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愿做一粒“读书的种子” ——刘四平名师工作室寒假读肖培东老师新作《语文:深深浅浅之间》读书活动作业展示
发布于 2021-04-02 14:19
写在前面的话
春天,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百鸟和鸣,千花竞发,桃红柳绿,风和日丽。有这样的一群人,她们站在春天里,手执卷,不说话,只一笑,就让人觉得十分美好。
在2021年的春天里,我们和肖培东老师的新书《语文:深深浅浅之间》相逢了。我们愿意做一粒“读书的种子”,随风潜入每一个孩子的梦乡。从此,愿世间美好,与它环环相扣。于是,我们不由得奋笔疾书,写下心中所感。
【学员读书心得分享】
浅谈语文课堂对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以《苏州园林》教学为例
作者:刘四平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教学动态进程中,教师除了要把握好预设的教学环节外,还应突破原有设计,捕捉和处理好教学中产生的没有预见到的新的即时性问题,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顺学而导,教中求变。
在《语文:深深浅浅之间》的教学案例中,肖培东老师科学、及时、合理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的例子俯拾皆是;
《孔乙己》教学片断:
学生读完坐下。肖老师不露声色地说:“这位同学少读了一个字,大家听出来吗?”“咦,少读一个字?”我和同学们都吃了一惊,但马上就有学生说:“少了一个‘外’字,应该是‘店内外’。”书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店内外充满着快活的空气。”
“那能不能就改成‘店内’呢?店内充满着快活的空气,本来就是在咸亨酒店内喝酒的,为什么鲁迅要写成‘店内外’呢?”肖老师追问了一句。
“大家想想,‘店内外’充满着快活的空气,这‘外’字,会让我们读出什么来?”肖老师及时追问,利用教学资源促成了课堂上一次绝好的生成。
《外国诗二首》教学片断:
师:你来读《未选择的路》的第一节,然后全班同学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第一节。这位女同学再读《未选择的路》的最后一节,全班同学再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最后一节。两首诗融合起来读,开始。
……
(学生读得很有感情,很感动,窗外雨越来越大,雨声,读书声……)
师:相信吧,美好的日子将会来临!诗言志,这振奋人心的诗句,如果我们做一下改动,以形象来阐明,托物言志,来表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你会怎么说?(窗外暴雨噼噼啪啪,教师握紧拳头)听听外面的雨声,你能不能获得诗的灵感?
生2:相信吧,万里晴空将会来临!(全场掌声)
师:非常好!还有,相信吧!
生3:相信吧,滂沱的大雨终会过去!(全场掌声)
师:非常棒!还有吗?相信吧!哪位同学?
生4:相信吧,雨后的彩虹将会来临!(全场掌声)
肖老师巧妙借助滂沱的暴雨点化了学生在心中的情感之根,本是直抒胸臆之诗因为上天的馈赠而更增添几分韵致与哲思。
《周亚夫军细柳》教学流程
第一步:肖老师带学生一起解释加点词的含义,注意文章中出现的一词多义现象。
第二步:肖老师让学生继续自读课文,让学生们理解文章大意,简单复述课文,解决“汉文帝为什么称周亚夫‘真将军’”。
第三步:肖老师通过提问“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句子有哪些?”为什么汉文帝称其为“真将军”?
第四步:肖老师适时提问“天子有什么特点?他又真在什么地方呢?”
肖老师认为,课后练习题作为语文教材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每篇课文重点内容的提炼和总结,是学生自主掌握知识、教师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更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新思路、新渠道、新方法。
《苏州园林》是一篇经典的说明文。一般是抓住“图画”关键词语进行教学,难以打破说明对象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的教学常规。师生大部分没有到过苏州园林,讲得枯燥无味,听得昏昏欲睡觉。如何让教学有滋有味,带领学生入情入境,畅游在教学的“图画”中呢?
当我讲到“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时,同学们对“寂寞”的意思一脸茫然,按照常规教学,要带领学生分析“寂寞”的原意和语境义,同学们不感兴趣。突然,我看见了教室里的绿色植物,绿意盎然,灵机一动,让学生利用现场实物资源表演情景剧。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同学们,请阅读«苏州园林»在题目前后填上适当的词语。”我笑语盈盈。
“胡闻宸同学,你来分享一下。”我敲了敲桌子。胡闻宸愣了几秒,瞪大眼睛东张西望后,吞吞吐吐的说:“我认为是:生机勃勃的苏州园林。”“哪里可以看出来?”“第五自然段”“噢?同学们找到第五自然段读一读吧!”我们的读书声洋洋盈耳。“来,这组同学都站起来,胡闻宸,你根据对语句的理解,去给他们排列出生机勃勃、不感到寂寞的感觉来。”我满怀期待。只见胡闻宸松松的抓着裤子走到后面去,又走到前面来,不知如何排列,他眉头紧皱,脸上稍稍泛红。我着急了,赶忙搬出救兵:“聂孟涵,你去帮帮他!”聂孟涵手捧着语文书与胡闻宸低头细语,不久两人莞尔一笑,我知道好戏在后头。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聂孟涵将胖个的纳浩元和苗条的杨雨橙换了位置。排列中,陈兴昱和陈睿卿半蹲着,杨雨橙和纳浩元踮起脚尖,大眼瞪小眼,笑脸看苦瓜脸,俯仰生姿的效果呼之欲出。“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头顶花盆的同学与没有花盆的同学依次错开。“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怎么解决呢?我的眼睛扫视了教室,两束生日枯萎的鲜花在书柜里耷拉着脑袋。聂孟涵眼疾手快将两束鲜花分开塞在同学手中。
聂孟涵和胡闻宸声情并茂朗读着“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表演者恰到好处完成动作,让同学们仿佛正在苏州园林中欣赏,没有感到“单调与枯燥”!
课标认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也就是说,语文重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因此,语文课堂常有关联生活的设问,以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语言立即运用到生活中去。
作者运用了作比较、举例子、摹状貌等说明方法介绍“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段落结构为总分式。如何趁热打铁,学以致用,实现读写共生,以写促读呢?我环视了教室后面的黑板报,前不久获得“校级优秀板报”。这个教学资源不可错过,我叫出板报的同学站在前面准备答记者问,宣传部长陈婧言介绍黑板报的创意、具体内容、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的方法。接着同学们根据陈婧言的介绍,模仿叶老的语言风格和语段结构写一则说明文语段。最后同学们互相交流,修改完善。
在此,我分享潘禹豪同学小组的合作成果如下:
八(3)班的黑板报真的是精妙绝伦,着眼于画意,不止于画意,不仅凝聚着8名同学二周六小时的沉淀,还象征着我们青春无限的活力。远看板报,五颜六色交相辉映,充满了画意,从左到右观察,你会发现板报时而如溪水般欢快,时而如宫殿般端庄,时而如雄狮般威武,时而如古树般质朴。慢慢走近观察,你又会发现不一样的景色,青绿色的后黑板上,粗细有致的线条交织,仿佛一张巨网,网住善良,网住踏实。线条末端颜料随意挥洒,星星点点,宛如同学们智慧迸溅出的激情的火花。如果你看的再仔细些,不难发现,文字大大小小,大如暖阳耀眼,小如繁星点点,字体多种多样。不信,你看:有的字迹飘逸,龙飞凤舞。有的婉转端庄,温润如玉。字与字之间“盛开”着一朵朵花儿,似乎是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草木易为春”, 在同学们的热情照耀之下,这花儿格外灿烂。黑板的顶端,漂浮着洁白的云彩,映衬着同学们内心的那一份纯真。云彩之间,几只五彩缤纷的气球若隐若现,放飞了同学们的青春和梦想。黑板前,几盆深绿的植株肆意生长蔓延,为板报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每当检查团来我班视察时,看到那充满了画意的板报时,总会情不自禁的发出一声赞叹,直到出教室时还一步三回头。
说明方法:引用,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总分结构、富有文采的语言、检查团的侧面衬托……充分利用学生资源,演绎课堂上无法预约的精彩。
苏州园林不但注重整体的“图画美”,而且重视局部的“图画美”,真的是做到了“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同学们惊叹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聪明才智:镂空墙壁、装上大镜子、栽几丛书带草、补上竹子或芭蕉……真的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那么,如何美化教室的细节,凸显美观呢?
我们或许可以从李澜山的文章找到答案:
我们每天在教室学习,每天在教室交往,每天为教室打扫卫生,所以教室的美观是直接影响到我们校园生活的重要因素。那么,什么是美观的教室呢?美观的教室应该兼具细节精致与合理。
走进一间教室,映入眼帘的除了透光性强的窗户和充沛的光照,还有一个个倾注了同学、老师心血的细节打造、改造。
教室里最常使用也最容易出现安全隐患、不美观的是多媒体机箱与柜子。柜门一旦打开,不仅让布局显得横竖交错,还容易撞伤。那么应该如何解决问题呢?在地下车库中,我找到了答案。因为墙壁与柱子在光线暗的地方不显眼,于是在墙上粘贴了能反光的醒目黄黑条纹。如是在柜子边缘和机柜边缘粘贴上合适的、醒目的颜色,可以大大降低危险发生几率,同时比起用橡胶防止撞伤,粘贴醒目颜色更加美观,且绝不会因此妨碍了柜子开关。
教室墙壁堪称是一间教室的面部。为了使墙壁做到美观而不虚有其表,要使墙壁美观整洁,但是决不能过于夺目。如果资金与规定允许,贴上壁纸是不错的选择。“壁纸具有色彩多样、图案丰富、豪华气派、安全环保、施工方便、价格适宜等多种其它室内装饰材料所无法比拟的特点”,但是墙纸是爱干净的,所以在张贴前和张贴后需要仔细清洁,用心爱护。
关于美化墙壁,还有另一个不错的方案。比起墙纸,这个方案虽然少了一些精致但多了几分简便与才气。这也是我班现行的美化墙壁方案:将班级的特色贴在墙上,如奖状、优秀作业。不过这个方案有值得改进之处。安宁楠园出自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之手,楠园名气比不上享誉天下的四大名园,但是却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楠园屋中陈列着许多虽不出自名家之手但却与庭园相得益彰的画作、书法作品,让楠园更加有文趣。在教室中,也可以进行效仿。我们可以自己作诗、作画,将属于三班的文采展示在墙上!
美化教室靠每个人的想象与创造,更离不开对教室的珍惜。携手共创最美三班!
肖培东老师在《语文:深深浅浅之间》写道:语文老师对学生的课堂及时评价,要囊括学习状态、思维拓展和学习效果等方面,做到“心中有语文,眼里有学生。”慢一点,让学生把话说完,使之表达出内心想表达而又难以表达的意思,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作者在《苏州园林》最后只有一句话: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同学们,你们喜欢叶老的结尾吗?喜欢,请说出理由。不喜欢,请补上一个合理的结尾。”我提问后,教室里一片寂然。我知道,同学们对说明文的结尾了解甚少,从来没有尝试将说明文和记叙文的结尾写法打通运用,这更需要老师放慢脚步牵引学生徐徐前行。尽管课堂上一路跌跌撞撞,颤颤巍巍,还是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请看李沁怡同学的学习总结:
《苏州园林》的结尾举例:
①苏州园林真是镶嵌在苏州的一颗璀璨明珠,真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一张靓丽的名片,让人心驰神往!
②苏州园林的亭台轩榭,栽种修剪,山沼配合,远近层次,精巧细节,都是设计师们的智慧绘出的画卷!这不正是中华泱泱文化的缩影吗?
③啊,苏州园林,您是一幅幅精妙绝伦的画卷,将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
④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苏州园林,您园中有景,景中有诗, 诗中有着设计师们对美一致的无限渴求,绝不容错过!
⑤中国园林千千万,苏州园林占一半,苏州园林你值得拥有!
结尾的方法:
1.运用反问句,加强语气。(例如②)
2.出现文章标题的字眼,篇末点题。(①~⑤)
3.既要紧扣文章的中心,又要升华文章的主旨。(例如①②)
4.用议论间接抒情,或用“啊、哦、耶”直接抒情。(例如①③④)
5.用“!”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思考,给人无限遐想。(①~⑤)
6.引用或化用诗句和佳句,增加诗意。
7.要符合这篇文章属于的类型,像《苏州园林》中是一篇序言,就要引导读者去看这本相册,在结尾时要注意激发读者对此相册的兴趣。(例如④⑤)
听课感悟:在今天的语文课上,通过写结尾这一个小小的活动,同学们与刘老师之间的想法进行碰撞,擦出了许许多多绚丽的火花。这既是一节写作课,在教会了我们写作的方法的同时,一次又一次的小练笔,也让我们提高了写作的能力,这样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是很好学习方法;这节课通过结尾的编写,还让我们把一篇短短的《苏州园林》读深读厚;并且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集思广益,也培养了我们的合作能力,增进了同学情谊!
请看申雨含同学的学习《苏州园林》的结尾举例:
方法一: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反问)排比时可以从浅到深,从大到小,一步步升华主旨。
例如:①苏州园林就是镶嵌在苏州的一颗闪耀着人类智慧之光无比璀璨的明珠!(比喻)
②光从镂空的窗间洒出,风从摇曳的树梢中拂过,鱼从清澈的池沼中跃起,这就是充满自然之趣的画卷——苏州园林!(排比)
③这精妙绝伦的苏州园林不就是我泱泱中华文化的缩影吗?(反问)
方法二:议论结尾。(对“我”的影响,给“我”的感受)
例如:①您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将会永远镌刻在我的脑海中,永远珍藏!
②苏州园林美如画,身在画中胜言谈。相信你一定会窥园忘返,不虚此行!
方法三:呼吁大家来到苏州园林,发出号召。
例如:①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园中有景,景中有画,画中更有无限浪漫,江南园林你不容错过!
方法四:在结尾时改为第二人称便于抒情,拉进与读者的距离。
方法五:引用化用名言俗语,使结尾琅琅上口,又紧扣主题。
听课感悟:一篇文章的结尾是要根据文章的文体而改变的,就像《苏州园林》的原结尾是激发了读者去观看画册的兴趣,因为它是一本画册的引言。而我们改的结尾是一片记叙文的结尾要篇末点题,点题不单单是出现文章标题的字眼,还要点明文章的中心主旨,起到升华主旨的作用。就像我们改的结尾,体现出了苏州园林的精妙绝伦,和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建筑地位之高。有时候可以套用,化用一些名句俗语使文章更加出彩。
整理《苏州园林》教学中的某些片段,我明白,语文教师在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时,在实现从教教材到教教材转变的基础上,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具体的教学情境出发,从现有的教学资源出发,千万不要为贪图课堂的热闹对教学资源进行贪多求全的开发利用。
深深浅浅之间的语文艺术
——读肖培东老师新作有感
作者:琚建波
肖老师在本书的后记之中这样写道,“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语文课程的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要以语言运用为核心。真实、纯粹的语文课,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以此深入到语文教学的真髓、真谛、本源。”深深浅浅之间的语文艺术,我觉得就是沉浸在文本之中,回归真实的文本,在文字里来来去去。读此书,我是从读后记开始的。肖老师的很多感悟,我深以为然。
——凝视,让我既走向深刻,又葆有清浅,让我既接纳丰富、斑斓,又心怀纯粹、善良。凝视,改变了我的语文课堂,也让我懂得远离功利、浮躁、嫉恨和抱怨,去努力拥有一颗真诚、感恩、宽容、向善的心。心怎样,土地怎样,语文怎样,生命怎样。清波安澜,浅浅深深,都是语文,都是我们。
很多时候,我是浮躁的。静等花开在我的时代里,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岁月催促着我成长,机遇催促着我成长,时间不等人,很多时候我还来不及思考,历史就翻开了新的篇章。
今年是我工作第十个年头,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出身,却教了整整十年的初中语文。我是理学学士,却自考了汉语言文学的本科学士学位。大学整天与代码技术厮混,毕业了却沉浸在文学的海洋里。一切不合时宜,都被工作和生活打磨得仔仔细细,安排得明明白白。工作之前,虽未曾上过一节语文课,但我满怀自信、幸福和憧憬,阅读了海量的文学作品及尝试文学创作。然水满则溢,“轻敌”就容易摔跟头。前三个年头,我拼命追赶同事们,废寝忘食,“不择手段”,但稳稳垫底的还是我。我曾静等花开,很多领导告诉我——不要错过了花开的时间,有些花不能等,有些季节不能闲过。那一会儿,我是真的畏惧和迷茫了。浮躁促使我异化,对成绩提升的执念及对自己工作岗位的危机感,促使我一头扎进题海战术的海洋里,越陷越深。语文教育艺术什么的,当时我是深深拒绝了——成绩才是王道。当然,我也自食苦果,如若没有丰富扎实的平日积累,成绩的提升就只能是泡影和笑话。
后来,在教研组长刘四平老师的带领下,我如饥似渴地像余映潮、钱梦龙、黄厚江、徐杰及肖培东等老师学习,阅读名家课例,最近更是迷上了王君老师的青春语文。肖老师在后记中写到的事例——模仿经典案例,“拿来主义”,我感触颇深,这样的事情我也做过不少。很多时候上公开课,都是挑选名家课例进行学习、模仿,听课老师反馈很成功,但只有自己知道,拿来的东西始终是别人的,自己什么都没有。因此,在后来的一些展示课中,我主动回避了经典案例,自己设计、磨合、展示,固然漏洞百出,但我终于迎来了自己绽放的“花”。
肖老师的这本书告诉我——课堂要清晰呈现思维过程,课堂要教会学生“想什么”和“怎么想”,要让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可视化。要注重学生结论得出过程的呈现,在学生对文本理解到一定程度后,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我们要帮助学生学会追根寻源、据理析事、情境运用;在解决课堂主问题过程中,要分解任务、逐层引导。肖培东老师的课堂不疾不徐,总是让人如沐春风。学生感觉不是被任务“压着”,负重前行,而是在老师的陪伴下,读一读、品一品、悟一悟,过程如春野漫步,风景满程,又突然“豁然开朗”,进入新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就是和学生一起欣赏语文路上的风景,师生共同成长。检视自己十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生涯,很多时候自己屈服于成绩压力之下,强占课堂,无情剥夺学生学习成长的机会和空间。教学很辛苦,学生的学习也很辛苦,教学相长微乎其微,中差生怨声载道,优生吃不饱,严重限制了他们的成长。
我相信,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曾经为稻粱谋,忘记自己的初心,忘记了慢工出细活,急功近利,渴盼奇迹,把全部心血,都锁定在眼前的利益之上,放弃了学生长远的发展——罪不可恕!深深浅浅的语文艺术里,肖老师提醒我,“我通过语文与这个世界相连,就像那些绿色的摇曳,植根在此,却能在孤独的况味里瞥见生命的永恒。我更加用心了,我必须要对得起一直凝视我、懂我心的人,对得住这些善良、美好的名字……”如今的我,开始慢慢审视静听花开四个字,有勇气接受慢下来的生活,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那些掉了队的孩子,能够放低姿态,与他们携手共行。我相信,最美的风景就在深深浅浅之中。语文,是有温度的学科,固然考试压力在上,但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孩子们的世界,需要我们为他们开启门窗,需要我们心怀热爱,稳步前行。
在文字里来来去去,回到语文本身。不追求高深的理论,不苛求空洞的未来。大道至简,大音希声,语文就是语文,放慢脚步,静等花开,一步一步,都是诗意,都是星光。我们固然要抬头仰望星空,但更应该扎根于文本,走好脚下的路。深深浅浅之间,那是我的青春,也是孩子们全部的梦想。
——谢谢肖老师!
于深浅之间品语文魅力
——读《语文:深深浅浅之间》有感
作者:李培艳
“我的肖老师,鲜活而脸谱众多,有黄药师般特立独行的处世哲学,像洪七公一样嬉笑怒骂的悠游人生,比欧阳修还执着的教学追求,和老顽童一样天真得像个孩子,当然比一灯大师要帅一些。”这是肖老师96届一个学生对他的评价,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很遗憾没有感受过肖老师的语文课堂,但是假期在阅读《语文:深深浅浅之间》这本书时,肖老师幽默亲切的形象无数次的出现在我脑海中。我想肖老师一定是一位备受学生喜爱的好老师,肖老师的语文课一定是多年以后都会让人记忆犹新吧。于是,我在阅读这本书时也有了许多深深浅浅的收获:
浅浅的语言导入课文,体悟杨绛先生对老王深深的愧怍之情。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同电影的序幕,相声的开篇,它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本或本堂课的教学中去。好的导入,有如文章的“凤头”,能在短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老王》教学片段
学生课前认真地读了一遍文章。
师:好,同学们,上课!
生(齐):起立!老师好!
师:请坐!(稍停)刚才你们喊我什么?
生(齐):老师!
师:那请间,“老师”的“老”和文章“老王”的“老”有什么区别学生小声讨论,似有不解)“老王”和“老师”,这两个“老”有什么区别?以你的生活经验,说说看。
生1:老师,这个“老”是那个经验,然后,比我们学识更多,“老王”的话,是指他的岁数老。
师:嗯。谁再来说说?(走向一举手的男生)你姓王吗?(生笑,摇头)生活当中,你的王姓同学,你们会不会叫他“老王”?
师:你什么时候有可能叫你的王同学“老王”呢
生2:嗯,年纪大的时候。
师:哦,年纪大的时候。你上了年纪了,他也上了年纪,对吧?好
生3:关系好的也可以叫他“老王”,一般关系不好不能叫。
师:刚一见面就叫人“老王”,别人会吓一跳的。谁再来说?
生4:我觉得吧,关系好的时候叫他“老王”,关系不好叫人“老王”会觉得比较尴尬。
师:嗯,那一个人做老师,这个“老”跟年纪大小有没有必然关系?
生4:没有,有些老师很年轻
师:你们都见过很年轻的人也做老师了,能者为师,我们也是叫他老师”的。(学生点头)喊别人“老王”,大家觉得,第一,得年岁大有一定大的年龄了;第二呢,彼此关系要
生(杂):要亲密,要很好,要熟悉。
师:彼此关系好,熟悉,比较亲密的,对不对?
生(齐):对
师:那你看看《老王》这篇文章当中,哪些语句写出了杨绛一家和老王关系好的?(一男生举手)那个男同学举手了。……
深情的阅读浅浅的文字,在朗读《紫藤萝瀑布》中感受作者对于生命浓浓的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好语文的一种手段。古人就非常重视朗读。朱熹的读书方法就有“口诵心惟”法,他强调:“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要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这样便可“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就是所谓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
《紫藤萝瀑布》教学片段
读读开得这样盛的藤萝
师:好,我们就再次读读宗璞笔下的紫藤萝花,看看究竟是怎样的藤萝花吸引住了作者。哪位同学用心读一读描写紫藤萝的句子?大家注竟听,看他能否读出被花深吸引住的味道来
生4(读):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有感情,语速平缓)
师:嗯,这就是紫藤萝花开得很盛的状态。还有没有同学能把这段话、把这紫藤萝读得更漂亮?(一女生举手)
生5(读):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有感情,最后一句三个“在”语速加快,感情更充沛)
师:嗯,大家听出来了么这两位同学在读的过程当中,读的速度明显不同。这位女同学,在读最后一句的时候,更快更强烈。……
对于《紫藤萝瀑布》这样的哲理性散文语文课最好的方式无疑是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语言的魅力。在深情朗读中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好语文的一种手段。古人就非常重视朗读。朱熹的读书方法就有“口诵心惟”法,他强调:“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要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这样便可“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就是所谓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声情并茂的朗读,体会作者的立意,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了解作者悲喜苦乐的情感。要有感情地朗读,要把自己当作作者,要当一回配音演员,用自己的模仿来还原作者的感情,将死的文字变成活的形象。
如《背影》,这篇散文之所以感动了几代人,一直作为范文供学生们学习,自有它的独到之处。学习时,如果仅仅靠分析去直白地告诉学生,文章抒发了父子深情,而不让学生去通过朗读自己体会,学生们就不会真切地感受到文章的美之所在。所以,在讲课中,我采用了范读、个别读、分组读、齐读多种方式,让学生们依次感受到语言的朴实无华,特定环境奠定的淡淡哀伤,背景的特写镜头传达出的父子情。经过反复朗读,再联想自己所感受到的父爱,学生们真正感受到了字里行间蕴含着的真挚情感,与作者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在这种感悟下,再去朗读,学生们都能在朗读中默默地体会,在体会中静静地回味那来自心底的震撼力。声情并茂的朗读也可提高学生们的鉴赏能力,从中发现美,感悟美。美,是无处不在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美。美的东西能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自然界中的美固然赏心悦目,但语言传达出的美同样动人心魄。在课本中,这样的美文处处可见。
如《散步》,这虽然是一篇自读课文,但朗读之后,学生们都为文中表达的美而感动,都能讲述发生在春光明媚、山花烂漫季节中的一段故事,都能将妻子的温柔、儿子的活泼、母亲的理解、“我”作为丈夫责无旁贷的重任读出来,都能真实地感觉到那融融的和谐的家庭气氛,都能体会到一个温馨的家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多么的快乐。尤其是那些失去父爱、母爱的学生,更是深有感触,他们在朗读中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实践证明,这样的朗读,能让学生在美中学到知识,在知识中得到美的熏陶。
浅浅的语言饱含深情,在语文书中深深浅浅的语言中感受文字的魅力,在课堂中老师深深浅浅的语言中品味语文的魅力。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内涵修养的养成。肖老师的每一堂课都是闲话重千钧,值得每位语文老师细细品味。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肖老师无疑是值得我永远学习的,细细品读他的每一堂课让自己也能有所提高。
因为有你,更爱语文
——读《语文:深深浅浅之间》有感
作者:王艳
从久仰大名,到有幸现场聆听肖培东老师的课,再到读其著作,对肖老师的了解越加深入,敬佩之情越加强烈。此次寒假,又拜读了肖老师的新书《语文:深深浅浅之间》,前前后后,深深浅浅,层层叠加,对肖老师其人其课的认知又更近了一步。
在张春华老师为书所作序言中,肖老师是阳光睿智的人,是自带光芒的有情怀的人,是纯粹的人。他的课大气、真诚、务实。但他的课致力于培养学生实实在在在的语文素养,培育师生热爱语文的“种子”,他给老师们带来诗意生活的向往。用肖老师的话说就是“老老实实”教语文。
一、 浅浅地走进课文
肖老师的课堂导入都平淡自如,甚至平常到只是问孩子们今天几号或者直接进入学习课题。如他在执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说:这节课呢,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读过文章的举手。再如《紫藤萝瀑布》:今天我们学习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究竟是怎样的一篇紫藤罗花,金发了作者无线的感慨?我们再次读读这篇文章。文章不长,非常适合诵读,我们就请几位同学一段段接着读,用心地朗读课文。还有《溜索》《猫》《驿路梨花》等,肖老师课的导入,大多如此,娓娓道来,毫无渲染,毫不花哨。仿佛一条小溪,波澜不惊,缓缓流淌。给人一种淳朴真实的感觉,又让人充满期待。
二、 善于运用身边的教学资源
记得外出学习时,身边的同事突然冒出一句:“我知道名师们为什么不给我们教案了,因为名师根本就不用教案。”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想,名师上课前一定是认真思考设计过的,教案也应该是有的,但是他的教案和他最后呈现的课堂应该会有很大的出入。听了肖老师课,看了他的课例之后,我更加笃定。好的课堂,既要有有意栽花花盛开的预设之美,又要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生成之喜。一位好的老师,是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迅速做出反应和调整的。肖老师就是这样的好老师。
肖老师上课时,非常善于运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在肖老师执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台下突然想起一声惊叫,有位女教师坐了个空。肖老师说:“听,这就是抓悬崖时候“我”内心深处的那声惊叫。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心理示范,这其实也是莫顿·亨特童年时遭遇过的那种惊吓。同学们说是不是啊?”肖老师就是这样巧妙地让嘈杂、尴尬的现场响起了阵阵掌声,也给老师和孩子们一种难忘的心理体验和记忆。我想这一定不是肖老师的教案所写到的。
再如上《老王》一课时,师生相互问好之后,肖老师说:“你们刚才喊我什么?”学生答:“老师”!老师说:“那请问,“老师的‘老’和文中老王的‘老’有什么区别?‘老王’和‘老师’这两个‘老’有什么区别?以你的生活经验,说说看。”在老师的步步引导下,在思考与对比中,学生从题目上理解了作者与老王彼此关系好,熟悉,亲密。据说肖老师原本是打算直接从“闲话”入课的,可是学生的那句“老师好”格外响亮,竟然跳动了我的神经,脱口而出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肖老师上《孔乙己》一文时,因为临时知道下一节课要上《孔乙己》的学生和正在上课的徐杰老师执教的散文《幽径悲剧》学生是同一拨学生,肖老师临时借来散文《幽径悲剧》的教材,改变了教学计划。于是一棵植物的悲剧和一个人的悲剧结合在了一起。紫藤萝和孔乙己的形象,造成他们悲剧命运的原因,在对比阅读中完成了《孔乙己》一文的教学。
三、心中有本,目中有人。
肖老师的课浅进深出,深入浅出。深深浅浅之间,让学生在愉悦中提升语文素养。肖老师说,他在执教的《老王》,他说:“我一遍一遍地阅读老王,想把其中的每个字都读烫,读出光亮,读到自己心上。”可见,肖老师对文本的解读的透彻。所说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肖老师的由于对文本解读得深刻,他的课堂才那样地得心应手。我总觉得,肖老师的课是难以复制的,听的过程很享受,听完了再去回顾,却很难具体说出些什么来。只是觉得好,很多人也评价说,听肖老师的课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我想学生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的吧。
肖老师在自己的讲座上也表达过,很多老师只是为了自己心中的标准答案,一个回答不出来,再喊一个,直到得到想要的那个答案并大加赞赏,为什么不换一种思维,换一种角度来看待孩子们的答案呢。
四、注重文本细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肖培东老师的课,在读透文本的基础上,反复从字里行间来揣摩思想感情,如在执教《老王》一文时,他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车。哦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不仅如此,他还和学生一起依据文本还原当时说话的场景,把直接描写对话写出来。让学生体会老王的苦,老王的穷,老王的孤和老王的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愧怍”的情感,肖老师还让孩子们把老王最后一次送鸡蛋时和作者的未说完的话说完。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想象与创造,真正感受到了老王需要的是什么,以及作者对老王的愧怍之情。
再如执教《孔乙己》时,讲到孔乙己被打折了腿,掌柜的一个“哦!”字,肖老师不停地让学生们尝试用不同的标点符号,让学生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感受不同标点不同语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肖老师的课,总是在师生们猝不及防,意犹未尽的时候下课的,像一首歌,唱到高音的时候戛然而止,给人一种余音绕梁的感觉;肖老师的课,像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肖老师的课,不紧不慢,收放自如;肖老师的课,启迪智慧,美丽人生。
因为有你,更爱语文。
语言文字才是语文本真
——读肖培东老师的《语文:深深浅浅之间》有感
作者:王瑜
早就久仰肖培东老师的大名,听说过很多肖老师的传奇,也有幸在五年前现场聆听过肖老师的授课。我一直把他敬为心中的大神,但却没机会拜读肖老师的大作。这个假期,感谢师傅为我提供了这个机会,让我能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了这本书。
读肖老师的课例,想起叶澜教授的评课“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肖老师的课全能达到。所以,沿着肖老师的足迹,我开始小心地模仿着前行:
《雨的四季》实录片段
……
师:通读过课文,很显然,文章的主要内容写——生:雨的四季。生:四季的雨。师:两种声音,引发我们的好奇:“雨的四季”和“四季的雨”一样吗?生:又一样,又不一样。
师:为什么?生:一样的是,都写雨,都写春夏秋冬的雨;不一样的是,感觉上,“雨的四季”,把雨当人来看,有关雨的种种,显得灵动,富有情趣,富有诗意,而“四季的雨”就显得呆板、僵化。师:就文章结构而言,具体写雨的四季情况的是哪几段?生:第二至第五段。师:那咱先来看看第一段在表达什么,一起读。(生齐读第一段)师:一个段落两个句子,第一句的核心词是——生:喜欢。师:第二句的核心词是——生:美。师:喜欢雨,因为雨美,开篇点题,领起全文。咱再来看最后的第六七两段,也一起来读(生读第六七两段)师:感觉到了吗,这两段和前面的第一段什么关系?生:前后呼应。师:浑然一体。不过,呼应可不是简单的重复,大家说,在对雨的感情上,哪一部分更浓烈?生:第六七两段。师:就六七两段而言,尤其是——生:第六段更浓,都浓到用第二人称了。师:上文写雨,多用“她”或“它”,到这一段改称“你”。用第二人称,更亲切,更直接,更能表达作者的思情感情。那么,作者的爱雨之情何以变得如此强烈呢?现在我们要走进春夏秋冬,走进雨的四季,领略雨的风采。我们把同学们分为四组:春雨组、夏雨组、秋雨组,冬雨组,分头阅读,读出各个季节里雨的特点。
……
《植树的牧羊人》实录片段
……
师:牧羊人的心境还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师:说得可真好,有希望的内心便是温暖的。
小组四:我们也同意他们的看法,我们总感觉在牧羊人眼里,此时的橡子更像是一个个孩子,他是在用自己的后半生在这片荒芜之地精心呵护、种下了一个个生命。看完这里的文字,我们才真正理解了牧羊人为何会如此细致、不厌其烦地挑选种子。他对生命该是多么地珍视!
师:太妙了!你们能引领着我们再“轻轻地”放下那一颗颗橡子吗?
(这组学生引领全班齐读读这句话,并通过肢体动作感受。)
师:这哪里是“轻轻”的放?“轻”的背后,该是对亲人多么深沉的追思!对生命多么热切的期待呀!
师:至此,老师还想问一句,是什么带来了牧羊人的变化?让他走出绝望痛苦,内心盈满希望温暖。还只是35年的种树吗?
生:是他内心一直充满的对生命的渴望。
师:故事中,有明确的语句去佐证你的观点吗?
生:第1段“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可见,牧羊人内心对生命该是多么渴盼。
师:对生命渴盼,才会有对幸福与希望的追寻。至此,你们在牧羊人35年执着种树的经历中,看见了希望与幸福吗?
……
反思:以上两个课堂实录片段是我学习后的初步尝试,虽然不完美,但起码迈出了第一步,我心里高兴。有人说,读是肖老师课堂的灵魂,我深以为然。这两堂课,我学着肖老的模样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多找多思多悟。在一篇文章中让学生们先找出最能体现特点(语言上、文体特色上、情感上、写法上、主题上)关键的语段、句子、词语甚至是标点,然后带领学生充分读、反复读,在读中品味、分析、理解、体验、感悟。语文是语言文字和语言形式,作家的一切溶于文本,我们要想捕捉体悟沉入其中,品字里行间方能悟出。学语文,学语言文字才是语文本真。幸好肖老师帮我们重找回语文的初心。
问文哪得深如许,唯有细细品读之
——读肖培东老师《语文:深深浅浅之间》有感
作者:李兴碧
假期里拜读了肖老师的《语文:深深浅浅之间》,虽然是浅浅地教,但每一篇语文课例都深深的印刻下了肖老师读语文天地浓浓的爱意,那是一种情到深处自然浓的爱。正如钱梦龙老前辈说,正是这种“浅”,却深入到了语文教学的精髓、真谛、本源。所有课例精彩片段凝聚起来,凸显了肖老师独特的教学理念,细细品味,这“浅浅地”三字,意蕴丰富,内涵深刻。
肖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首先就是他的课堂十分注重“读”。
刘勰曾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忘情的诵读是沟通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纽带,是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的有利途径。默读,选择朗读,指定朗读,齐读,男女生朗读,小组朗读,各种读法应有尽有。但在课堂实践中,真正行之有效的朗读又有几次?
我听过的一些公开课有些是为彰显所谓的“读”而让学生不停地读,以至于不管学生读得怎么样,教师都说“棒极了!”有些纯粹是为教师展示诵读功底,赢得学生及评委的掌声。其实这样的“读”就丧失了它的灵魂与意义。肖培东老师的读却是那么忠厚老实,又是那么实在,有价值。
肖老师的“读”是贯穿整个课堂的,哪里有情感的表达就读哪里,哪里能体现人物细微的感情差别就读哪。第一篇《山羊兹拉特》就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这种读的魅力。一只山羊的“咩”字,在文章的不同地方出现,情感也不同,肖老师就引导学生读出这情感的不同之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肖老师引导学生反复读“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不但让学生理解了蔡元培的情感,更掌握了演讲稿这一应用文体的特点。《孔乙己》的教学中,更是处处是“读”。“你一定又偷人家东西了!”一个感叹号的强调就让学生从平淡朗读转为高声嘲讽的语气。
我以前总认为只有情感强烈的诗词才是好“读”、适合课堂“读”的,看了肖老师的课例后,才发现原来各类文体都是可以“读”的,都是能“读”出细微情感的!
肖老师最让我惊叹不已的是他对文本、文字的敏锐。
我听过的很多课堂,老师们都极力旁征博引,似乎不这样做就显示不了语文课堂的厚度,体现不出语文教师的深度。但肖培东老师的16节课没有一节是这样。他全是针对课文分析课文,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文本的字斟句酌,一步步理解文本。比如《斑羚飞渡》中对“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这句话进行反复揣摩与品读,引导学生明白其中强烈而复杂的情感。再如,《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肖老师对“尽”“合”的比对,“于”和“如”的比对,都让人觉得耳目一新。就像人大附属中学的王君老师评价肖老师的课“贴着文本和学生聊,贴着文本教学生读”。这精致,这细腻,这智慧,就是肖老师的“深”。
我自认为课堂内容丰富深刻,但听课老师普遍觉得听得“累”,扩展补充的内容太多,反而削减了课本选文本身的意义。而另一位老师,抓住“命”字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句,揣摩每一句的情感。课堂就显得轻松许多。那次教学的经验也给了我很对启发。
对于优质文本而言,其文字本身就是开发不尽的宝藏!
肖老师最让我感动与敬佩的是他的真情与爱。
是什么滋养了这充满诗意的课堂?其实就是爱,是发自内心的对语文的热爱,发自肺腑的对生活的热爱。“面对满纸的花瓣,你会采撷哪一朵芬芳你的课堂?在哪一块土地上种花,都需要注入你的心。”“这堂课,我想和他们一起种花。我望着他们的眼睛,看到了春天。”“那一年在苍南教《锦瑟》,也是细雨黄昏,我带着学生一起读‘此情可待成追忆’,内心却早已经飞到千百年前某个冷雨日子。下课铃声响起,仿佛人生的决绝离别,内心的灯盏在那一刻熄灭,我坐在那里,神情恍惚,很久很久不能回神,仿佛魂魄与肉体已然分离。从此,我怕上这样的课,每上一次,都是时光与我的共同焚寂,都是生命与文字的一起沦陷。”每看一遍肖老师的执教感言,我的感动与敬佩都会更深一层。
忧心经典前的不尊重,忧心阅读时的敷衍与随意,才有了对“咩”字的反复品味,品出了丰富的情感。看到真相以后的愕然与战栗,对社会苦人的深切悲悯与同情,才有了《孔乙己》教学中的关于“记得”的惊天一问。喜欢语文的诗意与浪漫,才有了对“春酒”二字的反复品读,读出了十足的情意。
卡莱尔说:“任何一本书,一篇文章的影响,莫过于使我们开始做内心的反省。”肖培东老师让我明白浅浅深深都是真情,真心热爱文字、热爱文学、热爱课堂,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语文教师!
读一本书,读名师,更好像在读自己。感恩生命中遇见那么多的好书!
追光前行,静心教语文
——读肖培东教学作品系列有感
作者:施乔映
“浅浅的,浅浅的,语文的脸。扁扁的,扁扁的,岁月的书签。不知不觉中,月亮的脸在偷偷地改变,语文的心在渐渐地丰盈。喜欢这样悄悄地自然地改变。”是的,语文应如肖老师所说,慢慢的,一定要慢慢的,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
北大陈平原教授曾说过:“语文教学的特点是慢热,恒温,不适合爆炒,猛煎,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问题在于心态要摆正,不能太急。”肖培东老师,就是深深理解了语文教学的本真,遵循着语文教学的规律,不骄不躁,缓缓而来,在“真教语文”——教语言,教文本,教学生,教生命,教美好,教真实,他的每一堂课都看着简简单单,本本分分,不刻意不做作,扎扎实实带领学生潜游在文字里,领悟生命的本真,看肖老师《驿路梨花》实录,让我如沐花香,心脾浸润,眼里心里满是梨花,肖老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学生已学过这篇文章,我甚是好奇,还能教什么呢,肖老师以你们从这篇文章里学到了什么开课,学生纷纷回答“悬念、插叙、一波三折环境描写、雷锋精神……”准确地把握了学情,然后肖老师很巧妙的避开了学生所知,以“文中有几朵梨花”带动了整堂课,带着学生边寻边领悟,在行云流水间梨花开进了每个孩子的心间,“树上梨花——一梨花姑娘——梨花结尾——梨花精神——你我皆是梨花”,就这样师生一路走一路采撷芬芳。
时而美美朗读,时而沉思顿悟,时而握笔书写,无形之中浸润着每一个跳动的心脏,“我们每个人都应有梨花精神,因为每个人都应该叫做梨花”在无形中就生成了,奇妙无比。不只这篇课文,肖老师所有的课都这般徐徐而来,在浅浅的课堂里留下深深的足迹,把语文教学还给语文。他的每课堂里有种植,有浇灌,有萌芽,更有盛开,那是花儿朵朵绽放的美丽课堂。
我也无数次对自己说,一定要慢下来,做一个不慌不忙,温文尔雅,会等待的语文老师。一开始也是这么做,学着偶像的模样,耐着性子带领学生慢慢品读,如在教授《秋天的怀念》一文时,我想起钱梦龙前辈对肖老师说“母爱是要回到文字中读出来的”,所以我一改以往的热闹,没有再设计复杂的环节也没有用花哨的媒体来渲染,更没有感人的母爱赞扬,而是走进文本,不急不慢的领着学生,品读史铁生的母亲面对暴怒无常的孩子,是怎么做的。“悄悄地躲出去、悄悄地转身回去、挡在窗前……”咀嚼着这样文字,母爱才清晰可见,母爱才真切感人,所以都这些句子时孩子们的脸是凝重的沉重的,谁说现在幸福的孩子们无法体会这样的母爱?当读到“咱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时,孩子们的眼里噙着泪水,“儿”字读的尤其到位。后来在无数次的作文中,很多孩子不约而同去写当天上课情景,无数孩子在后来提到母爱时,总想到史铁生的母亲,总会说到“世间有一种爱叫永远不表现心中的苦,用自己的坚强引领孩子的坚强”“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我想那堂课我播种了母爱的种子,我想孩子们以后在面对母亲时总会是柔软的,他们也将发出“世界上最美丽的回音,那是孩子读懂了母亲的心。”
最怕的是平静底下的躁动,没过几天,课堂又莫名的快起来,而且越走越快,越教越躁,害怕沉默的课堂,害怕拖沓的学生,于是领着学生草草阅读,匆匆讲解,课堂上随时出现“快快快,再快”这样的文词,甚至拿着戒尺,时时追赶着那些动作缓慢的孩子。读者肖老师的教学收录,我心底热气升腾,诚惶诚恐,这般追逐是语文课吗,这样的模样是语文老师该有的样子吗?
在教授文言文和古诗时,每次提醒自己一定要慢下来,让学生自己解读,站在他们的层次读出他们应有的理解。可是最终都以草草而结束,每次一到古诗文教学,我就显得特别急躁,特别“小心”,匆匆诵读之后,总是忍不住拖着学生讲解清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生怕遗漏了哪一个字,恨不得把所有知识灌进学生的大脑,可结果是强制把知识填进学生的书本里,学生碍于老师威严,书本写得密密麻麻,如群蚁排衙,可最终“百篇文中过,片叶不沾身”,学过的知识他日再见学生依旧形同陌路。
“静水流深,方见其真”老老实实地教语文,安安静静地教语文,才得以滋养生命。
我知道,我永远都无法如肖老师这般教语文,但每每急躁,每每失去方向时,读读肖老师,总会让我又平静很多,以此鞭策自己。
我知道人生路漫漫,语文教学之路更是艰难重重,而今人到中年,正是尴尬的境地,后有年轻老师凭借着先天优势——年轻活力,火力碾压;前面,前辈们以厚积薄发的优势,已大步向前,只有自己还在人生和教学的谷底徘徊迷茫。但我岂能因挫折而叹道路之艰辛?岂能因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应仰首向前,用信念和行动使教育之花绽放。
肖老师说“站在讲台上,就不要奢求所有的成长都是一种姿态”,是的作为语文老师,更应该有情怀,允许学生间的差异,尽自己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成长;同样,于自己而言,走在人生道路上,就不要奢求路是一样的,成长是一样的,有人平步青云,扶摇直上,而有人历尽千辛万苦,终将苦尽甘来,也有人受尽苦难也未必见阳光,但我深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最重要的是有向上的心,有在寒冷的冬夜里,想着春日里的事的心气,来年才会春暖花开。
微风掠过叶尖,掠过我的心头,清晨,一股清泉淌过心田,一丛蒲公英随风飘远。惟愿天地之间,总有那样一抹光,引领那一颗跳跃而热情心,飞向爱的彼岸。
而那一抹光,就是肖培东老师的人和他教语文的模样,我会追着这一抹光,学着他的样子走在语文教学的路上。
聊聊语文课上的“说”
——读肖培东《语文:深深浅浅之间》随感
作者:柏海燕
新课标强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其中包括“口语交际能力”,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敢‘说’能‘说’……”。
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敢说、能说的又有几人呢?原因有老师方面的:有些老师为了保持课堂纪律,简单粗暴地要求学生闭上嘴巴保持安静,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不想表达的习惯;还有就是有些老师习惯了演“独角戏”,大部分的教学过程只顾着自己自娱自乐的讲解,完全忽略了学生表达的需求;也有学生方面的:有些学生害怕错误的回答受到老师冷嘲热讽的打击和怒斥,怕老师严厉的眼神让自己抬不起头;还有就是有的学生害怕错误的或是小声的回答引来同学们的嘲笑,甚至变成课间的笑柄。因此,大多的语文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这一幕:整堂课上,只有个别学生愿意、能够和老师进行互动,多数学生不会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那要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们来看看肖培东老师是如何引导学生说、让学生敢于表达,进而在润物无声中教会学生学会表达与交流,勇敢的“说”。
尊重学生的表达意愿,引导鼓励为先,让学生先“敢说”。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放下架子,把学生看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创设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把“说错也不怕”“说错也是功劳”“再努力,你会更好的”等等语言挂在口头,让学生心无旁忌、敞开心扉,敢说,师生之间才能架构起交流的桥梁。
《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肖老师先是让学生用三句话复述一遍“冒险”的故事,但学生有可能是紧张,也有可能是对课文真的不太熟悉,复述得很简短:“就是在一个炎热的七月,然后他们决定去爬悬崖,然后他们就出发了,穿过公园,走过树林,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显然,这样的复述是让肖老师很不满意的,但是,此时的肖老师既没有简单粗暴的让学生因不满意而坐下,也没有打击和斥责,而是告诉学生复述有章法:复述一个故事,只有两三句话是不行的,别人听过去还不一定明白,你的适当加上一些补充,更完整些。在第二次的复述中,在肖老师的耐心引导点拨下,这位同学没有再让老师和同学失望,最后的掌声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这样的引导和鼓励,在肖老师的课堂上随处可见“不敢举手的孩子,是没有出息的”“你先来读一读,再说,不着急”“还别说,读得挺好听的”……如此,学生还有什么不敢说的呢?
浅浅的“闲话”激发学生“说”的兴趣。这应该是肖老师的课堂上最让人敬佩的地方之一,无论是什么课型、什么层次的学生,肖老师都能找到浅浅的语言,和学生浅浅的聊,就像拉家常,激发学生“说的兴趣”。
《老王》中的“闲话有招”找到了拉家常这一兴趣点让学生区分“老王”和“老师”的区别。“以你的生活经验说说看”看似随意,实则用意,教师的意图是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理解“老王”和“我们”的关系之好。肖老师的课堂从一个称呼入手,引导学生由生活经验走向文本学习,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既是学生生活经验,那学生“说”的兴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一颗小桃树》的教学感言部分读到一位老师的这样一段话:好的语文课,都是家常味道,行云流水,没有刻意的做作,没有明显斧凿的痕迹,一切顺着语文的特点、文本的特质,学生的学情自然流淌,《一颗小桃树》就是在寻常味道上下功夫,引导学生老老实实学语文,真真实实道心声,真真切切悟人生。在重点研读“没出息的小桃树”时,感觉肖老师化身一位心灵洗涤工程师,浅浅的开始:“作者仅仅是在写花吗?”慢慢的引导:“不是仅仅写花,还有对奶奶的怀念和哀思”“不仅写奶奶,还有自己”深深的抵达:“写小桃树,有对奶奶的怀念,但是用意绝不限于此,发现了奶奶说的话,梦想花开的幸福;在想,奶奶的离开也是人生路上又一场风雨啊,但奶奶说,无论怎样,要有梦啊,梦会开花呀!”“猥琐着的生长,风雨里的挣扎,花开的落寞,梦想的孤寂,皆是人生,皆是大美!”一颗小桃树,写的是自己,是生活,是自己的梦想。自己的,一定是最想说,最有话说的。
设置活动任务激发“说”的欲望。活动是学生心理最不设防的阶段,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有沟通交流才能完成相应的任务,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自觉不自觉的把“说”落到了实处,尽情的一吐心声。
《猫》一课的教学中,肖老师巧用课文插图,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猜教材上的猫是文中的第几只猫,并找出依据。“猜”这可是学生最爱的活动之一,果不其然,肖老师的课堂上瞬间热闹非凡,“我认为应该是第三只猫”“我认为应是第二只猫”“我认为也是第三只猫”“肯定不是第一只猫”“第二只猫肯定也不是”……一次次猜测,一次次回归文本,一次次推翻……这样的活动,既是学习的手段,又是学习的路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无痕地完成了默读训练,感知了三只猫的形象,为接下来深入体会文章的意蕴做好了铺垫,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此过程中,体会到了表达的乐趣,体会到了交流探讨的乐趣,让学生明白:只要你愿意,说出来,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不是不会说,不是不想说,而是我们没有激发出他们“说”的兴趣。
特级教师魏书生曾说过这样的话:“教师不能说学生能说的话,学生能说的知识尽可能的让学生去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说”的能力需要我们 “润物细无声”,像肖老师一样浅浅的开始,慢慢的引导,深深的抵达,大胆的表达、交流!
语文的“金风”和君相逢 便觉胜人间无数
——我读《语文:深深浅浅之间》
作者:黄宁欢
人生之美,吾觉,贵在相知喜在相逢。人与人如是,人与景如是,人与书如是,语文与君亦如是。那便是应了秦观诗中所云:金风雨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多么美的遇见,多么美的懂得。语文于你我,正是。
在朋友圈看到赵玲老师的在读肖培东老师的新书《语文,深深浅浅之间》,便觉得如获至宝,念无与为乐者,赶忙寻了师友们共享。
放下俗事,如东坡所说做个闲人,哪怕一日也好。一张椅,两本书,三道茶,独坐在小院桃树之下。多少有些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桃源意境。
翻开序言,一句话让我的心为之一颤,可以说的震动,“你是懂我的。”我美美看书总爱从序言开始了解作者和书,却也从未见过这般邀人为自己做序的理由,透着心意相通的温情脉脉。这是一本有温度的书。微斯人,吾谁与归?是前路无知己的伤感,是文人的孤独。因为孤独,更觉得“懂得”的可贵,与君相知,便胜却人间无数无数。
教语文以来,常觉孤独。
有人说,语文真是需要学吗?记得听一位同行笑着调侃,学生牙疼,家长在一周的课内查看课表中可以请假的时间。“周一上午,哦……不行不行,耽误两节数学。……恩,周二,哦,也不行,有物理。哇,周四吧,两节语文连上,正好。班主任,我们周四下午,请假去补牙。”家长说。大概内心独白是:语文课嘛,少听一节,多听一节,没什么影响。某学校,语文老师请产假了。领导安排,那个谁去代课,这语文课谁还不会上吗?认字就行。上级领导来检查,各位大佬推门课。首先语文课。英语听不懂,评不了尴尬。数理化,文科出生的人,听了头疼也不去。语文课好啊,大家都“听得懂”!怎么评也都有理!不是说,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阿姆雷特吗?“老师,我觉得这里可以配点音乐,来个配乐朗诵嘛。”“老师,那里我觉得,可以加点多媒体手段,我觉得课堂气氛不够热闹。”还记得,有一次,我上名著课推进课《水浒传》,有专家突然袭击推门听课。谈话导入之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真读书。于是我听下课来,让学生读书。那天下午的校园很静,我也坐下来读书。15分钟时间,师生一句话没有说。这种安静我们很享受,可是,有人坐不住了。公开课上,许多老师害怕安静,因为安静下来的课堂,似乎不是好课。声光电人就得一起上,一问就答,一答就对。掌声雷动之后,表演自然是成功的。王旭明老师说,要教真语文,要真教语文。语文老师要有一支笔上讲台的勇气。关掉多媒体,不许用声光电,在真语文的课堂上。要求老师“依课表,持教材,重学情,可检测。做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带着学生在品词析句中发现语文之美,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我一直,寻着这几句话,走在这条路。
教语文以来,也常觉得幸运。
一入门,就遇到了正确的领路人,让我少走许多的弯路。在教师培训中,听到了很多好课,遇到了好多像旭明老师、张赛琴老师、段勇老师、肖培东老师、徐杰老师、周丽蓉老师……好多好多的前辈,聆听了他们的课,他们的评课,读了他们的书,他们的理念深深的影响着我。第一次听肖培东老师的课是《一颗小桃树》,还有苗新坤老师的《猫》,全程只有一张PPT,一名老师,一群学生,我想这就是肖老师的浅浅吧,一如他的人那么纯粹,明亮。肖老师的课,习惯了重油重盐的人,初涉,大抵会觉得味淡。没有什么特别的创意,不就是“老老实实”的教语文吗?利用提示、旁批等自读资源,将自读落实在课堂上。读书,在肖老师的课堂上从来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一字一句,就可以带着学生用不同的声气语调读出不同的场景。我在教授朱自清的《背影》之时,也是受了这样的启示,让学生在课堂上用不同的声气语调来读朱自清与父亲的对话,补充心理独白。“你站在这里不要动,我去买几个桔子……”孩子们读着读着,似乎脑洞大开了。读的严厉一些,是控制。读的温和一下,是担心。父母之爱,有时似乎是一把双刃剑。在年幼的孩子还不懂父母之不容易之时常常觉得束缚,多么想要冲出这爱的牢笼。我们也曾笑过,父母的迂,也自以为自己聪明。直到自己做了父母,才发现初听不识曲中味,再听已是曲中人。这种复杂的人生况味,就被这么藏在这朴实无华的叙事中,真正是大道至简。浅浅地教,才是碧波深处有珍奇。带着学生进行基于文本的解读语言训练,思维训练,是肖老师的语文课,一种心灵与语文碰撞之后的熠熠生辉。
假期里,我接触了全国各地的许多学生,与他们交谈。让我有些黯然神伤,谈到语文和语文老师,多数竟没有灵光的绽放的侃侃而谈,似乎语文没有给过什么他们什么美好的回忆,语文老师也没有什么让他们觉得印象深刻的。忽而想起了吕叔湘之问。我们这么多年,9年的语文教育。居然没有给过孩子一次难忘的语文记忆,居然没有一堂让他们激扬文字的作文课,让没有一个让她们心生敬佩的语文老师吗?有的只是我的阅读和作文是弱项。每一个语文老师希望自己教得好语文,可是为什么整体的努力成效其实并不明显呢。一个中学生就要毕业的学生,一个自我介绍还磕磕巴巴,一个即将毕业的中学生和老师交谈,竟没有一个完整的句子,还在一个词一个字的往外挤牙膏。学生不喜欢语文,不喜欢读书,是什么出了问题?开口不会说,下笔不会写。语文的金风似乎重来没有来过,没有温暖过他们的心。我想到了我的学生,多年以后,他们会怎么说起语文老师呢?他们会怎么回忆起语文课堂呢?
夜深了,只有敲击键盘的“哒哒哒”的声音,“我们的遥远,拼接着每一步蹒跚与不安。我们的深刻,汇聚着每一滴卑微与清浅。风,留下风的苍茫。星辰大海,却会记住,最初的微光与浅浅的流淌。走一步,再走一步,直至我们的远方。”就用肖老师的浅浅小语,浅浅的结束这篇文章吧。
寒假结束了,但是读书才刚刚开始。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就要做一颗“读书的种子”,在这个春天悄悄埋下,来日一定会生根发芽。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