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物是人非建筑人】我“遇见”的林先生与梁先生
发布于 2021-04-03 01:50
有的时候回想,
为什么会学习建筑,
真的是有些鬼使神差。
——壹方·舍 题记
01 引子
我也知道,我这样子写出来,会有些人喷我蹭热度,无所谓,“言为心声”——我写的我的经历我的心声。有的时候回想,为什么会学习建筑,真的是有些鬼使神差。如此屈指算来,已经二十年了。其实,我是先“认识”林先生,后“认识”梁先生的。我总觉得林先生比梁先生更优秀,梁先生的文采可能要略逊一些,林先生的学术成就被低估了。
“觉得”这词,太过感性,不符合科学研究者的谨严。可是梁林两位先生就是如此接地气的人儿——他们在三十左右的年纪,尽情的写着,写着对建筑事业的热爱,热爱是急切又迫切的。那个岁月,那代人,那门学科,仅此而已。
读书的时候,就似遇见作者,两厢促膝而谈,相谈甚欢。没有岁月横亘其间,没有身份穿插其里,我们就是面对面的两个久不曾见的友,一时犯了话痨,说个没完没了。
02 梁先生
先写我“遇见”的梁先生。
去年重读《营造法式》然后就突然体会到梁先生的研究思路,他那时也不过是三十左右的年纪。我遇见梁先生,最早读的是《中国建筑史》,之后是《图像中国建筑史》,那时对《图像中国建筑史》更偏爱些,因为要考四六级。
梁先生研究《中国建筑史》最初是计划从“宫室”开始吧,他的哈佛的博士论文选择的题目是《中国宫室建筑考》,好像没有看到过这部专著,我猜是因为他后来回国田野调查,研读天书《营造法式》,所以工作重心有了偏移。但是他研究了紫禁城,而且还是一边和当时还存在的宫廷工匠聊天学习,一边用在宾大学习的建筑专业测绘知识绘制他们做调研的建筑,这些图纸,转眼就快百年之久,依然是后辈学人研究的最主要的基础资料。
李明仲当年编纂《营造法式》,也是这样的方法,广访工匠,编录成书,梁先生是不是在读法式的时候,学到了明仲先生的方法么?我不知道答案。但我从这似乎一脉相承的法子里,找到了自己该走的路。
后来是读营造学社汇刊,我还是喜欢调查记略之类的文章,有些趣味。隔了十几年,重读,又是某种意义的重逢,这一次,我读的更仔细,有了思索在里边,写下了静读系列,还没有读完,还要继续。
03 林先生
于我,能在二十岁的年纪“遇见”林先生是我的幸运。
这本书可是我在濮阳的新华书店买的,不知道这书店还在不?
当时在想,建筑卷是讲什么的呢?而且这个封皮照片中的人好有气质。一个人的文字怎么如此美好,林先生的诗自不必说,就是概论的文字也是及其引人入胜。
被文字吸引,渐入建筑历史研究之境,至今未得出。很难想象一本书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方向。内心惴惴,选报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的研究生,因为老师不弃,学习有了佳处。有时想想不知道我的那些老师们可曾后悔招了我这样惰懒又不学无术的学生哈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