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全方位学习课程设计

发布于 2021-03-31 07:49


自然教育全方位学习的理念,并不只是每学年为学生安排一至两次的户外自然教育学习,或以课外活动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活动任由学生挑选,这只是换汤不换药,虚应故事的消极处理方法。要真正带出全方位学习的意义,应从整体的课程设计入手。而配合全方位学习的教学设计,应具有以下特色:
(1)开动学习者的多元感官
自然教育全方位学习设计无论在课室内、外都要营造一个立体丰富的学习环境,尽量引入实物或带领学生走进真实的世界内;运用其多元感官:包括视、听、嗅、味、触及心去接触及感受身边的人及事物,从而获得真正准确的信息。
在信息激增的时代,学习已经不是老师口述学生笔录的静态过程,而是要培养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感到好奇及装备他们走出课堂,主动寻找相关资讯的能力。其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去接收现存的知识,而是靠自己去发掘新的相关资讯,而且有能力觉察到各种信息的存在,包括电子和其他媒体及以不同形式存在于自然环境及社区环境的各样信息。学生再根据蛛丝马迹寻找信息有系统地整理,由此衍生学问。
(2)与正规课程作高度的吻合
全自然教育方位学习设计的另一个特色是学习并不是被困在课室的四道围墙之内,而是会跳出课室,在教室以外进行各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这个程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一个丰富及能反映真实世界的环境下学习,取代了传统科目及零碎的知识的学习形式。所有课堂以外的学习应以融和的形式,整合于完整的课程框架内;在教室内教学仍强调在实际环境的应用,参观及其他户外学习等活动都是教室活动的延伸。
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应尽量将课程内容与真实生活紧扣。在施教时,强调深层思维能力的发展,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及实验等去探索。
(3)尊重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及个别差异
自然教育全方位学习通过多元化的活动配合学习者的不同风格。老师应留意学生的个别感知偏好,安排有足够弹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善用各人的感知强项,结合每个人不同的已有经验,配合个人的特色去建构学问的意义。教师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并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完成千篇一律的科目。教师应容许学生有足够的学习空间,以发展其自动、自律、自主的学习素质,作为终身学习的基础。
(4)提供协作及实作机会
自然教育全方位学习的精髓:是结合课堂内外各种不同方式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全面和多姿多采的学习经历;让学生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通过实践及互动的安排。如观察、实验、小组讨论、模拟游戏、协作解难、角色扮演等去建构知识、培养正确的态度及所需的有关技能。
在杜威(J. Dewey)及皮亚杰(Piaget)时代,已强调实际的体验对掌握知识的重要性。虽然Piaget的研究集中于幼童,但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体验式的学习对中学、甚至大专学生的学习一样重要。建构学问的过程,在实用及社交的场合内运作最为有效;在真实情境内学习是将书本上的学习与学习者的真实需要连系起来的最有效方法。因此,老师在设计全方位学习课程时,务必要将课程内容渗透于学习者身上及其周边情境的实际经验之内,让学生能在实境内相互协作及与专家互动,让书本知识活起来并有效转化。
(5)培养探究学问的精神及能力
为学习者安排多样化的活动目的是令学校生活更多姿多采亦希望学生通过活动达到各学习目的。自然教育全方位学习活动的安排应以探究式的取向为依归,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开动多元感官,亲自发掘问题并进行数据搜集、整理、分析等去寻求答案。
学习是一个不断通过亲身感受接收新信息并与旧知识及旧经验结合,再发现、再加工、再创造新知识的过程。自然教育全方位学习设计背后的真正意义:是赋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围绕着大自然、社区及社会的现况,安排开放性、具争议性或可供批判的问题或情境,通过各活动的安排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思维模式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着重培养探索学问的能力。
(6)善用校内及校外资源
在自然教育全方位学习的理论构架上社会的参与非常重要。只有通过丰富的社区的支持,老师才能带领学生超越学科及课堂的局限学习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对事物作透彻的了解及反思。学校应与各界全面合作,以伙伴模式去推动自然教育全方位学习活动。
在设计自然教育全方位学习活动时,老师应尽量善用社区资源,安排学生接触各行各业的人士。对小学生来说,若安排孩子走出社区有困难,可安排社区走入学校,如邀请相关的专业人士及家长等到校进行相关的活动。至于中学生,则可与学生一起安排社区服务、社区研究等。老师与外界人士应保持紧密的沟通,确保内容配合课程及学生的需要,在课堂前后作出适当的配合及延伸。
(编者申明:以上图文仅供学习与分享,欢迎交流!)

山林田野 

山林是人类心灵的故乡,人类最原始的相望。田野是人类身心灵的治疗师,生命动力的源头。让孩子暂时离开网络,回到山林与田野之间,找回失落已久的灵魂。

  • 山林田野

  • 生态教育|生命教育|生产教育|生活教育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