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悬在头上的这一棒子让人胆寒!

发布于 2021-03-31 20:57

东光县有个以烟薰之法捉狐的人,每年常常带着火石、猎网,来往于废墟墓地之间。

一天晚上,正当他在埋伏观察的时候,只见一个头戴方巾穿着士人服装的人,从一座坟顶冒出来,发出䰰䰰()悠长清越的声音,大群狐狸从四面云集而来,围绕着这人藏身的树丛,发出阵阵狰狞恐怖的号叫,一齐大呼抓住这个恶人,煮熟了作成肉干。

薰狐人无路可逃,只好爬上一棵很高的树。戴方巾的人指挥着群狐,让它们把树锯倒,随即就听见訇訇的锯树声。薰狐人处境难堪又着急,俯身呼喊道:“如果承蒙你们放过我,再也不敢踏上这块土地了。

狐狸们不理睬他,锯树声更加猛烈。

薰狐人再三哀求,那戴方巾的人才说:“果真如此,你必须立下誓言。”薰狐人立完誓,鬼狐们都不见了踪影。这些鬼和狐,都称得上是善于妥善处理事的了。

没完没了的侵扰,逼迫得不得不铤而走险,背城决一死战了。以这群狐的力量,杀死一个人原本不是件难事。然而杀一人容易,杀死一人却激起更多人的愤怒,那就不焚烧他们的老巢不挖掘他们的洞穴是不会停止的。

只要让他知道害怕了然后放过他,姑且和解了事,那么后患就平息了。

有力量的人不用尽气力,就可以蓄养他的威力;使人屈服的人让人容易顺从,就可以收服。

战国时期齐楚召陵之战,齐国不追究楚国僭越天子罪过,却只责怪楚国贡献束成捆的菁茅太迟了,就是为了使楚国容易接受;使之屈服然后签订了盟约之后,齐军立即班师,不用尽力量,为的是蓄养军威。

讲学家谈论《春秋》时,动不动就说齐桓公只满足于获得小利。难道楚国当时不知道依靠方城之固、汉水之利,拼死一战吗?这样拼死一战而不能胜,天下还有可为之事吗?

南宋淮西之战元军的佯攻取胜,符离之战宋军的先胜而后败,我在史书中求证原因。

一句话感悟:力不可使尽,权不可用尽,福不可享尽。杀敌三千,自损八百。震慑比打击有效,立德比立威重要。动不动一棒子打下去往往是无能的表现。 

李云举言,东光有薰狐者,每载燧挟罟,来往墟墓间。一夜,伏伺之际,见一方巾襕衫人自墓顶出,䰰䰰苦侯反,《说文》曰:“鬼声也。”长啸,群狐四集,围绕丛薄,狰狞嗥叫,齐呼捕此恶人,煮以作脯。薰狐者无路可逃,乃攀援上高树。方巾者指挥群狐,令锯树倒,即闻锯声訇訇然。薰狐者窘急,俯而号曰:“如蒙见释,不敢再履此地。”群狐不应,锯声更厉。如是号再三,方巾者曰:“果尔,可设誓。”誓讫,鬼狐俱不见。此鬼此狐,均可谓善了事矣。盖侵扰无已,势不得不铤而走险,背城借一。以群狐之力,原不难于杀一人。然杀一人易,杀一人而激众人之怒,不焚巢犁穴不止也。仅使知畏而纵之,姑取和焉,则后患息矣。
有力者不尽其力,乃可以养其威;屈人者使人易从,乃可以就服。召陵之役,不责以僭王,而责以苞茅,使易从也;屈完来盟即旋师,不尽其力,以养威也。讲学家说《春秋》者,动议齐桓之小就。方城汉水之固,不识可一战胜乎?一战而不胜,天下事尚可为乎?淮西、符离之事,吾征诸史册矣。(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3)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