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做合一做有温度的教育—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散记
发布于 2021-10-08 01:06
作者: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 杨贵娟
辛丑年暑假,工作室共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次我是挑选一些篇目进行分类阅读。每每读到这些文字,我仍然被陶先生的教育情怀和他对教育的责任使命深深感动。
陶行知胸怀天下,立志“教育救国救民”,他推广平民教育,重视乡村教育,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著名理论。他创办晓庄师范学校等多所平民学校,他把自己的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在实践中,把自己的教育思想发扬光大。他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值得学习和借鉴。
人民网曾经这样评价:陶行知以赤子之忱表达的思想和实践,代表了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近代中国的危机多难,又使“教育救国”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梦想,陶行知正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最可贵的是,他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又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3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其精神为人所同钦,世所共仰。
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教育名篇》第1篇是“教学合一”,第31篇是“教学做合一”,为了分类阅读的便捷,我按照文本顺序给标题标注了序号。从文章内容和内容里提到的时间来看,此理论经历了“教学合一”到“教学做合一”的发展。
说来这里是有故事的。陶先生原名陶文濬(浚)。1910年在金陵大学读书时,敬慕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奉“知为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为至理名言,于是改名为陶知行。后来在晓庄学校工作期间,他的思想在实践中发生巨变,对知行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弗兰克林、瓦特等人都是先有实践,而后才有了新的发明创造的。于是决定改名为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又可以反过来引导行。
实在而言,我在阅读这类内容时又翻出关于王阳明的资料书籍对比,我思来想去觉得他们都有各自的道理。
“知”和“行”的关系也不能简单孰先孰后,这和“鸡和蛋”谁先谁后是不是有些相似呢?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和生活,“知”和“行”能够相一致,用内心的“良知”指导自己的行动,用日常的行动检验内心的良知,而这个过程不就是“做”吗?也或许是我还没有真正理解他们各自的精神内核吧!
再回到“教学做合一”上来,陶先生认为“做”是教学的中心。陶先生认为由行动而产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
读到这部分文字时,让我想起了曾经听过的一节数学课。当时,评课的专家谈到:数学新课程改革,提倡“做”数学,而不是单纯的学数学知识,练数学技能。新课标从“双基”改成了“四基”,增加了“基本的活动经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而这都有赖于数学活动来实现。
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做”,积累活动经验,发现知识,最后去解决问题。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新课标也更加凸显“体验”,更加凸显“实践”,这应该正是陶先生“做”学问的教育思想之体现。
据我的了解,在道德与法治的课程设计上,我们身边的许多学校都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探索改进,在课堂学习中尽可能体现有“探究”;在学生课下的生活指导中,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和感悟;这样,让教育真正和生活链接。想想,这也是我们尽我们所能,把“教学做合一”和“生活即教育”有机结合。
生活即教育
这个标题是第《陶行知教育名篇》第35篇,除此,我认为第48篇“教育的新生”,第50篇“传统教育和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第52篇“生活教育之特质”等篇目,都体现了“生活即教育”。
生活便是教育体现了陶行知的大教育观,教育不仅仅发生在学校,而是时时处处、无时无刻地存在生活中。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可我们现在的教育,很多地方还停留在陶先生所说的“传统教育”阶段,“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消灭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这是陶先生1934年写的,看到这里,我无奈地叹了口气。
90余年前说的教育现实,我们现在的教育却仍然如此。看看这些年我们的身边,多少学生为升学而学习,多少家长一门心思地盯着成绩;孩子的生活家长全包办了,孩子的思想家长全管了,造成孩子连自己都照顾不了;各种考试、补课,把孩子们训练成了考试的机器,学的东西与现实联系少,学几年下来知识下来,在生活中却毫无用处。
陶行知在“生活即教育”篇目中谈到:“我今天所要说的,就是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他还提出:与“生活即教育”有连带关系的就是“社会即学校”。“学校及社会”也就是跟着“教育即生活”而来的,现在我也把它翻个筋头,变成“社会即学校”。
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就是要教人做人,教人生活,注重健康,教学生做自己的主人。
值得庆幸的是国家出手了,给“双减”制定目标。曾经存在的不良教育现象,学生面对的各种愿意的和不愿意的辅导班,都将会在以后的整改中慢慢消失。学生终将也必将,慢慢能够成为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主人,能够在学校学、在生活中学、在社会这个大舞台展示。
这,才是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才是学生健康成长需要的教育;也才是更具温度的教育。
做有温度的教育
习近平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他还指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作为思政课教师的我们,更肩负着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的责任,肩负着为祖国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责任,我们更应该把教育做得更用心更具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为思政课教师明确提出这六点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我把摘录的六项要求分享如下:
政治要强。思政课要解决学生理想信念问题。思政课教师只有自己信仰坚定,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同,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才能讲得有底气,讲深讲透,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情怀要深。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人,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我为什么对焦裕禄那么一往情深,就是因为我在上初中一年级时,当时宣传焦裕禄的事迹,我的政治课老师在讲述焦裕禄的事迹时数度哽咽,一度讲不下去了,捂着眼睛抽泣,特别是讲到焦裕禄肝癌最严重时把藤椅给顶破了,我听了很受震撼。
思维要新。思政课要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要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阐明规律,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
视野要广。思政课教师要有知识视野,除了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之外,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还要有历史视野。
自律要严。思政课教师对自己要求要严格,既要遵守教学纪律,也要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不能在课上讲得不错、却在课下乱讲,不能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不错、却在网上乱说。
人格要正。思政课教师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要自觉做到修身修为,像曾子那样“吾日三省吾身”,像王阳明那样“诚意正心”、“知行合一”,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
策划:王继敏
作者:杨贵娟
编辑:崔宝玉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