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面具、环境、大势,解读踏上职场风口的深层奥秘(一)

发布于 2021-09-27 15:49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城,在危机危难到来之前,你根本无法知道谁是坚定支持你的后盾,也无法判定谁是背叛你的内奸。

 

但可凭借基本的识别原则,压缩管控的难度:一是个人价值观取向;二是否维护组织利益与制度规则。在一个企业或组织内,允许有竞争就必然允许有派别的存在,只是这种竞争必须是良性循环才行,否则即可能会扭曲价值观走向,伤害组织利益。

 

什么是良性循环?可简单定义为:既然你是组织内成员,你则必是既得利益者之一,所以你可以反对个人,甚至可以反对其他派系,但不能因此损害组织利益,否则就是走到了组织大局的极端反面,那么,对你来说负面因素影响的后果将是不可估量的。

 

通常情况下,不管各职员内心是如何盘算的,但只要其嘴上是拥护你的,则可暂且认为是支持,因为我们其实很多人是无意识的存在,是没有明确清晰的自觉立场,而是从众如流,而这部分人的存在更多作用在于环境大势的营造支持,也就是说只要对方不是极力的反对者,就是值得你拉拢的对象,这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与塑造,也就是气场。

 

如娱乐圈,可算是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不可否认其中存在某些害群之马,玷污了一锅粥,但作为公众性的存在,其言行必然不允许越矩,所以通常情况下其不出格,我们即认为其是正面积极的,至于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则不去穷究,所谓的掩饰也只能蒙蔽一时,不可能蒙蔽一世,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对于普通人也只能要求在正常条件下,其言行符合组织利益即可,如果以极端条件下来要求,估计多数人的选择难以估量。

 

再看房地产、金融资本、互联网等行业,其实从个人来看,也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但依然能够持续发力操作,我们认为有三点很重要:一是所谓路径选择,也就是说当你做习惯了某件事,积累了经验、人脉、技术等条件后,你会难以抉择,依然会继续干下去,不想离开;二是这确实赚到了钱,当然得继续干;三是认为这些钱更好赚,或能够赚到更多钱,所以抓紧上马切入。

 

对于这些短时间内能够爆发的行业,对于这些短时间内能够赚到钱的人员或企业来说,就是站在了风口,所谓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顺应大势,其赢面几率就会增大,反之亦然,做事成事也会事半功倍,所谓的顺时顺势,你可以简化理解为在单位内,有人罩着你,什么事对你来说都非常容易做到,对于创业来说,同样容易做成功。

 

要精准判断什么事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容易做出成绩?

 

首先要从本源论起,如果你是个体,则本体本源即是自身,如果你是组织或企业,则将其人格化本源本体即可。

 

任何本体本源都存在三重阶段:想干什么事?能干什么事、现在正在干什么事?能干成什么事?

 

对任何组织或个人来说,想干什么?与内环境、外环境无关,只要你敢想,你就什么都能想干,即不影响他人或组织,能够影响的只是你的个体,造成不了什么灾难性后果。

 

内环境决定了你能干什么,以及你现在正在干的事,决定了你可能会有哪些收益或成就,而你能不能干成这些事,很多情况下真得看外环境如何,可以这么理解,内环境解决的是你能力方面的问题,外环境则是解决你机会的问题。

 

所以你要求职、你得了解企业状态详情,你要创业,你得了解政策,以及行业态势。

 

 

在本体本源方面,到底是从内环境还是外环境切入为妙?该如何选择?

 

从内环境切入,你可以解决生存的问题,也可能做出一定成绩,但失去了外环境给你带来的更大机会,因为很多时候是不需要特别强大的技术能力,并且某些能力通过自修也很容易掌握,但如果你抓住了机会,你成功的概率更大,当然风险也会大,但不一定会发生。

 

所以想要步步为营,那么从内环境切入;想要突飞猛进,那么从外环境切入。

 

在企业处于成长发展期,也就是说开始度过生存期,成为了瞪羚,从此开始向独角兽迈进,在这种状态下,企业的心态会比较开明大度,但上升到一定阶段,就会遇到瓶颈,此时,企业想得是如何打压竞争对手,设置各种壁垒,阻碍其他企业的进入与竞争,所谓的垄断成型。

 

在组织或企业内同样如此,企业也会面临草创、成长、发展、做大、衰退等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条件下的内部政策同样是变化的。

 

企业会在需要职员的时候,提倡同舟共济,希望所有职员都拿出干劲,所以不希望内部有矛盾,更不希望内部矛盾扩大化,所以和稀泥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和气生财,对能力强的、做大的适当的压一压,但必须给予安抚,不能一棍子打死,对能力一般或后进者,即使什么都不表示,只要允许他们继续加油干就是最好的支持。

 

企业也会在不需要职员时,采取必要的措施,调离换岗,或者说抓一两个典型做做样子,目的也在于让其他职员知错就改,知难而退,因为这些职员都有功于企业,所以处理起来不能够太过赤裸裸的利益化,因此必须给他们机会,只要他们懂得能够快速实现转型,自然皆大欢喜。

 

在企业或组织需要职员干事时,只能通过安抚能力强者,让他大度些,以此调动其他人的积极性,但却不能压制强者,而刻意扶持其他人,否则就是对内部竞争机制的人为抑制伤害,不利于企业发展。

 

在企业或组织内部不需要部分职员干事时,也就是说他们的企业使命基本已经完成,组织需要转型,那么人员人才结构同样需要转型,但转型不表示不需要了,所以以警告、给机会的方式,则不会使这一类阶级遭受毁灭性打击,因为某一势力的毁灭,同样会阻碍组织解决问题的优化方式。

 

原本想说点关于房地产、金融资本、互联网等行业深层的东西,但说太露骨,太本质又得违规了,索性就这么结束吧,挺好!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