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房子是怎样建成的?

发布于 2021-09-04 13:25

封面故事

五台山唐代南禅寺大殿。平缓的屋顶线条,徐徐伸展,两翼微微上翘,如鸟振翅,勾勒出“斯翼如飞”的诗意,于雍容的大唐气象中,透出一丝灵动之气。

摄影/荣开远

01

下面哪个不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部件?

A、回廊

B、飞檐

C、茅草

D、斗拱

让我看看是谁没有答出这道题?

赶紧来恶补一波知识吧

跟着遗产娘一起看看

中国传统建筑是如何建成的?

本期目录

会说话的建筑

中国古代几乎没有出现“建筑师”这个行当。许多文人士大夫都乐此不疲地参与建筑设计,白居易就是其中典范。

白居易喜欢写诗,也喜欢设计房子、搞装修。他认为好诗必得表达一个主题;同样的,中国古典建筑也往往兼具表达功能。乃至其中的每一个构件,也隐含了特定的寓意。

杂志内页

例如盛唐的长安城里最地标性的建筑——花萼相辉楼。其形制很奇特,楼高三层,大楼在硕大的斗和三层飞檐的装饰下,恰似一朵怒放的重瓣花朵。楼下则有双层日字形回廊环绕,如同托着花朵的萼片。

每当李隆基站在花萼相辉楼上凭栏俯瞰而诸王在楼下的回廊里仰望。君与臣、上与下的关系就如同这座建筑的主题——鲜花和绿萼,无比明确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窗自何来

在汉语里,“窗”是个合体字,上“穴”下“囱”,说明它来自穴居时代,指屋顶上的开口。

屋顶的开口如同居室长出了耳朵和眼睛。住在里面的人听到了外边的鸟语蛙鸣,看到了头顶的蓝天白云,大有石破天惊之喜。

作为中国建筑里最富有意境的构件,窗是联系建筑与自然的纽带。我们的祖先曾把窗当作耳目,把造窗的技艺称为点睛之术。

供图/视觉中国

听政因何要垂帘

人们往往以“垂帘听政”代指女主临朝。但朝堂上的帘,并非专为女主而设。卷帘,意味着新君从内廷走到外朝,从皇储成长为帝王。

而临朝的女主却因为身份的局限,无法实现这一由内向外的跨越。始终垂下的帘,隔断了她们直接掌控政权的可能,但帘的通透性,又意味着她们对政权无孔不入的干预。

图为清嘉庆年间的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游园惊梦》(局部),布窗帘被高高撑起,屋中人独坐窗前,神游天外。

摄影/夜南

门的面,人的脸

在古代社会,宅门是主人的“门面”,它的高低优劣,完全取决于房主人的政治地位。即使是富商巨贾人家,也没法在大门上“有钱任性”。

例如明清时期规定,只有皇室贵族才能用朱漆大门,乔家大院的主人再富甲一方,他家的门也只能用黑漆涂抹,“黑着个脸”和寻常百姓家的门站在一列。

图为鲍象贤尚书坊,是为了表彰鲍象贤平定叛乱、抵御倭寇而建。

供图/视觉中国

廊的无用之用

廊,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属于建筑附件,既指屋檐出檐下的过道,也指将房屋连接起来的有顶过道。和主体建筑比起来,廊多少显得有些可有可无。

但是中国固有的礼仪制度,使 “廊” 长期沿用于高等级建筑中,形成了一种营造惯例。在廊的衬托下,建筑整体的“高级感”才得以显现。

北京颐和园中长廊

摄影 / 胡飞

悲情为何赖“凭栏”

南北朝时期,栏杆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之物,开始被文人们引入诗词的风雅中。栏杆,也作栏干,更古老的称呼是“阑干”。

后来,“阑干”已经不再是建筑名词,而是成为了交错纵横的代指。盛唐的诗歌中,阑干常和眼泪分不开,渐渐将建筑中的栏杆与泪眼阑干之悲泣联系在了一起。待到宋朝诗词中,“凭栏”“倚栏”开始高频率地出现,将栏杆变作了最为引人注目的建筑意象。

南宋画家马远所绘《宋帝命题山水册》中的“阳和生意图”,小池塘边独凭栏的画中人,似是一边盼望着春和景明之好,一边饱尝着半壁江山之愁。

士大夫的园篱

陶渊明有一首著名的隐逸诗《饮酒》,其中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此之后,东篱成为了古代文学诗词中的一个经典意象。

“篱”的本义,就极为贴合文人隐逸超然的心境。篱是分隔,既截断家里家外的空间,也竖立起一道世俗与化外的屏障,表现游离于官场仕宦之外的姿态。

明代画家谢时臣《风雨归村图》局部

供图/汇图网

在屋顶掀开的“车帘”

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飞檐翘角”几乎成为最引人注目的趣味中心,在传统建筑的屋顶之上,带着飞翔姿态的飞檐翼角,甚至堪称古建筑的神来之笔。

日本当代文化学者加藤周一就曾在手札中写过:“秋天的北京和京都有些相像。密集的低矮民居中矗立着高高的宫殿和寺院,那优美的飞檐沐浴着明媚的阳光。远远望去,这映入眼帘的飞檐或可称为整座北京城的亮点。”

杂志内页

排兵布阵,铺瓦有道

瓦的出现,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瓦至迟在西周时期就已经使用了,而且类型多样。

作为中国建筑的经典构建,《说文》中对瓦的解释是用泥土烧成的建筑材料,但随着运用日益广泛,便逐渐消除了对材质的限制。

晚清时期的江南一带,为了解决檐下滴水阴雨天的采光问题,有的人家在屋顶用玻璃代替部分瓦片,开“天窗”,也叫做“亮瓦”。

滴水瓦

供图 / 视觉中国

一朵建筑之花

斗栱,又称枓栱、斗科、欂栌、铺作等等,它位于柱子上端的梁枋与屋顶的构建部分之间,是柱子和屋顶之间的过渡部分。

斗栱的构造非常复杂,需要若干部件叠加而成。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栱端之上再安装斗,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连接斗栱的还有昂、华栱、枋、耍头、衬枋头等诸多部件。这些构件由榫卯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朵”斗栱。

太原晋祠大殿斗栱

墙里佳人,墙外行人

墙的作用在于界定特定领域的边界。宫墙界定了皇权的核心,城墙标记了政权的存在,而家中每间屋子的墙,也划分出不同家庭成员的活动空间。

豆蔻年华的少女,靠着自家花园里的矮墙,抚弄青梅。翩翩少年骑马从墙外走过。不经意抬眸,目光汇聚,心如鹿撞。少女澎湃的情思,令她勇敢地跨越过短墙的障碍,追随少年而去。

这是诗人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中的一段情事。少女逾越的,不只是一堵实体的墙,更是一堵秩序之墙。墙里墙外,意味着家庭与社会两个空间,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为女性和男性所界定的领域。

诗词中、戏文里,一个个墙头马上发生的爱情故事,体现的都是女性挣脱既定空间秩序束缚的努力。

图为清代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中的一页,描绘了众人攀上院墙灭火救灾的场景。

屋顶上除了瓦还有些什么装饰物

为什么中国建筑都喜欢大屋顶

“卷帘”的正确卷法是什么?

在评论区留言回答上方任一问题,编辑部将在下周三(9.8)选出3名幸运儿,赠送本期杂志~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