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贺新)

发布于 2021-01-17 15:3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品析文中语句,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

2.组织学生合作,体会“我”的复杂情感。

3.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牢记担当使命、实现生命价值的热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析文中语句,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组织学生合作,体会“我”的复杂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观看公益广告《family家》,同学们,你们从这个温馨的视频中读出了什么?请用一两个概括……老师也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感受,我看完这个视频想到的是“反哺”这个词语:小时候父母为我们倾尽所有,长大后我们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可是史铁生却遗憾地失去了这样的机会,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让我们一起感受作者这段特殊的心路历程(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通过对学生视觉、听觉等方面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有的放矢,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通过反复的朗读初步了解了文章内容,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目标是:1.品味文中语句,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2.体会文中蕴含的“我”的复杂情感。3.深刻理解“好好儿活”,激发牢记担当使命、实现生命价值的热情。

三、朗读课文,追根溯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母亲总是央求“我”去看花,这又是为何呢?请用文中母亲的一句话来回答。现在,请大家朗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明确:“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是呀,这是一个伟大的母亲最朴素的愿望,可是,在儿子双腿瘫痪后,他是在“好好儿活”吗?

明确:不是,“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让我去看花,“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文中的“我”为何会这样?1972年,21岁的史铁生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在他的《我与地坛》中有这样的两句话“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两条腿瘫痪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突然似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大家可以设身处地地想像一下二十出头、双腿瘫痪、芳华已逝、没有出路,此时的“”已迷茫、绝望(板书)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用《我与地坛》,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我”瘫痪后绝望的心情

四、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浏览课文第1—6段思考: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母亲如何对待不好好儿活的“我”的?试探究母亲行为背后的原因。

  2.母亲又是如何对待她自己的?

  3.面对母亲的突然离世“我”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

(设计意图:先浏览再圈点勾画,先自我思考再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文中对于母亲的刻画集中在第几段?(第一、三段)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这时,母亲就会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明确:

Ø       “悄悄”“偷偷”“躲”:母亲深深理解儿子的痛苦需要一个人发泄,用宽厚的母爱容忍着儿子的暴怒。

Ø       “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担忧儿子,怕儿子做出过激的行为伤害了自己,虽然躲出去了,但是心却一刻也没离开儿子。

Ø       “眼圈红红”:母亲痛心不已,偷偷哭过。

Ø       “扑”“抓”:母亲想立刻扑灭儿子轻生的念头,立刻阻止他自暴自弃。

Ø       “忍住哭声”:母亲以强大的毅力克制内心的痛苦,努力给儿子一份坚定的力量。

Ø       “好好儿活”:以最朴素的话语恳求儿子坚强起来,珍惜生命。体现了母亲的伟大坚强

和睿智,自己已经遭受病痛折磨,但还是要坚强地宽慰儿子。

   本段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来写母亲,并且运用了形容词和副词来修饰。我们能读出这是一个慈爱、细心、理解儿子的母亲。描写母亲的句子第三段也有,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对秋季景物的描写暗示自己当时悲凉的心情。

Ø       “挡”:细心的母亲怕飘零的落叶又勾起儿子悲观的情绪。

Ø       “憔悴”:写出绝症晚期对母亲身体的折磨,又写出儿子的状态对母亲心理的折磨。

Ø       “央求”表现出屡遭儿子拒绝却从未改变的关怀与渴望。

Ø       “喜出望外”“一会坐下,一会站起”写出了儿子同意看花后母亲的喜出望外和激动难耐的心情。

Ø       “忽然不说”“又悄悄”母亲怕话语中的词会触动儿子的伤痛,细心保护儿子,照顾儿子的情绪。

 作者在这一段对除了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还加入了对母亲的神态描写。又兼有形容词和副词来刻画母亲形象。我们看到了母亲对儿子的慈爱细心、理解包容(板书)。母亲是这样对待儿子的,这是母亲在劝儿子好好儿活。

2.可是文中的母亲又是如何对待她自己的呢?

老师给大家展示了几个句子,你感觉母亲的病情怎样?面对这样的病情,母亲是如何做的?弥留之际,最让母亲放心不下的是什么?

明确:母亲已经病入膏肓,可是她却强忍病痛、隐瞒病情,她临终前最牵挂的就是她的一双儿女。母亲对待自己无私而坚忍。这与对待儿子的态度截然不同。而作者在这样的对比中塑造母亲形象就更显母亲形象的伟大。

3.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位母亲带着遗恨终撒手人寰,面对母亲的离世,文中“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明确:始料未及痛彻心扉悔恨愧疚

作者的这种悔恨愧疚之情在《我与地坛》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能找到。

    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史铁生《我与地坛》

(设计意图:再次链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可以让学生更明显地窥见史铁生的内心、降低他们对于文章主旨理解的难度。)

他在母亲离世后终于读懂了母亲的苦心,她想让自己的儿子找到一条路走向幸福。儿子最终找到自己“走向幸福的路”了吗?

明确:最后一段开的泼泼洒洒的菊花正代表了母亲的愿望:无论遇到怎样的厄运,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人不仅仅是要活着,而是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要找到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板书)

(设计意图:课堂升华环节把菊花的形象和人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分析菊花凌霜绽放的形象提炼出人生面对困厄更要活得精彩、活出价值,学生更好理解文章主旨。)

其实这就是母亲口中的“好好儿活”,儿子终于在这个菊花绽放的秋天领悟到了这句话,并和妹妹一起立志要“好好儿活”

若干年后,当作者拿起笔写下这篇《秋天的怀念》时,他的情感是复杂的: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己的悔恨与愧疚,对于生存困境中“好好儿活”的领悟。他终于在伟大母爱的感召下完成了思想的沉淀、懂得了生命的价值。他不仅懂了,而且的的确确在践行这句话:我们来看好好儿活的史铁生……

五、小结升华,激发情感

此次获奖史铁生的授奖词中说: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惊醒和关怀。

同学们,你们是当代青少年,你们必将担负起建设祖国、守护人民的使命,希望大家艰苦奋斗、不负韶华,用扎实的学识和崇高的情怀武装自己,跳出“小我”,拥抱“大我”牢记担当使命、实现生命价值、活出精彩人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疫情,把疫情当教材,从而更深地领悟“好好儿活”,激发学生牢记担当使命、实现生命价值的热情。)

 

作者简介:贺新,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任职于平顶山市第四十二中学,四十二中团委副书记,连续多年担任班主任在平顶山市教师梯级发展培养工作中先后获得“教坛新秀”“教学能手”称号。2018年获得“河南省教学标兵”称号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济南的冬天》被评为“河南省教育系统优质课”并获得一等奖。《壶口瀑布》获得第十六届市直优质课二等奖“2018年全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信息技术创新教学”一等奖。多次参与及组织学生参与市教体局活动,“汉字听写大会”中辅导学生获得二等奖,“校园文化艺术节”中辅导学生诗朗诵获得一等奖。所带班级体成绩名列前茅,班级凝聚力强,学生团结友爱、严肃活泼,连续4年获得校级“优秀班主任”称号,所带班集体被评为“先进班集体”。2017年获得平顶山市市直“优秀班主任”称号。

从教以来不忘“热爱教育事业”的初心,本着关爱学生、教书育人的原则在教育教学一线努力学习、尽职尽责,得到了学生、家长和学校的一致认可。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