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淅川荆紫关!你真的很了解吗?
发布于 2021-09-15 00:58
荆紫关古镇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商业文化和绚丽的古建文化遗存。自古水陆并通,为南北交通之要塞,古时水运有“丹江通道”,陆运有“商於古道”,明清时期商业高度繁荣,有“小上海”之称。[3] 清末的记载言:荆紫关“水陆輨毂,商贾辐辏,繁盛甲于全境”;又言:“全境商务以荆紫关为贸易总汇”,商业繁盛远胜于淅川城。[4]
荆紫关镇先后获得国家、省、市有关部门授予 “全国重点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5] ”、 “河南省重点镇”、“ 省级卫生镇”、“省级文明镇”、“五星级小城镇”等荣誉称号。
公元前304年,此地属于楚国管辖,楚王派太子荆来镇守此地,于是此地就取名叫“荆子口”,后演变被荆紫关。
西汉时,该地丹江河上有座木结构桥梁,人称此地“草桥关”。
南宋时,因该地荆花遍野,荆籽遍地,改称“荆籽关”。
明代为荆籽关口。
清代为荆子关。
民国初改称荆紫关,以荆花为紫色象征吉祥之意。
在荆紫关镇的月亮湾,有一个两山对峙的关口。关口外,是八百里秦川,关口内,是开阔的中原。古时,咆哮的丹江与狭窄的古道在这里共同构筑起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隘口。这个隘口,就是荆紫关之“关”的来历。
寺湾镇历史悠久,主要体现在丹江航运方面,唐朝中期曾是南方物资运往长安的主要通道。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地方势力经常阻断淮河、汴河等地的漕运,因而丹江河运更为发达。宋代由于战乱,航运一度萧条。明清年代空前繁华。据有关记载,黄河码头每天停泊各类船只百余艘,“帆樯林立,绵延十余里”。寺湾黄河老街是丹江航运的水旱码头,日益繁荣,大量的外地商品(盐、绸、布匹、药物等)集散于此。航运的繁荣,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各地商人的停驻使黄河镇区人气倍增,相继建成了兴隆寺、杨寺庙、老君庙、关帝庙、代王庙一些古建筑。一些著名的商铺,如“全兴仁”、“永兴源”、“张家太纪”、“江西杨家果子铺”等陆续入驻,与全国各大城市互通往来。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太后逃往西安,南北各省所交的皇粮和其他物资大都经丹江航道运往西安,黄河码头每天来往船只在300艘以上。自2021年8月中旬开始,在淅川县教体局和荆紫关镇中心学校的安排部署下,荆紫关镇全体中小学教师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轰轰烈烈的研课活动。8月31日上午,荆紫关镇中心学校校长时敬东主持召开了由全体校长、副校长、教研组长参加的“目标导学”教学模式第二次培训会。
在培训会上,时敬东校长首先站在教育的高度谈了六大问题。分别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四主”“四还”理念;师生“教”与学的方式;知识学习三阶段;研课磨课的概念;如何钻研教材。时校长指出:这六大问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所有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和前提,我们要进行“目标导学”教学模式改革,首先就弄明白这些问题。
在培训会上,时校长重点对“目标导学”模式中的五大环节“导”、“学”、“练”、“展”、“评”进行了逐一解读。他指出:对于导,要分为三步走,一是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要体现知识性,针对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二是明确学习目标。三是出示学习导单。对于学,要让学生先依据导单自主学习,然后学习小组要主动进行第一次合作交流,夯实双基。对于练,它的形式有多样,有口答训练、笔答训练、观察训练、操作训练、思维训练等,教师在此环节中应先反馈学生自学情况,体现学思联动,然后进行变式训练。对于展,要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知识拓展,要体现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二是学生质疑问难,教师给予解答。对于评,要先让学生从内容,方法,情感等方面对本节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回顾,然后进行堂清训练,拓展运用。
此次培训活动把“导学练展评”模式与“导学互动”模式进行了有机衔接,把教材内容与“目标导学”教学模式与进行了有机衔接。进一步明确了课堂上“练”的任务是什么,“展”的任务是什么,时校长的培训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可操作性强,在荆紫关镇教师群体中引起了巨大反响。荆紫关镇三小苏颖校长说:时校长的培训让我茅塞顿开,对于“目标导学”教学模式的理念与流程我了然于胸了。荆紫关镇六小张波校长表示:通过时校长对“练”与“展”这两个环节的解读,才知道以前的理解有些狭隘,如今已是豁然开朗。
目前,淅川县教体局正大力倡导“一课一研”、“一课多磨”活动,荆紫关镇中心学校先后组织多次“目标导学”模式培训活动,本身就是教学研磨活动的生动实践,也是对教师进行研磨课活动的示范带动,它将对后期教师们的研课磨课活动起到了很好的帮助和推动作用。
《荆紫关一分钟》
荆紫关古建筑群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城西北44公里荆紫关镇。该镇西傍丹江,东依猴山,居豫、鄂、陕三省接壤地带,位置险要,临着丹江航道重要码头,是商业要地、军事关口。古镇依丹江东岸走势南北延伸2.5公里,700多间清代建筑风格的房舍沿街分布,古建筑林立,星罗棋布,错落有致。南街设关门,砖石结构,二层级,单拱门,跨街而立,上书“荆紫关”三个大字,1914年建。关门内为平浪宫,建于清初,屡有重修,取名寓风平浪静之意。该宫坐东向西,占地460平方米,硬山式建筑,院内建三级叠檐、四角攒尖式钟、鼓楼各1座,楼外碧瓦金檐,顶立钢叉,气势雄伟,玲珑剔透。上殿供奉杨泗将军塑像及船家历代先贤牌位。1987年,荆紫关镇被命名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2001年6月,荆紫关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荆紫关古建筑群位于河南省淅川县 荆紫关镇,荆紫关镇是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也是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我国最早的地理书籍《禹贡》记载:荆紫关早在战国以前就是“西接秦川,南通鄂渚”的交通要塞,为唐代后期形成的商业古镇。荆紫关古街道,南北走向,长约五里,分北街、中街和南街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是直街,街与街的连接处有斜弯。街道不宽,有丈余,两边原有窄溜溜的水槽汨汩流淌,很有情趣。街面昔日全用鹅卵石堆彻,干净而独具风格,只是近年水漕和街面遭到破损,难见过去那种明朗幽雅的景色。
一街两行2200多间民房和700百余间街面房均为清代建筑,基本维持着原貌。昔日的整个街道上时有楼阁叠错,显示着街道的不同层次。就整个古街道而言,中街的房舍建筑规格最好,北街次之,南街较差,豪贾富商昔日多聚居北街和中街,南街多是住的普通百姓,且多是回民。古街道上的房舍,一般临街的都是门面房,木板嵌成门面,昼抽夜闭,便于做生意。里面多是院落,两侧还有对称的厢房,厢房一般都是后墙高,前墙低,一个坡面,屋深很浅,便于利用狭窄的空地搞对称建筑,使其布局严谨,结构合理。每一个院落的门面房两侧前坡都有两米长的封火山高叠,意在阻断意外的火势,实际也增添了房舍的美观程度。
过去,这个古街道是豫、鄂、陕三边地区百里之内最为繁华的集镇,街道上整日人来车往,据记载,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末时期的三百多年里,附近百里之内,如淅川寺湾、西簧、大石桥、老城和西峡、陕西的商南、丹凤,湖北郧县、刘洞等地居民的生活用品,大都在此购置。荆紫关一年四季天天有几,平均每天上市达七千人,节日和农闲时候,多至上万人,沿街设有茶馆、饭店、酒店达十余家。商铺发林立,货源丰富,物资繁多。古街道上的建筑群很多,错落有致,陪衬生辉,虽有损坏,目前还残存有府台衙门、清真寺、关门、平浪宫、万寿宫、马饮桥、禹王官、山陕会馆、新石桥、城隍庙、古码头、永安城遗址等使其独具魅力。
府台衙门坐落在荆紫关古街道外围的南侧,目前是荆紫关高中所在地。荆紫关一带属于三省嵌错地带,各自为政,不便管理。清朝中期官府在此设立一个特殊机构,先由 南阳府 水利 同知 迁往驻防,后又设立分防县丞,派一些特殊身份的政府官员来管理。当时在这里修建规模宠大、规格较高的衙门,有东西城楼,花城门、奎星阁、大堂、二堂、审衙、兵营等。占地面积百余亩。衙门森严。除了兵营之类的房舍建筑一般,其它各类建筑都是高墙阔背,檐顶豪华。随处可见雕刻绘画,显示着古代建筑独特的艺术风格。该地土壤肥沃,适宜树木生长,昔日古树森立,目前仅留一棵高达三丈、三抱之围的古皂角树,具有珍贵的价值。府台衙门的外围是一条渠,而西周时期的古城永安城遗址临渠而起,城墙长约百丈,宽约丈余,目前仍能看出遗迹。
荆紫关古镇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商业文化和绚丽的古建文化遗存。自古水陆并通,为南北交通之要塞,古时水运有“丹江通道”,陆运有“商於古道”,明清时期商业高度繁荣,有“小上海”之称。[3] 清末的记载言:荆紫关“水陆輨毂,商贾辐辏,繁盛甲于全境”;又言:“全境商务以荆紫关为贸易总汇”,商业繁盛远胜于淅川城。[4]
荆紫关镇先后获得国家、省、市有关部门授予 “全国重点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5] ”、 “河南省重点镇”、“ 省级卫生镇”、“省级文明镇”、“五星级小城镇”等荣誉称号。
公元前304年,此地属于楚国管辖,楚王派太子荆来镇守此地,于是此地就取名叫“荆子口”,后演变被荆紫关。
西汉时,该地丹江河上座木结构桥梁,人称此地“草桥关”。
南宋时,因该地荆花遍野,荆籽遍地,改称“荆籽关”。
明代为荆籽关口。
清代为荆子关。
民国初改称荆紫关,以荆花为紫色象征吉祥之意。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