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新刊 |《公共艺术》2021年第3期

发布于 2021-09-07 13:17

《公共艺术》2021年第1期(总第70期)

封面:主创:曾成钢,参与创作者:冯崇利、谭建明、卫昆、闫坤、闫宇、赵峰,伟业,2021,汉白玉,高6.8米、长15米、宽4.5米,中国共产党历史陈列馆二一工程,图片来自艺术家

公众参与是公共性中最重要的内容,反映了公众对于公共空间的权利要求和参与意向,其核心价值是体现公共性的价值取向和对社会的人文关怀。有效的公众参与能够培养出积极的具有公共精神的公众。所以具有当代意义的公共艺术,应在尊重艺术家、公众的个体价值的基础上,促进艺术实践中的公众参与,使公众在参与中逐渐提高审美品味和公共意识,实现自我发展与提升精神上成长的可能性。于是,探索如何促进公众参与、赋予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以及增强人民的公共意识,成为了当下公共艺术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本  期  看  点


· 1 ·

参与式艺术:
是当代艺术还是社会文化的一种方式?

欧阳甦 / 文

 卡斯滕•霍勒,测试站点,2006,图片来自泰特美术馆,©Carsten Höller

参与在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消费者,而是艺术活动的共同创作者,从而改变着文化生产方式。基于关系美学和对话美学发展起来的参与式艺术,着眼于创建开放的实践空间,通过协商,实现艺术和文化生产的主客体关系的协作。本文主要介绍西方参与式艺术的发展,探讨它作为当代艺术或者社会文化方式,正在进行打破艺术和生活边界的实验。

· 2 ·

用艺术回应新兴的社会问题:
参与式公共艺术的兴起和延

任倢 / 文


 握手302,墙迫症,学生参观现场,2014,图片来自 “握手302”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由艺术实践案例切入,从20世纪60年代艺术的去物质化和非博物馆艺术开始,讨论并分析了参与式公共艺术兴起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动因。同时,结合不同时代的文化议题和社会思潮,如20世纪70年代的女性主义、八九十年代的种族问题、生态议题和行动主义,进一步论述了参与式公共艺术在不同历史阶段和文化语境中的发展和延伸,最终得以确立其自身在当代艺术中的位置。在最近二十年的实践中,参与式公共艺术从过去的激进走向了更为日常的微观视野。在这一过程中,公众的含义、艺术家的角色、公共艺术实践自身和与之相关的文化概念,都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更新和拓展。


· 3 ·

什么是艺术的“介入”:

当代西方介入性艺术批评的争论、危机和对策

周彦华 / 文


对艺术现象和批评的深入理解,应将其放置在特定的语境关系中。在把握当代西方介入性艺术批评的基本问题,即“什么是艺术的‘介入’”的基础上,需要将介入性艺术放置在西方新自由主义语境中,来审读介入性艺术现象和1989年后西方政治秩序之间的复杂关系。事实上,当还原介入性艺术实践的历史和社会现场后,我们可以认识到:介入性艺术批评所针对的基本问题是新自由主义秩序下的当代西方民主政治的问题。因此,介入性艺术实践和批评的危机,也是新自由主义秩序下西方民主体制自身的危机。通过艺术反思这种危机将为研究非西方的介入性艺术提供多种可能,帮助思考介入的社会主义经验,这对形成本土的介入性艺术理论而言意义重大。

· 4 ·

参与式艺术的问题意识与主体重塑 

王志亮 / 文

 纳弗约特·阿尔塔夫(印度),取水点,印度恰蒂斯加尔巴斯塔地区,第一个取水点完工于2001年,到2007年又建成了另外七个,图片来自里奥·谭

参与式艺术是近些年艺术理论界和批评界讨论的热点话题。美国批评家格兰特·凯斯特认为参与式艺术需要保持激进性,即重构传统美学意义上的艺术自律观念,以介入性的对话与合作方式,作用于特定场域的文化结构。基于凯斯特的观点,本文认为,真正具有公共性的参与式艺术是特定场域与特定问题的结合,而且最终要达到重塑参与主体的目的。



· 5 ·
“参与”的有效性:

社会介入性艺术诸问题刍议

李竹 / 文


· 6 ·
从“音乐肖像”到“寻谣计划”:

陆晔、小河谈公共艺术实践如何连接公众、激活社区

陆晔、小河 / 文


  

小河是著名民谣歌手和音乐制作人,美好药店乐队主唱,河乐队成员,“音乐肖像”“回响行动”“寻谣计划”发起人。2010年,小河发起了音乐项目“音乐肖像”,2018年发起“寻谣计划”,前者邀请专业音乐人为普通人写歌,后者对国内日渐消失的老童谣进行发掘和改编,通过音乐将人们联系在一起。“寻谣计划”持续至今,小河及其团队的寻谣足迹遍布北京、上海、长沙、杭州、邯郸、晋城、洛阳、三门峡、西安、延安、银川等地,走过社区、公园和乡村,将老人、孩子和年轻人聚在一起,将被时间遗忘的优美旋律唱给更多的人听。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新闻学院教授陆晔与小河对谈,探讨了音乐实践如何在新技术时代激活社区,通过鼓励公众参与公共艺术,创造更具在地性的、积极的公共生活。


· 7 ·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社会设计教学模式:
巴巴克·哈希米—内扎德访谈

张羽洁 / 采访



20世纪末以来,艺术和设计的边界变得愈发模糊,这在公共艺术和社会设计这两个在艺术界和设计界新兴的专业领域显得尤为明显。前者推动艺术从美术馆、博物馆空间走向了公共空间,以社会议题为导向,展现艺术对社会的作用与价值;后者则将运用于商业营销、企业管理的设计思维用于解决社会问题,以体现设计师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两者虽然发展路径不同,却殊途同归,都十分强调公众参与、社群合作和系统化思维。本刊特约记者张羽洁对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教师、设计师巴巴克·哈希米-内扎德进行专访。


    更 多 精 彩 内 页     





    目  录      



专题

欧阳甦 | 参与式艺术:是当代艺术还是社会文化的一种方式?

任倢 | 用艺术回应新兴的社会问题:参与式公共艺术的兴起和延展
李娜琪 | 在实践中消解社会设计
朱新捷  刘知依 | 浦东新区缤纷社区公众参与模式与机制创新
观点
周彦华 | 什么是艺术的“介入”:当代西方介入性艺术批评的争论、危机和对策
王志亮 | 参与式艺术的问题意识与主体重塑
李竹 | “参与”的有效性:社会介入性艺术诸问题刍议
访谈
陆晔  小河 | 从“音乐肖像”到“寻谣计划”:陆晔、小河谈公共艺术实践如何连接公众、激活社区
张羽洁 |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社会设计教学模式:巴巴克·哈希米-内扎德访谈

时空
曾令香 | 社区实践中的艺术生态和公众参与
董莲婷 | 社区营造与居民参与:上海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的社区花园营建
胡臻杭 | 空间驱动的环境剧场作为对话与重塑社区的媒介
潘鹏程 | 数字化参与:虚拟空间中的公共艺术
书评
赵丽莎 | 介入与重塑公共领域的参与式艺术

视觉

柳亦春、邱岸雄、金望《逝者如斯》

MAD《海口云洞图书馆》

 

| 2021年往期回顾 |

《公共艺术》2021年第2期(总第71期)
《公共艺术》2021年第1期(总第70期)


| 年度回顾 |

《公共艺术》2020年度总目录
《公共艺术》2019年度总目录
《公共艺术》2018年度总目录


新刊上市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