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反思 | 死亡:设计领域不该缺席的话题

发布于 2021-04-04 00:44


又是一年清明时,寄托哀思。
小银杏叶想到自己大三的时候,有一门课程,有一组同学汇报的时候,提出了“设计向死而生”的话题,当时我听到那个组同学的汇报,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追思”。从那开始,我更加深入的去思考设计的意义。

之前看过一篇戴安娜王妃的纪念报道,里面有两个桥段印象很深刻(小编对王室秘辛没兴趣)。

威廉王子当时在泰姬陵和凯特王妃合照,想到了戴安娜王妃潸然泪下。



1

戴安娜王妃在泰姬陵


2

威廉王子携凯特王妃在泰姬陵



哈里每年都要到美国的迪士尼去玩,因为那是戴安娜生前带他们游玩过的地方。


戴安娜已经远在天堂,两个儿子却以各自的方式怀念着。

看到这里,我开始思考,回忆、哀思、逝后这样的话题如果出现在设计里面,怎样出现在设计里面,这又能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今天带来的就是与Afterlife有关的案例。

正文约5000字,阅读估计需要12分钟



01
- Afterlife -


如果我们的最后一口气可能是回馈,该怎么办?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来世:一种完全可生物降解的新型可穿戴材料。它是由食品工业的废品制成的,例如橙汁和菠菜,并注入了花籽。当我们继续前进时,地球仍然可以利用我们的身体来产生更多的生命。通过用包括种子在内的来世衣物覆盖我们的身体,我们将终点变成起点,在死亡后创造更大的目标。将公墓的定义转变为不那么严酷的事物,例如森林或公园,我们所爱的人及其后代可以在这里散步,娱乐和享受。


该项目促使人们更深入地思考人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关系。这个设计概念的价值不仅在于华丽的产品,而且更在于该项目对更深层意义的象征吸引力。这使我们对人类面临的许多紧急生态问题有了不同的思考。我们人类必须学会将自己视为更大的生死周期的一部分。在认识到我们对自然的高度依赖时,我们可以更好地对自然的照顾和保护承担责任。


02
Recompose -

在美国华盛顿肯特市的一处仓库区,藏着一家特殊的殡仪馆


这是全世界第一家可以把尸体转化成土壤的殡仪馆Recompose

构思阶段

2011年,项目的发起人Spade——一个建筑系的研究生,生于一个医生家庭,死亡是常见话题,想到了死亡,“我死后尸体会怎么处理?”

当时美国主流只有两种尸体处理方式:埋葬or火化。这两种方式都太不环保了。埋葬,首先会对尸体进行防腐处理,殡仪馆的员工会把尸体的体液排干,然后向体内注入防腐的化学混合液。尸体被埋下,有毒的防腐化学液就会随着尸体被带入地下。而且这种方式太占地方,目前全球大多墓地都已经处于饱和状态。

而火化虽然占地面积小了,但Spade认为也不是太理想。“火化会污染空气,每年,美国因为火化要排放6亿磅的二氧化碳到大气中。”

受到同学的启发,Spade想到,自然是处理死亡最好的方式,分解尸体,让它重新和自然建立连接。让人类的尸体变成土壤,回归自然循环中,不仅环保,还能最后一次为曾经生养过自己的大地做点贡献。


行动阶段



2018年

华盛顿州立大学收到6具捐赠的遗体,她和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土壤科学家一起,对这种尸体处理方式进行了可行性研究。


2019年

在Spade的推动下,华盛顿州签署法案,正式合法化尸体转化成土壤的处理方法。于此同时,Spade筹集到了675万美元的启动资金。


2020年12月

Recompose终于诞生了


工作原理

白色如蜂巢般的舱位,每个舱位都可以放一具尸体。尸体放入其中后,工作人员会在上面撒上木屑,稻草和紫花苜蓿

舱内的温度,水分,碳,氮,氧气都是精准供应,以便创造分解所需的最佳环境。30天微生物分解,将尸体彻底分解为土壤,包括牙齿和骨头。这个过程中,舱体会慢慢旋转几次,让尸体更好分解。

经过30天,尸体就会变成1立方码的土壤,大概有两个手推车那么多。然后,他们会把这些土壤放入养护箱中静置几周,让它变干。转化好的土壤,亲属可以选择拿回家种树,也可以选择捐给生态保护项目。


尸体变成土壤,土壤长出大树。人以另一种方式重归自然。

空气会通过一组管道流入舱体,舱体内排出的废气,会通过另一条管道,经过活性炭过滤器后排出。舱体内有温度感应器,每10分钟就会测一次温度,保证舱内微生物能保持高效分解状态。根据相关规定,土壤必须要保持在温度55摄氏度72小时,以消除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病原体。

转化好的土壤,Recompose和第三方机构需要进行检测,查看其中是否含有病原体,以及包括砷、铅和汞在内重金属。感染过某些疾病的人(比如肺结核,克雅氏病等朊病毒感染),是禁止进行土壤转化的。

因为过程比较复杂,Recompose收费也不便宜,处理一具遗体需要5500美元。但这依然比大多数的传统埋葬费用要低。


这是自然的方式,是历史上每一个活物最终得到关照的方式。没有被烧毁,没有被注入满满的防腐化学品,被装入容器中占用土地。这能让身体以平静的方式进入下一个阶段,优雅地离开。


当说到“死亡”这个话题,逝者的优雅安然地离开十分重要,但生者的思念、缅怀应该如何安放也是需要重视的。




03
- 谷歌地图带来的“意外” -

平行时空的父亲

今年一月份,日本有一位名为タムチンキ的网友尝试用谷歌街景搜索父母住的房屋时,看到了令她震惊的一幕,早在7年前就已过世的父亲,竟然站在了家门前!

一如记忆中鲜活的父亲,边抽着烟边望着这边,似乎正翘首以盼等待着什么。

タムチンキ将镜头巧妙的向前移,发现了正撑着伞缓缓归来的母亲,原来他正在等待他的妻子。

奇妙的巧合让他本离逝的父亲仿佛置身于一个平行时空中,仍然好好“生活”着,和过去每个平凡又温暖的日常一样,抽着烟站在家门前,默默等待着归来的妻子。

“妈妈会步行十分钟送孙子上学,爸爸就会站在街边默默等待着。但某一天等待时,突然就因急性心力衰竭去世了,享龄56岁。”

未见到父亲最后一面的遗憾一直如刺卡在心头,而这场时隔了七年,跨越生与死的“相遇”,让她终于得到了些微释怀。她无法按耐住自己激动的情绪,在推特上呼吁谷歌街景不要再更新此处的地图,就让他的父亲一直停留在这吧。


随之而来的是“街景寻亲”浪潮。

定格在过往时空中的至亲

台湾有一位网友不小心把过世爷爷的所有照片都弄丢了,他着急又难过,于是想来谷歌街景碰碰运气,没想到真的看到了正拄着拐杖,散步回来的爷爷!

曾以为家人就是永远会等候在那儿的故乡和归属,因为学业和爷爷约定的旅行一直一拖再拖.....但那道与死神相隔帘子终会拉开,看到这张唯一的照片后,他的眼泪就再也止不住了。

他看着街景中望着自己的爷爷,忍不住写下对他的思念。“我们平安又健康,不用担心哦!”“只是有时候,会突然很想你而已。”

来自美国的Dustin Moore,也在谷歌街景里找到了坐在家门口,正懒洋洋的晒着太阳的奶奶。


她穿着最喜欢的那条红裤子,好像从未离开过,坐在那儿等待着家人时不时的探望。




有人看到了早已过世的姥爷和姥姥,一前一后推着小车行走在熟悉的乡间小路上。


谷歌街景里的人们就像被按下了暂停键,那些已逝亲人的时光,将会永远驻足在这里。


睹物思人

日本的一位朋友,在奶奶的房屋前看到了一个撑着伞的狗屋,奶奶担心炎热的环境让狗狗不适,就温柔的撑起了一把小伞。

或许她曾经就坐在屋檐下,一边逗着狗,一边想着大家什么时候会回来聚聚呢?

不过现在,奶奶和狗狗都已经去往一个世界去了。


好在,被这波全世界的网友们掀起“寻亲热潮”所打动,谷歌地图也表示,系统会一直保留着过去的版本,即使更新了地图,也不用担心会覆盖掉至亲的身影。大家可以随时在谷歌街景中追忆亲人,通过思念将他们“生命”延长。
这让小编想到了电影《寻梦环游记》,亲人的思念让逝者在另一个世界存在。
04
- “撕开大地”的纪念碑 -‍‍‍‍‍‍‍‍‍‍‍‍‍‍‍‍‍‍‍‍‍

说到缅怀和思念,小编首先想到的是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美国越战纪念碑。这个在当时颇具争议的建筑,却成为了经典。
美国越战纪念碑(下文简称为纪念碑)建造不易的故事,很多人都写过了,这里不赘述,只是来看看,它的设计理念。
纪念碑由华裔设计师林设计,林璎是林徽因的侄女,好厉害的姑侄……

纪念碑极简的形式和林璎的建筑背景或者当时盛行的大地艺术有直接的关联。设计如同大地开裂接纳死者,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按照她自己的话说,“(生者和逝者)将在阳光普照的世界和黑暗寂静的世界之间(再次会面)

越南纪念碑现在由三个部分组成:越战老兵纪念碑墙、三个士兵雕像、越南妇女纪念雕塑(本文讲的是越战老兵纪念碑墙)

Memorial Wall纪念碑
纪念墙由两道长246英尺9英寸(75.21米)的黑色花岗岩墙组成,打磨得非常光滑,上面刻着被纪念的军人的名字,这些名字被雕刻在140排水平的面板上,字体和间距都是规则的。这些墙凹入地下,泥土在墙的后面。在最顶端(它们相遇的地方),它们有10.1英尺(3.1米)高,在它们的末端逐渐变细到8英寸(200毫米)高。象征性地,这被描述为一个“愈合的伤口”,是60年代土地艺术运动产生的例证。

一面墙指向华盛顿纪念碑,另一面墙指向林肯纪念堂,以125度12分的角度相交。每面墙有72个面板,70个列表名称(编号从1E到70E和从70W到1W),两端有两个非常小的空白面板。沿着墙的底部有一条小径,游客可以在此行走。
V型的碑体向两个方向各伸出200英尺,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通过借景让人们时时感受到纪念碑与这两座象征国家的纪念建筑之间密切的联系。后者在天空的映衬下显得高耸而又端庄,前者则伸入大地之中绵延而哀伤,场所的寓意贴切、深刻


1982年墙落成时,最初列出了57939个名字;不过后来又加入了其他名字,截至2018年5月,共有58320个名字,其中包括8名女性。

纪念碑上刻着被列为“宣布死亡”的服役人员的名字。名字是用赫尔曼·扎夫设计的Optima字体镌刻的。关于军衔、单位和勋章的信息没有给出。被宣布死亡的人用钻石表示,身份不明的人用十字表示。当先前失踪的人的死亡被确认后,十字架上就会叠加一颗钻石。如果失踪的人活着回来,这从来没有发生过,十字架将被一个圆圈限定。


这座看似简单的纪念碑无言地促使美国人正视越南战争的结局,开始了治疗战争创伤的漫长历程,特别在那些越战老兵的心中,这座纪念碑引发了他们无穷的思考,促使他们来到这里,怀念战死的人们,思索生活的意义。


每年,都会有大批人从四面八方涌来,在自己的亲人或原来战友的名字前面留下供品,在这堵黑墙前面上演了一幕幕悲欢离合的短剧。这些供品包括婴儿时代的照片、军功勋章、啤酒等。正如越南战争时期的著名记者阿诺德·伊萨克在其1997年发表的《越战的阴影》一书中所说:“没有人在华盛顿特区其他的纪念馆那儿写下留言或摆下供品。”尤其是那数万死者的亲属,尽管他们明知墙下并没有亲人的尸骨,但他们仍然把黑墙看成是与死者联接的唯一纽带。他们用各种方式哭祭自己的亲人,其中最感人的是每天遗留在墙下大量的信件,这些都被人精心收集。


参观纪念馆的游客可以拿一张纸,把它放在墙上的一个名字,并用蜡笔或铅笔在上面摩擦,以纪念他们的亲人。




“当我站在那里时,开始本能地想象着自己用小刀将地面立体切开并翻起成两翼,一边指向林肯纪念碑,另一边指向华盛顿,上面还按顺序刻着阵亡者的名字。”

“一开始我就问自己,到底建“越战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尤其是一座20世纪的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当宝贵的生命首先成为了战争的代价时,这些“人”无疑是第一个应该被记住的。因而这项设计的主体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只有当你接受了这种痛苦,接受了这种死亡的现实之后,才可能走出它们的阴影,从而超越它们。就在你读到并触摸每个名字的瞬间,这种痛苦会立刻渗透出来。而我的确希望人们会为之哭泣,并从此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与现实。假如你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就永远无法从中解脱出来。所以一座纪念碑应该是“真实”的写照。首先要接受和承认痛苦已经存在,然后才有机会去愈合那些伤口。”

——林璎




按照林璎自己的解释,好像是地球被(战争)砍了一刀,留下了这个不能愈合的伤痕。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样的花岗岩墙体,两墙相交的中轴最深,约有3米,逐渐向两端浮升,直到地面消失。



“我只是想对人诚实,我不想说“他们已经离开了一段时间了。” 我想要简单地说:“他们永远不会回来。他们应该被记住。”

——林璎





案例来源:

【景观笔记123】一个愈合的伤口——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美国越战纪念碑

https://mp.weixin.qq.com/s/uAkiaulxIuhDIdYHuTH3Vg

感动70万人!日本网友在谷歌街景意外重逢去世亲人,引发全网震动!网友:我突然好想家!

https://mp.weixin.qq.com/s/xnW1zhMYlFUrNZt0nN23mg

这是第一家把尸体转成土壤肥料的殡仪馆,人死后,重新进入自然循环...

https://mp.weixin.qq.com/s/6aEua8kIL8-tOrvUJ0toOw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后台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