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孩子犯法”,那我可以“犯法”吗?

发布于 2021-10-11 19:07

文/闫鹏飞

审核/崔松

全文1199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前几天“四岁男孩改密码锁住妈妈脖子”的热搜,让人看得哭笑不得。

江苏淮安一位女子脖子上挂着密码锁至消防站求助,称四岁儿子在玩耍时将新买的自行车密码锁锁在自己脖子上并修改密码,导致锁无法打开。

 

十一假期一结束,许多父母开心地送“神兽归笼”。假期和孩子长期相处的结果就是,父不慈,子不孝。

 

常常听见身边的朋友吐槽,打孩子犯法,可是我好想“犯法”啊。所以今天就来和大家聊一聊,如何科学的抑制“犯法”的冲动。

 

打孩子会造成严重后果

根据美国儿科学会一项研究发现,3岁时受到频繁体罚的孩子(一个月发生2次以上),到了5岁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概率比不受体罚的孩子增加了49%。

 

另一项来自德克萨斯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的跟踪研究发现,体罚会增加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风险,带来包括反社会行为、使孩子更有侵略性、给孩子身体带来伤害、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等影响。

 

很多研究和文章也都说过了,打孩子会对孩子造成不可磨灭的心理与社会影响。

 

更重要的是,打孩子会使孩子产生一种认知:打人是有效且高效的解决冲突的办法。

 

在儿童阶段,孩子很多行为都来源于模仿,不管是电视剧还是日常生活。可能常常父母无意识的一句话,就会被孩子观察并学习。体罚也是一样的,当孩子见到家长体罚快速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后,孩子就会产生相同的模仿行为。

 

打孩子是没用的

有效地惩罚孩子需要满足三个特点:惩罚和不良行为直接建立联系;一出现这种不良行为就要给与统一强度、统一方式的惩罚,惩罚要在不良行为出现后立刻进行(美国心理协会行为分析手册)。

 

通俗理解就是,孩子有时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挨打、孩子出现同样错误时父母不能给与相同程度的惩罚、父母的惩罚不一定就是在孩子出现错误后立刻进行的,所以打孩子是没用的。

 

仔细想想,很多时候作为父母的我们,对孩子的怒气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慢慢“攒着”的,是孩子的多次错误一起“秋后算账”。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父母的怒气倒是发泄了,但对孩子的惩罚并不是有效的。

 

科学的惩罚孩子

1.保护自尊,就事论事

当孩子出现错误时,与孩子共同讨论这个事情。不宜在众人面前指责孩子,这是在用错误的羞耻感惩罚孩子。

与孩子讨论错误时,也要就事论事,而不是上升到孩子人格,因为错误否定孩子整个人。

 

2.用承担责任代替体罚

当孩子把刚打扫好的房间弄得又脏又乱,可以在指出孩子的错误后,由他自己承担将房间打扫干净的责任。

当孩子顽皮打了其他朋友时,带领孩子向朋友道歉,并取得孩子的原谅。

 

这样的用意在于,孩子既承担了错误导致的后果,也学会了如何去处理错误的方法。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不一样的意义。

 

3.及时安抚,给予关爱

在孩子接受惩罚后,及时安抚孩子的情绪,回顾孩子的错误,明确规范,出现这样的错误就要承担同样的后果。

可以给孩子一个抱抱或者安慰,让孩子能感受父母的关系和关爱。

作者:闫鹏飞,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医务社工,上海大学MSW,中级社会工作师,二级心理咨询师。

积木
积木是专注于青少年心理与行为健康成长的服务机构,拥有多名国际和国内专业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师与行为问题导师,配有心理咨询室、沙盘游戏室等,应用线上筛查、线下服务策略为青少年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促进、亲子关系成长、行为健康管理服务。
113篇原创内容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