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菜鸟的进阶自白

发布于 2021-03-31 12:50

     

       

    去年疫情期间,困守家中数月,为缓解内心的孤独与焦虑,也为了避免返校后胖若两人的尴尬,饭后溜达成了每天的保留项目。在村子里闲逛的那些日子,老房子斑驳的砖墙,老人佝偻的背影,留守儿童的嬉笑打闹,在不知不觉中,已将我尘封已久的童年记忆一点点勾起。不觉间,时至四月中旬,返校提上日程,心中却颇有不舍,望着这片故土,思索着,眼前的一切,既然带不走,那就将它们定格在影像中吧。于是乎,关键词搜索-下单-收货一顿操作之后,我走上了摄影学习的不归路......

● ●  相机刚刚到手的样子

  相机到手后,深知个人基础理论贫瘠,拍照技术拉跨,因此没有急着出门瞎拍,而是将《摄影入门笔记》一书浅读一番,形成对摄影理论的原始积累之后,再拿起相机,按下快门,打开回放,顿感出片效果大有长进(过去被朋友Diss直男拍照,魔鬼构图),内心颇有扬眉吐气之势。但回想起身边的挚友亲朋中,拍照堪忧者亦不在少数,遂决定借此机会,站在入门选手的视角,结合自己的理解,为大家讲述摄影中最基本的理论与操作。倘若这篇文章的存在,能让读者在将来拍照时少遭一次白眼,多得一声赞许,那也不枉我深夜码字的付出了话不多说,让我们开始~

01

机身结构

    首先讲讲相机结构吧,常规相机主要由机身与镜头两部分组成,光圈位于镜头与机身传感器之间,机身前部的小门即为控制快门速度的幕帘结构,帘子后面就是摄影师通常说的感光板,用来控制ISO。相机成像的本质就是光线进入镜头后,被光学传感器捕捉,进而转化成数字图像信息,存储于相机中,而光圈、快门和ISO调整的就是传感器

相机结构原理

接受光的状态。为加深大家对相关原理的认识,以下我将分别使用透明塑料杯(镜头)、不同规格的纸片(光圈与快门)、米粒(光线),结合几个简单实验与照片示例,为大家讲解摄影的基本原理与技巧,内容涵盖光圈、快门、ISO以及画面构图方法,希望大家在形成对摄影的初步认知后,未来的日常摄影抑或是科研实验拍摄中,都能有意识地将相关理论与实际操作相联系,在保留图片主体内容的同时,提升画面美感,拍出赏心悦目的照片~

02

光圈

    首先我们来模拟的运行。光线进入镜头后,首先与光圈接触,我们用这两张纸板分别模拟大光圈和小光圈 。纸板中心孔越大,同样时间间隔下进入杯中 

越多,等同于光圈越大,进光量越多;反之,纸板中心孔越小,同样时间间隔下进入杯中的米越少,等效于光圈越小,进光量也就越少。我们能从对比图里很清楚看到,大光圈状态下的进光量

高于小光圈,这对实际成像效果有何影响呢?此处就涉及到摄影学中的一个专业名词--景深(光圈与景深之间涉及较为复杂的光学原理,此处只讲应用规律,不对原理进行鳌述),通俗来讲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背景虚化”,大光圈的情况下,景深较小,拍出的照片虚化效果较强,有利于突出局部主体效果,常用于人像、静物特写等;而小光圈对应大景深,背景虚化效果较弱,但能够拍摄大范围的清晰景观,常用于旅游风光摄影,手机中的广角拍摄模式便是对该原理发扬光大的结果。
      要注意的是,在摄影中光圈(F值)的大小和数值是相反的,即大光圈对应的光圈数值小,小光圈对应的光圈数值大。

03

快门

      越过光圈后, 光线即与快门帘接触 。通过调节快门速度可以控制快门开启和关闭的间隔。高快门速度下,快门迅速完成开启关闭,而快门速度降低时,快门的开启关闭时间也会相应延长,此时快门与光线的关系可用两张纸片的移动来表达。

   高速快门下,纸片移动速度较快,纸片间的空隙迅速开合,杯中进米量较少,表征高速快门下的镜头进光量较小。

    当纸片移动速度变慢时,纸片间的空隙开合速度减慢,进入杯中的米变多,表征慢速快门下的镜头进光量相应增多。

    

   光圈与快门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进光量,但原理不同。对于制造好的镜头,我们无法改变它的直径,但可以通过调整光圈控制镜头进光量;快门则是通过调整快门帘关闭的速度,改变传感器与光线接触的时间,影响进光量。在拍摄运动物体(行驶中的车辆、飞鸟、熊孩子等)时,优先使用快速快门,便于记录移动瞬间的美好时刻。

    

     与之相对应,慢速快门在调教得当的情况下,也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譬如在进行夜景拍摄时,巧妙运用慢速快门,我们就能得到一张车流照,或者星空拖影。这样的照片,岂不美哉?

04

 ISO

     光线通过光圈和快门后,随即与光线传感器接触,此时的ISO如同在传感器下面添加小型照明灯,用以提升画面亮度。这一点在夜景拍摄时尤为突出,常常需要通过设置高ISO值来弥补夜晚光线不足的缺憾。然而,增加ISO也会导致照片出现大量的噪点,降低画质。故在实际拍摄中,应尽量避免使用过高的ISO,保证画面质量。

05

画面构图

   摄影理论中的构图完全是继承了绘画中的构图理论,常见的构图方式包括居中法构图、三分法构图等,每种构图方式都有特定的使用场景,妥善调用后,可显著提升画面观感,改善视觉效果。

居中法构图

    对于新手而言,刚刚端起相机时,往往习惯于居中构图。实际上,当画面中存在较大的主体/主体为对称结构/主体为圆形时,我们可以将画面主体或者对称线居中,使整个画面结构显得均衡。

三分法构图

    日常拍摄中,我们的拍摄主体不一定对称,画面占比也可能较小,此时就要用到构图中最重要的方法--三分法。它的使用方法很简单:将画面自上而下、自左至右进行三等分,即可得到分割后的图片九宫格,从中获取四条纵横交叉的交汇线以及四个视觉中心点。 

  

    实际构图时,只需将画面中的主要线条与交汇线重合,画面拍摄主体的位置与视觉中心点重合,即可完成整个画面的三分构图。至于画面主线条放在上横线/下横线/左纵线/右纵线?画面拍摄主体放在那个视觉中心点比较合适?部分指导原则为:

     横向主线条出现时,往往对应着地平线、水平线之类,若地面/海面上的景物较为重要,则将其置于上三分线,反之置于下三分线即可,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为主体留下足够多的表达空间

    

  纵向主线条及拍摄主体出现时,往往具备一定的方向属性,如人物、车辆一类,它们就存在面部朝向的问题,永远记住让主体朝向比较空旷的一面,保证画面自由舒畅。

   至于纵向主线条置于哪一侧?主体放在哪个点?-----看着舒服就好,技巧太多反而会限制大家的发挥。

重复法构图

    在画面中单调重复个体,使其占据整个画面,同样可以起到突出主体的效果。要注意的是,画面中不能有明显杂乱的物体出现,否则,大量相同的元素就会变成背景了。

   

   上面提及的三种构图方法较为常见且易于操作,对画面效果的提升也最为明显,实属居家旅拍,风光人像的必备良策~

06

实践示例

    都看到这里了,还不得拿出手机操作一番?不需要专业相机,打开手机自带相机的专业模式,就可以手动调整参数了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