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立经济之本,常思中国之变革
发布于 2022-05-20 01:28
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说:“在人的一生中,你永远都无法回避经济学。”我于寒假有幸拜读《改变中国:经济学家的改革记述》,跟随作者,追根溯源,捧起历史中那些人物、那些事的余温,惊叹中国经济学家在风云变幻的改革浪潮中摸着石头跋涉山水,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之路……
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经济改革的号角吹响。透过书中的白纸黑字,我隐约看到:一群经济学家们走出书斋,孜孜不倦地论战、奔走呼吁;一场制度变革开启了大规模社会实验,历经种种探索、转型与博弈。改革论辩的一次又一次会议,经济学家们结合实际、集思广益,为改革建言献策,在时代的漩涡中张弛,好不精彩。
亚当·斯密曾提出经济学中最著名的思想: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相互作用,它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着一路走向合意的市场结果。而这只“看不见的手”正是市场价格机制。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步要解决的便是价格问题。
1984年9月3—10日,在浙江莫干山召开了“全国首届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莫干山会议)。
在会议上,有人建议放开价格,对市场进行调节;有人提出“小步快调”,调的幅度小但是速度要快;有人犹豫不决;有人一往无前。七天七夜,支持者、反对者、坚持者、决策者积极参与、推动改革,在这场历史的浪潮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正是这场价格改革论战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价格双轨制,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为之后市场经济为主、计划经济为辅,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基础,让正在进入社会和将要进入社会的年轻一代,生活在一个更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时代。
读史使人明智,作为经济学学子,只有了解了改革的历史,才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经济改革的动因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们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学子,更应立足经济之本,将观察重点放在中国改革进程中的“投入”侧,对“经济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学经济学?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怎么改革?”能形成自己的见解与观点,从而收获独立与创新的思考。
文字:袁娟
编辑:袁娟
审核人:涂涛涛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