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高一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8.1 法治国家
发布于 2021-04-03 11:54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第1框 法治国家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全面依法治国”为核心,探究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
第八课围绕怎样建设法治中国的问题,重在从宏观上说明建设法治中国的措施,国家提出来了“三位一体”的奋斗目标。主要探究了:法治国家的内涵,建设法治国家的举措,建设法治国家的意义。法治政府的标准,建设法治政府的举措,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
第一框“法治国家”,阐述了建设法治中国的内涵和基本特征,系统阐释了建设法治国家的具体要求,明确了建设法治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党和国家统筹和谋划。
一、教学目标
1. 必备知识:理解我国法治国家的内涵、基本特征及其原因;理解良法的具体要求;理解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
2.关键能力:知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通过学习,逐渐构建起这个系统工程的框架。
二、学科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认同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掌握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增强建设法治国家的信心。
2.科学精神。通过案例和老师讲授、学习,理解法治国家的内涵和特征;建设法治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党和国家统筹和谋划,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又要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3.法治意识:全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建设法治国家。
4.公共参与: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为落实良法善治、建设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我国法治国家的内涵、基本特征及其原因;理解良法的具体要求;理解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
2.教学难点:理解坚持良法之治的具体要求;理解建设法治国家的具体要求。
【课前准备】
结合预习导学案预习本课,对教材进行初步了解。
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观看《法治中国》纪录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讲话强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本节课我们学习法治国家的相关知识。
【进行新课】
一、法治国家的内涵
议题一:法治国家的核心价值
议题情境:201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施行,依法征收环境保护税,实施多年的排污费不再征收。
议题问题:1. 结合材料,说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将排污费改为环境保护税有哪些积极作用。
2.费改税是国家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步骤。请你谈谈对法治国家的理解,并分析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结合自主预习和教材知识组织答案,自由发言,其他同学随时补充。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补充,归纳讲解知识点。
知识点:1.法治国家的内涵。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
2.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
(1)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①宪法法律至上的含义。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即宪法法律应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②坚持宪法法律之上的原因。
法律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民众的意愿,符合民众的利益,体现了社会共同理想和信念,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遵从。
子议题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国,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好国;越是强调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良法善治。从“法律之治”到“良法善治”,是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的飞跃,更是对人民期待的回归。
议题问题:1.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和基础。结合材料,归纳良法应具备什么样的标准?
2.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分析人民为什么期盼良法?怎样立法才能制定出良法?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结合自主预习和教材知识组织答案,自由发言,其他同学随时补充。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补充,归纳讲解知识点。
(2)坚持良法之治
原因 | 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认同,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效力 |
标准 | 一方面,良法应内容合理,在制定过程中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另一方面,良法应体系完备、规范系统、类别齐全、协调统一,能够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
要求 |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方可制定出良法,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国家 |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法治有过这样一个经典表述,“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子议题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公民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进行研究,必要时,送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对涉及公众利益调整、需要公众广泛知晓或者需要公众参与决策的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应当主动公开。除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外以自已名义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
议题问题:结合上述法律法规的规定,讨论如何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结合自主预习和教材知识组织答案,自由发言,其他同学随时补充。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补充,引出这些法律规定都是为了更好保障公民的权利。
(3)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
①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
②在法治国家,公民的权利和尊严应得到法律的确认,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
子议题三:视频《依法筑堤》。
议题问题:视频中提到了那些国家权力需要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怎样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结合自主预习和教材知识组织答案,自由发言,其他同学随时补充。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补充,归纳知识点。
(4)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①国家的各项权力,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督权等,都必须在法律之下运行。
②措施:为了规范权力的运行,就需要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二、建设法治国家
议题二:建设法治国家的具体要求
议题情境:“法制”,就是法律和制度。改革开放初期,面对法律几乎“荡然无存”的局面,法制建设的重心是加快立法,做到有法可依。之后,在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的情况下,法治建设经历了从法制到法治的发展。党的十五大,根据法学法律界的建议和依法治国的实践逻辑,十五大报告把此前的提法修改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用“法治国家”代替“法制国家”,这不仅仅是提法上的变化,而且是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标志着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认识上的飞跃。现行宪法第五次修改将原序言中的“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议题问题:1.从“法制国家”到“法治国家”,一字之差带来哪些具体要求的变化?
2.结合教材和材料,分析我国建设法治国家有哪些要求?分析推动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意义?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结合自主预习和教材知识组织答案,自由发言,其他同学随时补充。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补充,归纳知识点。
知识点:1. 我国法制建设已由立法为主进入立法与执法并重阶段。建设法治国家,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
2.建设法治国家的具体要求。
推进 宪法 实施 | 原因 | 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
要求 | 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 | |
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 | ||
建立 完备 的法 律体 系 | 原因 | 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 |
要求 | 在宪法之下,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形成一个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 | |
完善 法律 实施 机制 | 要求 | 已经制定的法律需要得到有效实施 |
政府部门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为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 | ||
社会公众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 ||
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定分止争,惩罚犯罪,化解矛盾,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
3.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意义。
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
【小结本课】
中国人民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