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险是有合同的金融理财产品
发布于 2021-09-04 10:44
我以前只认为高净值人群才会考虑财富传承,财产安全保障等等,好像听起来是很复杂的金融手段,但是现在这个时代不管对于中产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它不再是一个固化的阶级,好像伸伸手就可以够得着。中国经济上行,慢慢的大家手里有了余钱,计划着投资房产,甚至金融小白都开始试水股票和基金,但好像还是没有安全感。如果不安全感来自于怕发生重大疾病等意外,怕把财产送给医院,那是关于保险的另一个话题,也就是保险减亏的功能,但今天我要说的是保险对于财富的稳健保值功能,更偏向于金融属性,也是好多人之前不了解的一部分。
关于通货膨胀
每次说起保险或者理财都绕不过通货膨胀,这也是我对于“保险”最初的质疑或者说是抗拒,保守一点说,目前无论你从哪个渠道去统计,人民币通胀率不低于10%。对于我们普通民众来说,如果你没有能力可以把鸡蛋放进所有的篮子,那么没有任何一样投资是可以抵抗通货膨胀的,房地产过于依靠政策,股票过于波动,基金则依仗经济形势,任何一项投资的短期崩盘都可能导致心态崩塌。
保险最大的作用永远的不是增值,只能是维稳,并做到资产隔离,保障专款专用。而且我也没有建议说要用全部的存款去买保险,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肯定要分出一部分钱去做高风险的投资用来让资产增值,也要留出一部分钱来让它安全稳定,辛苦攒下几十万,被比特币一朝带走的故事,数不胜数。储蓄类保险刚好是安全稳定的0风险理财,不是银行推出的低风险短期理财,而是收益会写进合同里面的金融产品。目前虽然银行理财、P2P的利率确实比同期储蓄型保险产品要高,但是利率会变化的,未来几十年都会一直维持现在的状态吗,利率下行一定是必然趋势。
从2021年6月份开始——
民生银行深圳分行的大额存单,从3.99%,下调到3.8%;
兴业银行深圳分行一款3年期定期存款,年化收益从3.9%,调降到3.5-3.7%。
工商银行某分行的调整幅度最大,三年期大额存单,年化收益从3.85%,直接下调到3.25%。利率一下子下降了0.6%
储蓄险的作用就是在你有钱的时候或者挣钱巅峰时期存一部分钱,来补足日后收入下降时维持原来的生活质量。没有人敢保证一辈子的收入都是直线增长,现在的养老金也满足不了已经培养出来的消费习惯。当然,如果你是精通基金、股票的理财高手,理财险这个收益自然是看不上的,但是对于我们大多数不精通股票基金的老百姓来讲,这个收益还是远远比放在银行、余额宝要高的。
储蓄险两大类别
年金险、增额寿险
对于普通人而言,保险理财是最简易上手的保本保息方式,其中的佼佼者就是年金险和增额终身寿险!它们的短期收益虽然比不过股票、基金,但却有长线价值,复利增值、保本保息、安全稳健,抗通胀、抗纠纷。万能账户、分红险太复杂坑也多,暂不考虑。
年金险
简单来说我们先每年给保险公司一笔钱(保费),到了约定的时间,保险公司再每年给我们一笔钱(年金)。
特点:
缴费时间灵活(1/3/5/10/15/20/30年分缴)
提取等待时间长(18岁/60岁等),回本慢
收益明确,但也不会太高,现在市面上的年金险复利高的接近4%
支持保单80%额度贷款
所有权归投保人
用途:
做教育金、养老金,可以选择年金险,在约定的时间领钱就行了。
例子:
刘先生30岁开始交,每年交10万,交3年,总计交了30万。
等到60岁就可以开始领取养老金,每年可领38600元,可一直领到100岁,总计领取金额为1582600元,总共翻了约5.27倍。
增额寿险
简单来说我们先每年给保险公司一笔钱(保费),除了有寿险的保障外,保额还能根据合同约定的利率每年递增,自由选择提取时间和提取额度。
特点:
长险短做,最快3年回本
随时减保(买房买车都能提),非常灵活
收益明确,但也不会太高,现在市面上的增额寿险复利高的接近3.05%
有寿险保障,所有权归指定被保人
支持保单80%额度贷款(分银行)
用途:
如果想给日后留笔钱,还想灵活加减保,百年后,收益自动传承给受益人,急用钱也可以提前支取,长期收益略低于年金险。
例子:
刘先生30岁开始交,每年交5万,交5年,总计交了25万。
第6年回本,终身锁定3.5%利率。
相当于锁定10年3.87%;
20年4.69%;
40年7%的年化收益。
产品挑选逻辑——
取决于对公司背景、回本快慢、
长/短期收益高、是否灵活等等的需求。
没有最好的,只有合适的。
TIPS
☆专业术语白话理解:
IRR:内部收益率,用来将各类收益放在同一个维度比较的比率。
现金价值:可以取出来的钱。
☆复利产生多大价值,和起点有很大关系。存1000块钱按4%复利,也赶不上5000块钱按3%复利,而且时间越长、差距越大。
☆别拿单利和复利比,3.5%复利50年≈11.7%单利50年。
☆收益率的高低也是要结合缴费年限、投资金额等综合来看的。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