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米的Logo还是不好看?

发布于 2021-03-31 15:40

DIY知识 硬件点评 购机指南 私人定制


无论白字橙底的经典 Logo,还是原研哉的新设计;是烫金的”DESIGNED BY XIAOMI”,还是小米笔记本 15 Pro 上的”XIAOMI”……小米的标志似乎一直在力求进步,但看起来依然没有质的改变——用老汤的话来说:看起来还是土土的、低端的、廉价的、山寨的。这种感觉与小米的产品形象有强烈的冲突,显然也与小米目前的景愿严重不符。
扁平化它也扁了,圆滑化它也圆了,就差没有拿一粒小米做拟物化了。我一直无法解释小米 Logo 的问题出在哪儿,直到今天读到 UP 主 oooooohmygosh 在 B 站发表的的文章《Branding 不只是标志》,我总算是拉通了之前的思绪:
“小米是在中国环境成长起来的品牌,即便标志上只有拉丁字母,这个事实也不会改变。中国的观众用中式的眼光,得到的视觉观感,日本设计师不会懂。
比如小米的文字部分,使用了全小写。我觉得这在我们的环境下,看起来太像拼音了,不够正式。反之,大写或许就会好很多。当然,这是个非常主观的看法。做为一个普通出身的中国男性,被社会和文化教育出来的主观看法。
换句话说,原研哉那套看不见摸不到的高级感标准,是否可以套用到这个国产品牌上,是个未知数。做中国项目碰壁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幸好这次项目中没有汉字。”
虽然接下来的话有崇洋媚外的嫌疑,但我必须指出,这一切的源头很可能是因为小米公司的英文是“小米”二字的拼音:xiaomi,而小米的 Logo 是“米”字的拼音:mi。
“做为一个普通出身的中国男性”,我也有一些“被社会和文化教育出来的主观看法”。其中一个就是对拼音名直接转化成英文名的不悦。在我看来,拼音只是普及标准普通话的工具,而不是我们的语言,至少不是通用语言。某百科在“拼音”词条中写道:“汉语拼音是一种辅助汉字读音的工具”“是国际普遍承认的现代标准汉语拉丁转写标准。”汉语直接通过拼音转写成罗马字母,虽然辨识度很高,但汉字和汉语的美感并没有得到保留。也就是说这个转写得到的拼音是没有附加价值的,是没有含义的,它生硬、没有美感、没有灵魂。
哈罗德·伊罗生在《群氓之族》一书中提出(大意):不同的族群对同一个词汇的理解有天壤之别。拼音既不是中国人的语言,又不是外国人的常见词汇,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拼音是没有一个族群能理解的。
当然,在我眼中,拼音也是有一些语境含义的。
汉语直接转拼音当英文用,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懒,或者是没用心起名。就是一个人还没有给自己起好英文名,结果某天突然在路上遇到个老外问你叫什么,你就只能勉强用拼音回答的感觉:尴尬。或许是我看 TVB 长大的原因,港剧里面没有谁的英文名是用自己的拼音……最懒的也就是像陈奕迅那样用谐音叫 Eason Chan。用谐音起英文名虽然简单粗暴,但也比直接用拼音强太多了:外国人听着好懂,中国人听着好记。
举两个同样是互联网/科技行业的正面例子:
腾讯 Tencent。中国人读起来好记,不是拼音直接用,洋气,有高级感。腾讯的 Logo 有什么独特的设计可言吗?——其实文字部分使用的是我的字体设计启蒙导师,Monotype 字体设计师小林章先生指导设计的腾讯字体,Respect——几乎可以说是没有。
阿里巴巴 Alibaba。虽然其实也是拼音直接用,但 Ali baba 本身就是《一千零一夜》故事 Ali Baba and the Forty Thieves 里面的一个名字,是有基础语境含义的,感觉就会不一样。
好的典范还有太多:联想 Lenovo、美的 Media、格力 Gree……最夸张的是威露士 Walch,就完全让人误以为是一个外国品牌。
我不是说外国的名字才是好的,但拼音直接拿来做英文名一定不是最好的选择。直接用拼音作为英文名的品牌,无论再怎么设计,还是突破不了这个瓶颈,因为这根本就不是设计问题。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方向错了。
 
我想尽量不做一个光提出问题,不提出对策的人,但在小米英文名这个问题上,即便是雷总提出了对策,恐怕也很难能执行,总归企业名字不是说改就能改的,用老汤的话说:没救了。
不过,国内其实不乏用拼音直接做英文名的企业,其中很多还是全球大型企业,所以说企业英文名或许不是影响企业成败的直接因素。这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这说明小米其实不需要再为 Logo 和英文名的问题发愁。高端形象的树立并不是单单改个 Logo 就能实现的,Logo 和名字不过是高端形象建立起来之后锦上添花的一笔。
小米不断改进自己的 Logo,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也让人看到了小米积极的一面。保持积极态度,认真做好产品,完善视觉设计,小米走向高端的那天就终究会到来。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