,走进图书馆、阅览室、书店、文具店,在借用、购买、整理图书和文具的过程中,学习识字、说话、计算、设计、美化,学习与他人沟通、交流,养成爱书、爱文具的好习惯。”第一学段重点是爱书、爱文具。从一年级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可以进行这样的学习,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认识汉字,在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习惯。
2.“在班级、学校或家里养护一种绿植或者小动物。综合运用语文、科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学习日常观察和记录。”这里明确的规定了跨学科学习的内容,以植物或动物为抓手,观察和记录为方式,在生活中学习科学常识。观察和记录的过程就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
3.“参与学校、社区举办的节日和风俗活动,留意身边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感受和学习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学生多参加活动,多留意周围,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二十四节气,就是身边最好的传统文化,可以在每个节气到来时,学习相关的内容。可以在每个传统文化节日中,介绍节日特点、风俗习惯。统编教材中,在二下有一课识字,就是专门介绍传统文化课。
五、关于学业质量的思考
新课标提出了学业质量这个词,以前没有提这个词汇,比较多的是教学质量,从词语的变化来看,主语的变化,意味着教学主体的改变,把学生的地位提得更高了。课程的主体是学生,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取得了什么变化,可以用学业质量来体现,学业质量可以体现课程的成效。
学业质量内涵很丰富,首先是一个基本定义: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变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这个解释中很关键的一个词是阶段性,学习质量不可能在一天、一周、一月中有显著变化,它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通常分为四个学段。定义后半句至关重要:反映核心素养要求。核心素养是课程的最重要目标,整个课程都是围绕核心素养展开的,如果没有核心素养的提高,课程教学就是失败的,新课标高举核心素养大旗,昭示了新课改的最终方向,如明亮的灯塔指引着课程前进的方向。
“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在基本定义之后,又加上学业质量具体的补充说明,再次彰显了核心素养的重要地位,后半句的关键词是具体表现特征、整体刻画。也就是说学业质量是一个整体性的刻画,大致规定了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收获,反应了“学的程度”,教师可以依据这个来检测自己所教的是否达标,即明白了教到什么程度。如果学生能够达到各学段的质量描述程度,那么证明教的是对路,没有歪曲,没有变相,没有拔高,反之则不然。
接下来介绍了学业质量的几个横向纵向轴,分别是四个阶段、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四项语文实践活动。语文文字运用于日常生活(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文学体验(最基本的语文形式)、跨学科学习(最新的工具性体验)。语文实践活动采用的是新课标的四种分法。四个学段的语文课程学业质量相互衔接,体现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为核心素养评价提供基本依据。
六、关于教学评价的思考
教学评一致已经越来越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评价已经从最初的筛选甄别功能,转为监督调整指导功能。2022版评价建议定义了评价的类别,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贯穿语文学习全过程,终结性评价包括学业水平考试和过程性评价的综合结果。
关于过程性评价:关键词是多元主体、多种方式。以往总是将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现应鼓励班主任、家长、同伴参与过程性评价,反对唯分数论。
过程性评价的原则:有助于教与学的及时改进、统筹安排评价内容、多元评价、多种方法、校内外评价结合。
新课标又分别提出了三种过程性评价的建议,分别是:课堂教学建业、作业评价建议、阶段性评价建议。双减政策的落地对作业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业评价要合理安排不同类型作业的比例,增强作业的可选择性,用少量、优质的作业帮助学生获得深刻而典型的学习体验。
关于学业水平考试,这是2011版课标中没有提及的。学业水平考试为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提供依据,为评价区域和学校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命题原则:素养立意、依标命题、科学规范。命题规划:明确主观性与客观性的比例,倡导设计基于情境的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
关于命题要求,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创设新颖、有趣、内涵丰富的情境,设计多样的问题或任务,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和探究欲望。命题材料要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问题或任务是题目的主体。题干设计要规范。
供稿:龙桥小学 朱建平
编辑:夔州小语研究团队 来诗沂
审核:李大美 程琳钦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