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新锐设计师早不满足做普通家具,开始“捣鼓”新材料

发布于 2021-03-31 19:44

一把椅子,一张桌子;你以为它们理应规规矩矩,四平八稳,但是它们偏不!总能用意想不到的形态,告诉你什么是“不拘一格”。一盏台灯,一组茶具,你以为它们就该是木材金属或塑料,但是它们偏不!多是出人预料的材质与技术手段,告诉你什么叫“创意这件事”……

 

关于设计,时至今日,已然没有明确的定义。会玩,才是软实力。

 

说到玩,谁也比不过这些新锐设计师。

 

 

01.

设计灵感?“垃圾”!

 

 

从鲁迅美术学院,到德国汉堡美术学院,再到成立工作室MINGDU DESIGN,创办设计公司,无论是在校还是在以后的工作,一直都在家居领域摸爬滚打的梁晨,被我们问及灵感的来源时,他这样戏谑地说道。

 

重点是,这里面的成分并不全是玩笑。

 

因为除了在商业设计中觅食物质粮食之外,梁晨的绝大部分时间,几乎全部来用来从“奇奇怪怪”的事物中,汲取精神的养分。

 

所谓“奇奇怪怪”,简而言之——全新的材料。

 

这就有的“玩”了!

 

他把研究方向锁定在“环保”二字,非但不受桎梏,反而拥有更自由的的发挥空间。

 

作为代表项目,在前不久深圳时尚家居设计周上的LUFFA Series (丝系列) 中,日常刷碗的“丝瓜瓤”成了他新材料的大胆尝试。

 

  • LUFFA Series 1.0


通过特殊工艺将丝瓜与多实木层板压结合在一起,做防水处理,最终成为一种环保的自然材料。


整个系列作品运用最简洁的几何造型,远看并无任何特别之处,走近了并触摸那表面独特的肌理时,方才感受到温暖触感和自然美感之下的别有洞天。

  • LUFFA Series 2.0


利用丝瓜高强硬度的材料属性,作为整体支撑结构。3D打印部分从外部造型到内部结构以及表面的镂空,均是用计算机参数化的算法沿着丝瓜的结构与纹理“生长”而成。

 

整件作品的设计核心,实现了原始自然材料与现代数字化成型技术的完美结合。

 

当1.0完成了平面二维,2.0实现了立体三维的拓展;探索材料更多可能性的快感,使得梁晨的心思,好似平原跑马易放难收。

索性焦点拉得再远一点。

 

比如,在深圳的路边经常会看到一些自然凋落或被环卫工人修剪过的棕榈树的树枝树叶;再比如,一些3D打印出错而产生的废料……这些都会被他作为新材料的研究对象,回收利用。

 

“可以说,这些不起眼的‘垃圾’,在我们眼中都有可能成为意想不到的‘宝贝’。”

他一再强调。

 

除了对新材料的研究,工艺的探索也成为梁晨工作的方向之一。

 

比如:X-Knitting Lounger(X-编织躺椅)从传统绳编工艺中延伸出的独特编织方法,最终形成的编织曲面,兼顾美观与舒适度。


MOGU Series(蘑菇系列),将榫卯工艺结合CNC数控铣床,不仅可快速精准地生产每个部件,而且可以实现平板包装和快速拆装。

 

无论风格,还是设计理念;梁晨的家具都极大地吻合了,现代简约风格家装那一类拥趸者的喜好。

 

特别是在简约的空间布置中,其含蓄的特点,往往最是能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效果。

 

谈及创作中的困境时,他首先自居为“老锐”设计师,继而以多年从业者的经验角度,向我们表述一个事实——

 

年轻设计师,普遍都会遇到一个棘手的难题,就是研究型的项目往往并不容易落地。

 

“你知道‘地铁上看手机的大爷’表情包吗?”

 

他颇为感叹地说:

 

“到了批量生产的环节,很多工厂在拿到我们的样板时,脸上的表情立马就变成了那样。”

 

当然,这也使梁晨渐渐意识到,设计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个流程的事。他开始尝试站在生产方的角度,考虑如何实现批量生产,包括生产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些都需归纳在整个设计的体系当中。

 

另外生产方多半固守的思维也是不可抗力的因素,只有他们态度真正开放了,在一切风险具备可控性的前提下,愿意去尝试新的东西时。才会有更多超前思维的设计诞生的可能。

 

不过现在,已经有一些生产工厂开始试着跳出以往的思维框架,愿意配合设计师开拓新的可能。这也让梁晨对于接下来新材料的“玩法”有了更大的信心。

 

 

02.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作

当初因为一起参加米兰卫星展,陆陆续续有了不同品牌以及画廊的合作机会,让本就是RCA同学的zhekai和keren决定联手创办属于他们自己的工作室——Studio KAE

 

疫情的缘故,他们决定将工作室由国外搬回上海,直到去年“设计上海”展上完成第一次国内曝光,其产品背后的工艺与材料的革新,方才被更多的人看到。

 

“玩”设计,玩得就是痛快与享受。

 

不做商业案子的时候,zhekai尤其享受将自己浸泡在个人项目的设计染缸中,玩法一向喜欢从跨领域的方式着手。

 

在传统工艺或材料中提取设计的灵感元素,将其放入现代性语境中。

 

比如,从东晋开始到现在将近两千年的扎染技法,一直被用于棉麻等织物这类载体上,是否有新的可能让这种传统着色技法应用在除织物以外的其他材料上?

 

Zhekai和他的团队经常会对一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产生奇妙而大胆的想法。

 

然而设计玩得不止是想法,还有解决想法的办法。

 

果然付诸行动以后,在设计《catalyseat》中,他们成功实现了陶瓷与扎染的结合。

 

将染好的布料,用泥浆沾湿,贴附在坯体表面,等水分自然蒸发晾干,布上的纤维和泥浆牢牢粘在一起,这时候再历经高温烧制,棉麻这类有机织物被烧尽挥发之后,扎染形成的晕染图案也就透过织物保留到了陶瓷表面。

 

让染色演变成烧色。

 

这种织物贴印到陶瓷表面的“玩法”,与陶瓷贴花工艺的制作方式几乎异曲同工。

 

介绍成品时,zhekai特意强调,设计上他们放大了“贴”这一动作元素,将长短不一的布条相互交错地贴在胎体表面

而除了图案之外,烧制之后的织物纹理和贴涂时留下的织物折皱也能在陶瓷表面上形成特殊的肌理。

 

“很多以前的工艺素材,我觉得非常值得挖掘和重新发展,因为工艺本身是不应该有时代的偏见,最多只是缺乏设计思维而已。”

 

表达自我观点之余,zhekai亦不忘打趣自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拿来主义”。

 

这种一面承袭传统一面连接现代技术,通过将看似并不相关的事物相互糅合在一起,打破固有想法,创造新的设计,在zhekai工作室的个人设计中不在少数。

 

 

  • layer-glazing


Layer Glazing系列,整个造型设计,从古代明清花器元素中抽离而出,用不规则不对称的块面,代替传统的弧面,从而强化现代装饰的意味。同时也让中西方美学得以恰当的贯通与融合。

 

“我们的灵感来源于对景德镇师傅喷釉过程的观察,由于长期喷釉,厚厚的色釉堆叠起的肌理所形成对独特的美感,仿佛油画厚重的笔触……”
 

在探寻陶瓷镶器和绞胎传统技法新的可能性上,zhekai与他的团队玩得不亦乐乎,然而这并不耽误他们同时加以创作人自身对美学的理解与创新。 

 

  • Plaight Lamp


Plaight(竹编灯)系列是一组玻璃吹制的灯具产品,从灯柱到灯罩每个组件都是由玻璃组成。

 

LED灯芯的芯片排列方式,结合内部的玻璃灯球纹理,使得折射出来的光影呈现竹编的形态。

结合有色瓷料的玻璃,在工人师傅吹制成型的过程中,壁厚产生了变化。从而有了透明到半透明的渐变效果。这让灯光有了更柔和的表现感。

 

  • Lunar



Lunar有着月晕的意思,从光的触知性研究出发,通过陶瓷表达光的物性——借助颜色釉渐变喷涂的技法模拟发散的光晕。

 

基于同心圆的弧面过度配合渐变色釉的衔接;双面上釉的工艺让盘子和杯子构成非常规的陈列方式,对功能属性的模糊化处理恰恰提升了使用体验的自由性。


在创作中Zhekai与他的团队有一个习惯,为了免于被产品最终的形态所束缚,很多时候他们会从生产阶段介入思考。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作品既有强烈现代气息同时又不失传统的味道。

 

从手工艺,特殊材料,数字技术等,Zhekai团队的作品风格几乎融合了多方面美学,这种集大成的好处,就在于可以恰如其分地与各种空间相互兼容。

 

特别是在遇到简约风格时,即可如鱼得水地琴瑟和谐,又能在强烈的反差中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矛盾又统一的戏剧性,无不加强空间的艺术效果。

 

当然,“玩”归“玩”,设计的终极考验毕竟是市场。

 

对此,Zhekai毫不避讳地说:

 

“其实我的作品有些介入艺术的品性,这就意味着它可能无法真正做到普罗大众,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去培养成熟稳定的市场。”

 

面对这一无可避免的难题,并没有表现出急于求解心态的他,反而更乐意等待时间去验证。

 

毕竟,年轻人敢玩,就不怕翻车!

 

  

03.

把3D打印“玩”出花

“因为热衷于艺术与造物,家居产品可能是这两者间最有发挥空间且容易实现的设计课题。”

 

在我们抛出“为什么从事家居设计”的问题下,赵子晗给出了情理之内但又意料之外的答案。

 

的确是真的热爱,否则也不会在2013年,米兰Bramante路 35号建立Spazio Z 设计工作室,圆学生时代的梦想。

 

很庆幸,一切还算顺利。

 

从起初只是为了在米兰设计圈获得认可,到后来以PAPI CHAIR(爸比椅)作品确立自我风格与其他设计产品的差异,再到如今成立公司,致力开发3D打印技术家具及建筑领域的应用……

 

一路走来,赵子晗可谓“玩”兴正浓。

 

为帮助现在的设计产品的加工环境做一些改变,除了传统材料和工艺,增材制造技术的应用与开发,已然成了他现在工作的重心。

 

当然,一部分源于对新材料,始终抱以大胆尝试和积极探索的态度。

 

“与其说我们在思考新材料的玩法,不如说我更多在思考未来的家具会朝着哪方面发展。”

 

他笑说。

 

这一点,的确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窥探一二。

  • PAPI Chair (爸比椅)


2013年设计出的一款艺术家具。灵感来源于未来主义绘画大师Umberto Boccioni的雕塑作品,利用静态元素的变换和重组去表达动态的艺术。

 

从形态来看,它兼容了单人沙发和座椅的两种特性,两边的扶手有意往内回扣,仿若父亲有力的双臂,坐进去是种安全舒适的感觉。

起初这件作品是使用EPS泡沫雕塑整个造型,再由纸浆塑造表面肌理。但因无法批量生产。3D打印的方式去制造家具的想法,也因此而萌生。

 

  • 犀牛衣架


这是一件基于对人们生活习惯洞察之下,而创作的作品。一则解决了回到家脱去外衣而没有合适的衣架放置的难题,二则消解掉旧式衣架带来的抵触心理。

 

犀牛使用3D打印的方式一体成型,且完好实现了数字刻画出的皮肤纹理。看起来厚重,其实相当轻巧,特殊的尼龙材料轻松实现仅有2毫米的表皮厚度。

 

这种特殊的尼龙材料在研发的过程中复合进了纤维增强材料,和其他物理性质上的改性材料,使其更容易被3D打印,和后期处理。

 

可以说,不仅可以满足使用功能,而且还可作艺术品装饰空间。

 

  • VASO GAMMA (伽马花瓶)


 

灵感来源于原子裂变后放射出的一种射线,赵子晗希望找到一种制造方式去模仿射线的运动过程。

因为作品的制作过程是随机性的,所以传统制造的标准化必然不适合它。而为了满足色彩的随机性和器型制造稳定,赵子晗及其团队花了近一年的时间,研发了使用颗粒挤出的3D打印设备。

 

选择PETG颗粒作为基础材料,制造过程中随意加入不同颜色的色母,六种颜色在加温腔内融化组合成更多的色彩,随机出现在花瓶打印过程中的每一条线上,使每个花瓶都拥有不一样的色彩。

 

  • 水母台灯


赵子晗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水母系列十二盏灯具中的第二款。
 
值得一提的是,该系列灯具,造型上并非一味的模仿水母的外在形态,而是其运动过程的状态,提取出相应的曲面,并通过解构的方式融合传统灯具的器型中。
 
曲面形态的相互重叠,与材料本身的半透光性,让灯具散发出多层次的光。而感知光的强弱交错,本身就是产品与人的另一种方式的交流。

 

其中灯光,使用的PLA复合材料,产于玉米淀粉,而非石油提炼物,具有容易被降解和回收的特性。

 

这也是他在研究增材技术之外,对于环保材料的一次重要尝试。在他看来,其意义已然大于产品本身。

 

“目前市场上3D打印生产与会做3D打印的设计师并不多,而且3D打印出来的风格也会因为不同的设计师而不同,而我的风格,严格说是后现代主义艺术融合未来主义者的绘画,利用静态的固体和造型重复的出现,从视觉感官上呈现动态的样子。”

赵子晗说。

 

虽然设计灵感,风格表现,技术材料,以及生产供应链,这些都不是问题,但3D打印技术生产工艺上特有的“痕迹”,在大众的接受与适应度上,可能仍需要时间去慢慢培养。

 

尽管刚刚过去的深圳时尚家居设计周上,大众对于他产品的接受度远超出预想。

 

但仍有一部分不能接受的人群,让他明白了有些前卫的“玩法”虽无对错之分,但注定需要时间来证明其存在的意义。

 

毕竟设计师必须是要引领市场的,而非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而这种前瞻性的思想,也直接促使其作品,既能成为商业公共空间里的独立艺术装置,亦可在前卫风的家装空间中获得一种超现实的平衡;可谓一举两得。

 

至于增材制造未来的市场会怎样,赵子晗并无十分把握,但始终报以乐观态度。否则必然“玩”得不尽兴。

 

不必等到将来,就是现在,对于年轻设计师而言,会玩,已然成为一种软实力,

 

玩什么?怎么玩?在哪里玩?

 

普通人看来不甚了了的问题,在梁晨、zhekai、赵子晗这里都得到了答案。

 

编辑 | 弓九
统筹 | Nino
出品人&主编 | Lena湘
投稿(含素材提供) 
合作 | 18628171881

“聊设计,品生活”

添加ID:keetie

带你加入一个 有趣有料 的分享群



衍生阅读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