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岭人的故事第2257期小说连载插图摄影昌旭

发布于 2021-09-15 03:59

兴安岭人的故事

长篇小说连载(这部小说纯属于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图文:蔡昌旭

 

 

     1980年4月13日

女人的心

  正是数九隆冬我乘早车回家,列车一进站上下车的人很多,一股寒气扑面而来,我把风纪扣,把帽子整理一下,我刚走出车站,就浑身打个寒战,一阵刺骨的寒风向我刺来,我紧忙快走几步,当我路过车站的锅炉房时,清灰的锅炉工正推着一车冒着热气的炉灰倒了出来,一个小孩子正在蹲着检煤核,我刚要仔细去瞅一股风雪袭来,我又向前大步走着。

寒风吹朔雪花纷纷落的大兴安岭,对于我长年住在外地很少回家的人来说是有独特的感觉,我虽然穿着爱人做的新棉衣棉裤,但觉得好像还是没穿棉衣一样。走到家门口,我轻轻地推开院门,我用陌生的眼睛四处打量着,院里很整洁,一跺木柈子在仓棚前落得整齐齐还有一跺柈子劈得很细,上面盖着一个草袋,虽然外面已是厚厚的一层大雪,院里却有一层清雪,是透过清雪,可以看到扫的痕迹。我走到门口心里一阵兴奋,看她摆放的木头,柈子多么的规整,如果我能和她生活在一块儿我们可以享受着美满愉快的生活吧,我结婚三年了,但我每年只有二个多月在家里,而她自己独自挺这个家,是她的辛劳,她那直爽,纯真的性格,我深深地嘘一口气,感到一阵暖流,多么美的她呀,我从来没有仔细地去想她,而今天却想她了。

那是三年前,我们刚恋爱不久,我有一种不快活的感觉,她,玉梅我们走到一起了,我们走到一起了。我们成为夫妻了。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阳光。

1980年4月14日

   书记每逢到晚上或星期六都哀声叹气地说;这真腻烦,没有文化生活,瞧人家别的地区,总是什么......书记这走走,哪儿看看,心里十分烦恼。书记走进休息室几个男女青年一边洗衣服一边说笑着,书记一听这挺热闹,就走了进来,几个男女青年先是向他打招呼,然后还是说着笑话,谈论着社会上的小道消息。书记听了开始是笑,越听越低沉,书记说;你们在一块儿就谈这个,哪儿有小偷,那块被打死人了,就不能搞点文艺文化生活。书记的批评青年男女们都不吱声了。第二天书记又在大会重审了,要男女青年们搞搞文艺演出。书记看时摆摆手;这生产多忙,还有时间搞个文艺演出等等,书记说完了,又去找工会宣传干事。

1980年6月14日

下班以后同往日一样,她端着脸盆来到水房子,她刚走进数额房子门口;“噗嗤”一下笑了,洗衣服的人都瞅着她,她脸一阵灼热,然后就走了。人们都感到很惊讶,几个女的小声议论着;怎么了?她有病了?

她把脸盆送回宿舍看了一下表,还差十分钟六点二十,就从床头拿起书和本,急匆匆地走了。她刚走出大门迎面走来一个英俊的小伙子,穿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衣,胳膊上搭着一件衣服,戴着一个墨镜,没等她开口,小伙子先向她打了招呼;李敏,你去......她抢过他的话;去上补习班。小伙子微微一笑摘下墨镜;我想,请你帮个忙......她又急忙问;帮什么忙?小伙子忸怩半天才说;我想......她看了一下手表还差五分钟心里非常焦急怎么碰上他了呢。真是鬼缠身;你到底有啥事儿?她说完又是一笑。李敏升起的瞪他一眼,迈开大步走了。她一边走一边升起的想;真讨厌,咋碰见他这个粘糕了呢?她轻轻地嘘一口气,平时见他都恶心,瞧他打扮的那样流里流气,像个什么物,就知道美,真是烦人,她吐了几口吐沫,好像他那股香味还在他的鼻子似的,她又从兜里掏出手帕擦了擦脸。

   八点十分,她拿出书本低着头走进厂院,嘴里还轻声地背着,今天刚讲的课程。她把书房在床上,又翻开记的笔记,把刚才走路往的又看一遍,这才拿起脸盆走出宿舍。

天色暗淡了,水银灯光照着厂区的马路,当她路过休息室窗前,屋里透出一束灯光,她没有仔细地看,因为从这几天来这屋里常亮着灯,每当路过她都不愿意抬头仔细地去看,因为还要把路上忘了的补上,就在这一段时间内。打完水,她拉了几下电灯开关,电灯还没亮,他生气地嘀咕一句;真别扭。端起脸盆就来到休息室,她推门当迈进一只腿,抬头一看;他?她端着烂片,想拔腿出去,可是他却说;李敏,你来了太好了,快帮助我一下。她只好把脸盆放在凳子上。没好气儿地说;帮你什么忙?快点说?小伙子站了起来脸上通红,不好意思地说;我有一道题,想让你帮助算一算。呵,你也知道学习呀?小伙子没吱声。就凭你这个小伙子还学习。不相信我呀,我就是.......

 她帮助他解算了那道难题。李敏简直不相信他也好学习的。

1980年6月15日

 早晨我上班后,同往日一样向拉水车瞅了一眼,她没在水车在房子前放着,我想她可能是吃饭,或许又在帮谁干什么活儿。当我在厂院巡视一圈后又往水车放的地方瞅了一眼,水车还在那儿放着,她怎么了?有病了?自从那天拉水,我好像对她关心起来,每当天气刮风下雨, 我都很惦念她的。今天她是不是病了?

  我正在想着,迎面走来小赵,我没头没尾紧忙的问;小李呢?

她没注意到我的表情;回家了。

这半个多小时的激战两个人没有胜负,都是用的嘲笑讽刺,而且使他和她 之间的关系更加破裂,我是个无能的饿,武大郎卖棉花人穷货囊。

咱这是傻子,脑袋里没词。

两个人互相对视着,继续你一句我一句的说着,女的脸变成深沉,面孔呆板而且笑都带点冷笑,在她的脸上已经出现一种极云,眼闪着嘲讽的目光,特别是党男的抬起头来看她时,她更是用这种目光望着,女的瓜子脸,平时两只小眼睛一眯笑着。她又尖声尖气的嗓门,甚至还像几岁的小孩子似的跳哒几下脚;你快来,不知道的人以为她是在撒娇或者是在高兴,真是这样,比如那次要电影票,她就尖声尖气的喊着;给我一张。声音拉得很长,脚直跺哒着。

男的也同时冷笑一声,有时浑身打个寒噤,抖搂一下,又冷静下来,尔后也同样嘲讽,有时还给解释两句;我没针对你,我在说我自己。

咱脚正不怕鞋歪。女的冷笑道。又低下头织毛衣。

他感到一切的精灵都被这个少女吸取了,她要用各种手段来争取他,可是她是不能只是他已经下了决心,不可破灭的,无法把这块打了的镜子补圆的。

他抬起头来瞅她一眼,眼睛闪着强烈的光,这种光是深沉的,感到寒碜。你用这样眼神瞅我干啥?

女的低下头轻声带有含笑的声音问;我咋瞅你了?我是问你到底同意不同意?

男的仰着脸儿等着她回答,女的放下毛衣,拿着织针柱着,抬起头来;就这样啦。

那样?

就这样了。女的眼圈有点湿润了。低下头不说话了。

良久,男的站起来向外走去。

女的慢慢地抬起头来,瞅他一眼,一头扎在床上,抽泣着。

1980年6月18日

纪念母亲逝世一周年

  今天是他母亲逝世一周年,母亲。她的一生是辛勤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母亲对人是那样温柔,对人总是以善良为主,她从来不发脾气,总是以教育为主,她从来不把自己的劳苦向人倾述,而她是那样的和蔼,对我们的教育很深刻的。母亲她能忍受痛苦和忧愁,她在生活中不管是家务事,外头事都能做得来,她爱做鞋,从我小时候就穿母亲做的鞋。她虽然不讲究穿衣打扮,只求干净利索,每当我们的衣服破了,脏了,她都给我们洗得干干净净。母亲从不闲着,她躺在床上的时间很少,都是实在太累的时候才枕着,针线笸箩,躺一会儿,然后又继续干着活儿,母亲喜欢吃鱼,在就是她的生平爱吃的东西,但她很有毅力,吸几十年的烟忌了。母亲是最使我爱戴的,她的面孔总在我脑海中涌现使我终身难忘。一九九八年六月十八日(五月初五端午节)。

端午节纪念屈原,屈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伟大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作品有《橘颂》、《离骚》、《楚辞》屈原对封建的南后丧权辱国非常痛恨,多次主张变法,受到奸臣的陷害,终于含恨于五月五日,跳汨罗江死去。

1980年6月20日

 我有没有私字。

有,但怎么摆。

他个儿不太高,粗胖,敦实,一双大眼睛闪着平易的目光,给人一种诚实,他常低着头,总是好像在思考什么。使你在想象中很难接触,但你接触起来,又感到很有兴趣,使你不想离开他,愿意和他这一块儿,当他从工务段养路工刚来厂子人们都用各种目光来看他,有的在等待,到底怎么样?有的在用一种可疑的目光来看他,他能胜任吗?一个基层站段的材料员还是个养路工人出身的。他并没有被这种困难吓倒,每当他工作瓦女后,就钻研业务,躺在床上时,他才想着自己,18岁参加铁路工作,只是个高小毕业的学生,24岁进入干部培训班,先后担任领工区党支部书记、段财务主任、又到这里来了,已经四十多岁的人了,是钻研下去还是退出去,他睡不着,伸手打开灯,从笔记本里拿出在路局速成职务毕业证书,自语着;党培养我从一个高小毕业生到中等专业,现在党需要我了,我怎么能后腿呢?不能。

他讲起许多事来,帮助自己的同志,他看到高傲的同志,每天都耐心的谈心,一谈就谈到半夜,有时都到下半夜两点多种。做一个人要诚实呀!无论对与错,丑与恶,美与坏的都要有个正确的对待呀!在养路工区非常有能力的小李,李树林就及时的提上来。有一次民兵训练丢了两支枪,他已经回家了接到电话后,就马上回来。然后又对那两个女青工说;没有别人来,就是你两拿去玩了吧?如果你两拿去玩,就拿回来,我不批评你们。两个女青工终于拿出来了。

他是有个什么样的人呢?讲话没有理论,而且很直率也很尖锐,给人一种信仰的思想,即能讲人的性格特点,又能讲出生活的气息,而且还有故事情节,他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非常善良,平易近人,他长长的睫毛下一双圆圆的大眼睛,闪着诚实的目光,但这目光落在你的身上显得格外让你感到人性特点。不但做什么工作,他都替你想得周全,他爱说爱笑,时常也爱开个玩笑。

他嫂子找她;秀芹在吗?洗衣服呢?忙死我了这几天收拾房子,给我看看孩子吧。然后又从兜里掏出一角钱;给孩子买根冰棍。(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蔡昌旭,海拉尔人。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呼伦贝尔市作家协会会员。

曾在《人民铁道报》《中国铁路文学》《内蒙古日报》《上海新健康报》《骏马文学》《短篇小说》《呼伦贝尔日报》《静安时报》《上海交通报》《上海职工技协报》《上海党史信息报》《祝你幸福知心》《奔驰》《哈尔滨铁道报》《威海文艺》《内蒙古文化》《川东文学》等文学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及散文300余篇。

曾获得上海卢湾区《上海读书报》二等奖,1993年全国铁路中篇小说奖二等奖。小说《兴安岭上》1996年获得哈尔滨铁路局建局五十周年奖。连续六年获《哈尔滨铁道报》纪实文学奖。摄影作品先后在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秦皇岛市摄影大赛获得优秀奖。现居秦皇岛。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