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2017|如何设计声音场景

发布于 2021-01-15 13:40

自荐语:

2017年读完《音爆》一书后,我对声音场景及其绑定的特定状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思考后最后购置了AirPods,从此良好的状态绑定音乐,如影随形。这篇文章就是当时思考的过程,旧文重发。

平日里我喜欢边听歌边看书,或者边演讲边开车,在我看来,听觉通道的有效利用,可以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同时,特定的声音可以构成场景中的重要线索,帮助我们进入特定状态。我很喜欢「晨型」(就是凌晨四五点起来连续深度学习几个小时)之后的空冥心境,如果戴着耳机继续听歌或者听课,这种状态往往能够继续迁移,持续到下一阶段,有利于后续任务在较高认知能力水平下进行,说土点,好状态延续下来了。

那么如何有效地绑定声音场景和心智状态,通过优化声音场景设计,将一流心智状态的启动成本最小化,持续时间最大化,迁移效果最佳化,我一直有断断续续在想,但不够系统,中途也读了一些书,今天坐下来做了整理,形成关于声音的思考和行动方案,现将其中思考的问题发出来,与大家分享。行动的部分比较个人化,就不发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私聊,交流经验。

 前人观点 

整合之前读过的《音爆》《音乐疗法》《音乐的历史》《艺术治疗实践方案》和在读的《如何读懂音乐》,以及其他读过的书中关于声音、音乐的讨论,加上几个TED上声音、音乐相关话题的讨论,我大致梳理形成以下一些认识。由于语言是一块很大的内容,与我思考的东西关联也不是很大,所以这里不做重点。

声音的分类

声音与频率有关,与空间有关。它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 噪音:在一定环境中不应有而有的声音。(多余)

  • 白噪音一段声音中的频率分量的功率在整个可听范围(0~20000HZ)内都是均匀的,可以辅助治疗一些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有用)

  • 垃圾声音(Sonic Trash):错误的声音,或是那些在错误的时间讲述了错误故事的正确声音。(垃圾)

  • 有意义的声音:如语言和音乐。音乐的频率范围要比语言广阔得多,因此,专家认为,「言词」长期占据优势地位的一个后果是:我们的感觉范围变狭窄了。

声音的作用

人的感知是综合体,声音激发了与之相关记忆和情感。

1. 声音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世界。

耳朵是夜视仪。声音是最有效的输入方式。……你每秒只能感受大约25个视觉事件。但是同样的时间,你却能够感知200个听觉事件。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你会先对菲希塔铁板烧的声音先有所反应,然后才看到热汽,或是闻到煎洋葱的气味,并开始渴望品尝它。你可以试着「积极倾听(Active Listening)」:主动注意前景音、中景音、背景音等不同程度的声音的行为。听的时间越长,注意到的东西越多,你所听到的声音也就越丰富。

2. 声音帮助我们存储和读取记忆。

一图胜千言,一声胜千图。If 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 then the right sound at theright moment is worth a thousand pictures. 音乐能够提供非常强大的检索线索。声音是所有物理空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声音为某一空间位置赋予意义。游戏里,声音定位帮助我们确定是敌是友,决定战斗还是逃跑。无论何时,如果正确的声音在正确的时间传递了来自其他感觉的海量输入信息,你都会意识到,这些都是「音爆时刻」(Boom)。

3. 声音可以改变人的情感体验。

声音是产品的「调味剂」。音乐是「通向无意识的捷径」。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情感。大家都体验过「耳朵虫(earworm)」,就是某首歌曲或其它音乐作品的某个片段不由自主地反复出现在某人脑子里的情况。大多数情况下,耳朵虫出现的原因,是你的大脑在简单的日常任务背后加入了令人愉快的配乐。我们可以用音乐,为自己在拥挤的公交、地铁或候车室中,创造出一方独立的虚拟空间。你可以利用声音的所有组成成分营造出一种声音环境,从而创造出一种符合作品主题的「声音场景(Soundscaping)」。这也是我们重点讨论的内容。

 个人观点 

我们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建构属于自己的「声音场景」。为此可能有五步棋要走:

1. 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的区分。

听觉和视觉不同,视觉信号会随着外部物理时空的变化而改变,听觉信号(声音线索)则不然,我可以通过智能设备来人为调控,比如说,播放音频(音乐),播放视频(语言/演讲/讲座),使之与外部物理世界「脱钩」。

  • 听觉信息/无形世界/画面场景

  • 视觉信息/有形世界/声音场景

2. 画面场景和声音场景的脱钩。

「脱钩」的好处在于,我们可以把一种状态从上一个物理时空场景,移动后带入下一个物理时空场景,而不用担心因为视觉线索改变而导致状态起伏。比如说,我在医院里听TED演讲,回家路上听,然后在小火锅里边吃边听,视觉线索一直改变(尽量也有看TED),但是听觉线索始终连贯,所以我基本保持了良好状态。

「听觉信息」和「无形世界」不受移动的时空变化影响,不随着「视觉信息」和「有形世界」的改变而改变。比如说,我在几个小时的晨型(早起、听歌、看书)之后,往往会有一种空冥的感觉,继续听着歌,从家里出发去单位,一路上都是这样一种感觉和周边物理空间相对隔离的感觉。

  • 匹配/挂钩/自然声音:听觉的无形世界和视觉的有形世界匹配/挂钩。人在移动时,画面场景和声音场景同时变化。

  • 失配/脱钩/人工声音:听觉的无形世界和视觉的有形世界失配/脱钩。人在移动时,画面场景和声音场景不同时变化。

3. 声音场景和心智状态的绑定。

可以通过系统性管理「声音线索」,设计「声音场景」,打造「音爆时刻」,将「心智状态」和「声音场景」绑定,实现「环境还原」和「状态迁移」,最终实现用音乐启动和维护状态,改善和提升表现。

绑定后,声音场景不变,心智状态不变;声音场景连贯,心智状态连贯。

同时,绑定后,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开始分离。个人空间里,心智状态和个人所感知的声音场景绑定,同步;公共空间里,心智状态与他人所感知的声音场景脱钩。

如何绑定,这属于行动部分。有一种候选技术叫「经验掣」,来自理论相对可疑但方法部分有效的NLP,认为可以将某一刺激或记忆变成固定线索,以后通过这些线索,唤醒某一心理与行为状态。声音显然是最优的线索。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BTW,很多临床技术都是这个风格,理论说不清楚,实践部分有效,中医亦然,对于这类工具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拿来主义,为我所用。

4. 无线设备和离线内容的结合。

使用音响,意味着必须靠近音源。由于音响不可移动,声音场景和画面场景不能脱钩,所以不推荐。相比之下,耳机是随身携带音源,可以让声音场景和无形空间跟着人走,维持心智状态。同时,音响和公共空间有关,耳机则和私人空间相关。音响可以与多人分享固定的声音场景,耳机则可与一人分享移动的声音场景。最后,音响的音质通常比耳机好,所以在固定办公条件下仍是首选。

  • 音响/固定音源/公共空间/多人共享

  • 耳机/移动音源/个人空间/二人分享

使用耳机,分为有线或无线两种。有线耳机移动性较差,时空的可供性无法完全释放;无线耳机移动性较好,时空的可供性可以充分发掘。

  • 有线/必须靠近终端/移动性弱/时空可供性小

  • 无线/可以远离终端/移动性强/时空可供性大

播放内容,包括音乐(如豆瓣的古典音乐)和语言(如YouTube的专家演讲),又分为在线和离线两种。在实现全域高速无线网络全覆盖之前,离线显然是更符合移动化趋势的选择。不过,在线可提供的内容会更多,离线则要提前做好下载。最后,在线往往是即时上网浏览,可能导致时间碎片化,离线则意味着提前谋划,统一下载,集中观看,效率会更高一些。

  • 在线/必须接通网络/依赖有形世界/内容可供性强

  • 离线/无需接通网络/脱离有形世界/内容可供性弱

5. 声音模块和其它模块的组合。

在「半人马计划」里我已经介绍过升级的思路,声音场景作为一个模块,最后必须和其他模块组合,才能释放最大能量。这正是技术的逻辑,将现象或已有技术组件,根据特定目的,进行编程式的组合。这里有几种我已经在做,或者下步会尝试去做的组合。

  • 晨型——声音模块、学习模块的组合——早起,音响或耳机播放音乐,然后看书。

  • 步课——声音模块、学习模块和运动模块的组合——戴着AirPods,在跑步机上边走边听离线的TED演讲。

  • 车课——声音模块、学习模块和驾驶模块的组合——开车上班,开着车载蓝牙广播,播放离线的TED演讲。

  • 唱歌——声音模块、英文模块、娱乐模块的组合——使用外文歌曲app来唱英文歌曲。

好了,文章到这里,行动部分我是从我的实际出发的,未必值得大家参考,这里简单提下:

  • 无线化,尽快入手AirPods。

  • 离线化,在选准主题的前提下,解决好演讲视频离线下载的问题。

  • 风格化,从节奏、旋律、和声和音色四维度出发,找到个人主题曲,完成个人在线和离线的音乐库扩容的问题。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