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省司法厅领导到潍城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调研“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建设及社区矫正工作情况
发布于 2021-09-07 18:49
9月7日下午,省戒毒管理局总经济师王维新、省司法厅戒毒管理处处长张文汇、省司法厅戒毒矫治处处长毕于乾一行6人到潍城区调研“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建设及社区矫正工作情况,市司法局副局长殷玉萍,区领导潘立东、付向华陪同调研。
调研组一行先后参观了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区“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区社区帮扶矫正中心、区法律援助中心。
潍城区“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积极打造“无讼超市”,群众在“超市”内可以自主选择纠纷处置方式、协商优选最佳路径。中心按照“前台后厂”的运行思路,对各类矛盾纠纷进行引导、研判、分流、指派、化解,实施“横向外协”“纵向认领”,分流联动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聚合效应,握指成拳,取得了“点上化解、面上解决”的联动成效。培育乡贤调解员395名,由村居法律顾问牵头两委成员、乡村贤达,形成了基层矛盾最坚实的“第一道拦水坝体”。针对激化升级后的纠纷,加强与法院、公安、信访等部门的协同,成立了专职的警民联调、诉前和调和信访事项调委会,进行链条跟踪。组织业内专家、律师、主管部门成立物业、宠物、市场等9个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建成了“老朱主事”“江宏工作室”等8个品牌调解室,开启了“专业人办专业事”的调解新路径。建成“区行政复议服务中心”和“行政复议审理庭”,选聘优秀律师、法学院教授组成复议专家智囊团。积极探讨“复议+听证+调解”“市民旁听”等模式。
区司法局按照“分类管理+个别化矫正”要求,创新“模块+基地”服务管理机制,不断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质效。把矫正对象作为“需求侧”,以法制化、社会化、人性化为方向,以提高矫正质量为核心,科学划分矫正模块。从犯罪类型、家庭情况、工作状况等10个指标进行深度调研分析,对289名社区矫正对象全面摸清底数,归纳划分为交通肇事类、社会治安类、生活困难类等8个矫正模块。对矫正对象开展把脉诊断,特别是围绕定位管理、脱漏管、违规警告等重点环节,认真分析研究,逐项检视检查,找准症结所在,制定矫正方案。对各个模块“解麻雀”,从犯罪动机、犯罪过程、管理瓶颈等全面“开平方”,找出模块的管理堵点、难点,为实施基地矫正夯实基础。树立矫正机构“供给侧”角色,落实“服务矫正”新理念,整合资源,加快区级社区矫正中心法治教育基地建设,推动资源共享,筛选出于河养老院、潍坊外国语学校、劳动技工学校等12家企事业单位进行挂牌,设立法治教育、技能培训、交规纠正、公益服务、心理疏导等8类矫正基地,赋予矫正对象自主选择权,矫正对象在工作人员引导下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矫正基地,依托基地优势加快从传统集中劳动学习向基地矫正方式转变,矫正对象的身份意识潜移默化得到转变,进一步激发其矫正积极性、主动性,社会参与度明显提高。供需两侧模块建立后,认真分析社区矫正供给侧和需求侧数据,准确把握模块之间“伸缩缝”,聚焦社区矫正对象差异化需求,引导两侧采用“十字交叉法”进行模块无缝对接,实施精准靶向矫正,达到“1+1>2”的矫正效果。通过实行“基地化”、“浸润式”教育矫正,社区矫正对象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和法律意识明显增强,同时也扩大了社区矫正社会影响力,提高了社区矫正社会教育成效。今年以来,社区矫正对象警告比例明显下降,由去年的11.6%下降为8.5%,下降了3.1个百分点,社区矫正对象重新违法犯罪和脱漏管比例也大幅下降,“模块+基地”矫正效应日益凸显。
调研组一行对潍城区“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建设及社区矫正工作表示肯定,并要求区司法局继续梳理工作经验、深挖工作亮点,全力抓好“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建设及社区矫正工作提档升级,最大限度地解决老百姓身边“急难愁盼”的法治问题,切实提升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审核:杨延昆
编辑:徐淑礼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