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真的排外吗?
发布于 2021-09-12 00:34
今年的我30而已,从毕业到现在一晃十年过去了,一直安家在上海。感觉很多人对上海的消极印象都停留在这几个方面,比如说上海人排外,上海房价物价 高啊,上海人觉得不好相处等等。
身为外地人的我花了十年时间安家在上海,房子有了一套老破小,位置在普陀中环到外环之间,没有本科学历的我户口依然是外地的,两个层面来说下我个人对上海的感觉。
1、上海人是否真的排外吗?
有的,网上很多人都在骂外地人做硬盘,叫外地人滚出上海。但是事实上你会发现,这小部分人也真的只能在网上宣泄一下情绪而已,无需理会。
因为能否让你留在上海的,归根到底的不是这小部分人,而是你自身的实力和努力,当你决定来上海谋生后,就会发现,上海不仅可以给你提供一个宽广的平台,机会很多供你选择,但同时,也很现实和残酷,这是一个稍微不努力都可能吃不上饭的地方。
事实上,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大部分上海人真的对外地人很包容,在接触中都是秉持着客气礼貌友好的态度的,和你不熟的话,就是点头礼貌打个招呼,确实客气而生疏,但是绝对不会刻意或主动的对你在言词或态度上进行恶意的攻击。
一旦对你的印象建立在良好和基础信任之上,那么你就会在她们身上找到所谓的人情味和热情。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会觉得上海人排外呢?
归根到底,就是每个人对一座城市或某个地方的文化理念认同程度多少的问题。翻译成人话就是,当你来到这座城市之后,是否入乡随俗了?比如说:吃穿住用、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等等。如果真的入乡随俗了,这个问题就自然无足重轻了。
总体来说,我在上海遇到的大部分上海人素质还是比较高的,也有遇到不好的,但是话说回来,哪座城市没有这样的人呢?不过是你碰上多少的概率问题而已。遇上不对眼的,避开不理会就是了。
2、上海人很冷漠,没有人情味吗?
说说我的亲身经历吧,我刚来上海的时候,在密云路迷路,急得泪流满面的时候,遇到一位上海的老太太(目测70多岁吧)拖着一小车的菜走过,我上前去问她,xxx地方怎么走?她讲着一口上海话不断地和我说并比划着,可是那时候,我听不懂上海话,一脸蒙圈的看着她,看见这样,老太太就一边拉着买菜的小推车,一边拉着我的手,直接带我走到了我的目的地才笑着离开。
其实她可以一两句我不懂,摆摆手就可以打发我的,这么大费周章地带着我去目的地,你们说她图什么呢?
后来,我安顿下来后,我就去我叔叔家,和他刚学说话的女儿一起一句一句地学着说上海话,为的就是日后遇到不会说普通话的老上海,我能够和他们沟通,但是一般情况下,我都是说普通话的。
关于人情味,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比如说,由于上海那段特殊的历史,也造就了上海人的思维和处事方式相对其他城市来说,更理性化一点,他们更倾向于从实际出发,比较崇尚契约精神,讲究适度的边界感和尽量不给人添麻烦的原则来处事。
这些如果不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咋看之下真的觉得他们很没人情味。
但实际上,你回归冷静,从事情的实际情况出发,你会发现,没有了拖泥带水的人情世故所羁绊,先把事情解决了,再讲人情,反倒能把这段关系处理的友好而长久。
为什么老一辈的上海人不喜欢自己的孩子找外地人谈婚论嫁呢?
其实本质上,就是担心文化理念的认同差异化太大的问题,担心处理不好而引发矛盾。三观和生活习惯及消费观念上的差异,一旦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如果磨合不好很容易引发家庭矛盾,甚至分裂的。
与其这样还不如一开始就找本地人,无论从哪方面都能理解并且认同的前提下,即使发生摩擦也相对好解决。当然,现在的上海年轻人就不那么注重了,像我那个上海同事(310)就找了个福建人做男朋友已经订婚了。
来上海逗留的时间和去过的地点会让人对上海有不同的感觉和印象。游客式的游走外滩,城隍庙,东方明珠和迪斯尼,会让你感受大上海的繁华和快节奏。体验式的闲居多伦路,巨鹿路,静安别墅,七宝老街,听听老房子和九龙柱的一些故事,会让你感受到一个慢节奏的别样的上海。
其实,最想说的是,当你选择在一座城市谋生或扎根的时候,你用理性的态度去对待这座城市,可能会更利于发展,毕竟给予我们吃饭机会的是这座城市,回头想想,我们为什么要留在这里?当我们决定在这座城市谋生,在这里端起这碗饭的时候,即使做不到喜欢,也不要否定这座城市,理性对待比漫天抱怨可能得到收获会更多一点。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