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的“老漂族”,你们过得好吗?
发布于 2021-09-15 14:45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或为一家团圆,或为支持儿女事业,或为照顾孙辈,不少老人背井离乡,来到子女生活的城市,成为“老漂族”。在异地他乡,他们的生活是怎样呢?
近日,在由广州市中大社工服务中心主办的来穗人员朗读者大赛上,来自多地的广州“老漂族”,分享了他们与广州的故事,以及对这所城市的感悟。
“广州,改变了我的人生;书法,拓展了我的视野。我用耐心和毅力,找回年轻的自己,又当了一回学生。在横竖撇捺钩里,体验到快乐。”
林玉英
70岁的林玉英,是沈阳人。2009年,在小孙子快要降生的时候,她来到广州。广州天气虽然很热,可她心里却是爽的,她开始爱上广州。
在老师的鼓励下,林玉英重燃书法梦。从此,她开始刻苦学习,看视频、听讲座、上网课,一个不落。
2017年,林玉英参加了街道举办的书法比赛,那是她第一次参赛。由于自己学书法时间短,不会创作,她就查字典,一个字一个字练习。最终,林玉英获得比赛二等奖。
这个消息让她激动不已。“这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时间在流逝,学习仍然在继续。2019年5月,林玉英加入了天河区书法家协会。
疫情发生后,林玉英写下“向奋战武汉疫区的勇士们致敬”“捐躯赴国难,视死如归”等书法作品传到网上,以自己的方式助力抗疫。
“虽然年已古稀,但我还要老当益壮雄心不已,在书法的道路上继续前进。”林玉英说。
“健康向上是我的人生追求,捍卫青春是我的精神支柱,我不希望自己毫无意义地老下去,我自认还有能力为社会作一点贡献,我将一如既往地做好志愿者工作。”
谷小夫
今年64岁的谷小夫来自湖南,是广州市天河区冼村街跑马地花园社区的一名党员志愿者,加入志愿者队伍已有4年多时间。4年里,他发挥余热,为社区服务。在他看来,只要大家健康快乐,苦点累点不算什么。
退休后,谷小夫原本应该在湖南老家安度晚年,但是他没有选择闲下来,而是南下广州,帮儿子带小孩、做家务。
谷小夫坚持每月参加“清清家园”活动,给社区打扫卫生,活动持续了4年多时间,谷小夫从未缺席。在居委、社工组织的垃圾分类活动中,他在一个月内站桶督导垃圾分类13个夜晚,还动员4位居民加入站桶队伍,让更多人认识垃圾分类,重视垃圾分类。
“小小义举微不足道,我很乐意和小区的志愿者们一起前行,为共建文明社区做一点公益。”谷小夫说。
“岁月无情,我们长者脸上多了些皱纹,头发也慢慢变白,但大家都很开心,在第二故乡收获了一大串孙辈,在第二故乡享受天伦之乐,安度晚年。”
邱小华
63岁的邱小华来自江西井冈山脚下的万安,儿女毕业后都选择广漂,在广州成家立业,她也跟着儿女们来到广州。
邱小华所在的小区,充满浓浓的邻里情。每年中秋节,小区都会举行百家宴,邻居们各显神通,端上拿手的家乡菜,聚在一起,吃团圆饭。邱小华也会端上一笼江西老家的粉蒸肉。“尝着家乡的味道,思念远方的父老乡亲,希望他们同样过得好。”
在第二故乡,邱小华经常参加志愿活动,从身边的生活中取材,自编自演了50多个语言类的节目,传递正能量。她所在的舞蹈队也经常参加各种义演。
“我深深感受到广州对外来人员的包容,以及对长者的关心。广州,永远也爱不够。”
“广州人包容,不排外。每个小区设立老人饭堂,价格便宜。每个区都有老年大学,丰富了老年人晚年生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我们老年人要跟上步伐,活到老学到老。”
刘玉兰
68岁的刘玉兰退休后,经常在老年大学学钢琴、画画,后来又喜欢上朗诵。“丰富多彩的老年大学生活,让我重新焕发青春,仿佛回到了朝气蓬勃的年轻时代。”刘玉兰说。
在生活中,刘玉兰经常帮助有需要的人。有一次,她去番禺探访一位阿姨。一进屋,看到一位将近90岁的老人在照顾躺在床上的女儿。那天出门时,刘玉兰就带了100元,全给了老人。后来还将家里的被子、衣服、床单等拿了两大包给老人。
此外,刘玉兰还寄了很多衣服给云南贫困地区的孩子。那些孩子们分到衣服后,会拍照给刘玉兰看。当她看到照片时,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已,爱使人快乐。”刘玉兰说。
“为了孩子和孙子,我们来到广州,从陌生到熟悉,我们热爱这座美丽的城市。在这里,我们认识了很多朋友,建立了深厚友谊,我们爱好唱歌跳舞,建立了舞蹈协会。”
白水云、向玉萍、叶少兰
白水云、向玉萍和叶少兰3位老人都来自万龙林交谊舞协会。为了照顾儿孙,她们来到广州,并在这里结识了新的朋友,也建立了舞蹈协会。
加入舞蹈协会后,老人们每年参加10多次区、街道组织的活动,还参加过好多次比赛。
老人们说,排练过程经历了很多酸甜苦辣,但每次比赛完,自己都有很大的收获,舞蹈水平也不断提高。在老人们看来,学习舞蹈最重要的就是“健康快乐”。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