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技术第十五章 第三节 人体各系统的MR检查技术(上)
发布于 2021-04-04 23:06
历史动态:放射技术第十五章 第一节 MR检查准备
放射技术第十五章 第二节 MR特殊检查技术
第十五章 第三节 人体各系统的MR检查技术(上)
一、颅脑
(一)颅脑常规MRI
【线圈】头颅正交线圈/头颈联合线圈。
【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眉间连线中点及线圈中心。
【平扫】常规组合序列:横断位T2WI、T1WI、T2WI-FLAIR,加矢状位或冠状位T2WI或T1WI。
3.附加序列
(3)平扫T1WI像有高信号病灶时,加T1WI-脂肪抑制序列(T1WI-fs)。
(4)早期脑梗死或肿瘤病变或诊断需要时可加弥散加权序列。
(5)早期出血、细小出血点可加磁敏感序列。
1.序列:T1WI或T1WI+脂肪抑制(T1WI-fs)。
1.几何参数:2D序列层厚5~6mm,层间隔≈20%×层厚,FOV200~250mm,矩阵约等于或大于256×192。空间分辨率像素≤1×1。激励次数≥1。3D序列层厚0.5~2mm,层间隔0,FOV240×240mm,矩阵320×320。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
3.辅助优化技术:血流预饱和技术、层内插技术等为辅助可选项。
【技术要点】
3.横轴位序列至少包括T2WI、T2-FLAIR及T1WI。
(二)鞍区
【线圈】头正交线圈/头颈联合线圈。
【体位】仰卧,头先进,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线圈中心及定位中心对眉间。
1.序列:矢状面T1WI-fs、冠状面T1WI-fs。
2.方位:冠状面、矢状面及横轴面。层面位置、层厚、层间隔与平扫保持一致。
3.方法:
1.几何参数:层厚3~5mm,层间隔≈10%×层厚,FOV180~200mm,矩阵约等于或大于256×250。空间分辨率像素值≤0.8×0.8。激励次数≥1。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
2.成像参数:T1WI序列:TR300~700毫秒,TE10~30毫秒;FLAIR-T1WI序列:TR1000毫秒以上,TE10~30毫秒,TI800~900毫秒;T2WI序列:TR2000~6000毫秒,TE80~130毫秒。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辅助优化技术:血流预饱和技术、层内插技术等为辅助可选项。
【技术要点】
5.鉴别出血或脂肪成分,需加做T1WI-fs序列。
(三)颞叶与海马
【线圈】头正交线圈/头颈联合线圈。
【体位】仰卧,头先进,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定位中心对眉间及线圈中心。
【平扫】
1.序列:2D-T1WI-fs或3D-T1WI-fs。
2.方位:海马斜横轴面、斜冠状面、颅脑标准矢状面。
1.几何参数:层厚3~5mm,层间隔0~0.5mm,FOV200~250mm,矩阵≥256×224。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性能而异。
2.成像参数:T2WI序列:TR2000~6000毫秒,TE80~130毫秒;T1WI序列:TR300~700毫秒,TE10~30毫秒;FLAIR-T2WI序列:TR8000毫秒以上,TE80~130毫秒,TI2000毫秒以上;flair-T1WI序列:TR1000毫秒以上,TE10~30毫秒,TI800-900毫秒;3D-T1WI序列:TR8.2毫秒,TE3.2毫秒,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异。
3.辅助优化技术:血流预饱和技术、层内插技术等为辅助可选项。
【技术要点】
2.薄层、高分辨率采集、层内插技术应用。
(四)脑桥小脑角
【线圈】头正交线圈/头颈联合线圈。
【体位】仰卧,头先进,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定位中心对眉间及线圈中心。
【平扫】
2.冠状面:T1WI/T2WI。在矢状位像上平行于脑干上下长轴线。
3.矢状面:T2WI/T1WI。
1.序列:2D-T1WI-fs,或3D-T1WI-fs。
2.方位:横轴面为主,外加矢状面或冠状面,或三个方位均选;层位置、层厚及层间隔与平扫一致。
1.几何参数:2D序列层厚3~4mm,层间隔≈10%×层厚,FOV200~240mm,矩阵约等于或大于256×192。空间分辨率像素≤1×1。激励次数≥1。3D序列层厚0.5~2mm,层间隔0,FOV200~240mm,矩阵256×256以上,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
2.成像参数:T2WI序列:TR2000~6000毫秒,TE80~130毫秒;T1WI序列:TR300~700毫秒,TE10~30毫秒;FLAIR-T2WI序列:TR8000毫秒以上,TE80~130毫秒,TI2000毫秒以上;FLAIR-T1WI序列:TR1000毫秒以上,TE10~30毫秒,TI800~900毫秒;3D-T1WI梯度回波序列;TR8.2毫秒,TE3.2毫秒。3D-T2WI序列:TR2500毫秒以上,TE200毫秒以上,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
3.辅助优化技术:血流预饱和技术、层内插技术等为辅助可选项。
【后处理】
1.2D序列:一般不需后处理。
2.3D-T1WI/T2WI序列:将横轴位各向同性空间分辨率采集的3D-T1WI/T2WI原始图像,作MPR重建获取矢状面及冠状面像。
【技术要点】
4.后处理图像清晰显示兴趣区脑神经与血管的比邻关系。
(五)颅脑MRA
颅脑MRA可采用TOF法、PC法及对比剂增强法(CE法)实现,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所得原始图像需行MIP后处理。
【3D-T0F-MRA】主要用于流速较快的动脉血管成像。
1.线圈:头线圈/头颈联合阵列线圈。
2.序列:3D-T0F-FLASH快速梯度回波序列。
(1)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定位中心对眉间线及线圈中心。
5.后处理:将所得原始图像进行最大强度投影MIP重建,产生三维血管解剖图。MIP图作任意方位、角度旋转重建;亦可对兴趣区进行靶MIP重建,减少背景噪声,提高兴趣区血管病变的检出率。
【2D-TOF-MRV】主要用于静脉血管成像。
1.线圈:头线圈/头颈联合阵列线圈。
2.序列:2D-TOF-FLASH快速梯度回波序列。
(1)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定位中心对眉间线及线圈中心。
5.后处理:与3D-TOF-MRA相同。
【3D-PC-MRA/MRV】
1.线圈:头线圈/头颈联合阵列线圈。
2.序列:3D-PC快速梯度回波序列。
(1)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定位中心对眉间线及线圈中心。
5.后处理:与3D-TOF-MRA相同。
6.PC-MRA与TOF-MRA比较:3D-PC-MRA/MRV与2D-TOF-MRV及3D-TOF-MRA比较,具有以下优点:①仅血流呈高信号,背景抑制优于后两者;②空间分辨力高;③成像容积内信号均匀一致;④有很宽的流速敏感范围,选择不同的流速编码值可显示动脉或静脉,流速编码值10~40cm/s,显示静脉,流速编码值>70cm/s,显示动脉;⑤能定量和定性分析。
3D-PC-MRA/MRV可用于分析可疑病变区的细节,检查流量与方向。大量血肿未吸收时,观察被血肿掩盖的血管病变。缺点:在中、低场磁共振成像时间较长,可根据病情酌情应用。注意流速编码要大于所观测的血流速度。
【3D-CE-MRA】主要用于颅脑大面积血管病变。可在不同期相观察到动脉或静脉病变,亦可作减影突出显示血管病变。与上述血管成像方法不同的是,CE-MRA需注射顺磁造影剂。
2.后处理:将动脉期和静脉期的图像分别与注射对比剂前的蒙片图像进行减影处理,即得到背景抑制的血管造影像,再将其进行MIP重建即可产生连续的三维血管影像。
二、脊柱与脊髓
【患者体位】患者仰卧位,使人体正中矢状面与床面长轴中线一致,固定头部,肩部紧贴线圈,头部不能旋转并用三角垫固定头部,双手置于身体两边。
【线圈】脊柱相控阵线圈。
【定位中心】下颌联合下缘。
2.横断位(T2WI):定位线应平行于椎间盘,相位编码方向为左右向并放置前饱和带,流动补偿选择层面方向,以减少吞咽及颈部血管搏动的影响;层面上下也放置饱和带,以减少血流对层面的影响,FOV18~20cm。冠状位(T2WI或T1WI)
寰枢椎畸形、椎管内占位病变及观察脊神经根时应加扫冠状位。
【患者体位】患者仰卧位,使人体正中矢状面与床面长轴中线一致,双手置于身旁。
【定位中心】胸骨上窝与剑突连线中点。
横断位(T2WI):定位线应平行于椎间盘,相位编码方向为左右向并放置前饱和带,流动补偿选择层面方向,以减少呼吸及心脏血管搏动的影响,层面上下也放置饱和带,以减少血流对层面的影响,FOV18~20cm。
冠状位:椎管内占位病变(T2WI、T1WI+C)及观察脊神经根(FIESTA\CISS)时应加扫冠状位。
【患者体位】患者仰卧位,使人体正中矢状面与床面长轴中线一致,双手置于身旁。
【定位中心】脐上3cm。
横断位(T2WI):定位线应平行于椎间盘,相位编码方向为左右向并放置前饱和带,流动补偿选择层面方向,以减少呼吸及血管搏动的影响,层面上下也放置饱和带,以减少血流对层面的影响,FOV18~20cm。
冠状位:椎管内占位病变(T2WI、T1WI+C)及观察脊神经根(FIESTA\CISS)时应加扫冠状位。
(四)MR脊髓造影(MRM)技术
1.相关准备及线圈同脊柱MRI。
2D多层薄层HASTE序列。
多层薄层HASTE IR FS序列。
【后处理】最大强度投影(MIP)重建。删除影响脊髓显示的其他影像(如胃、肠等)。
三、五官及颈部
【患者体位】患者仰卧,使人体及头部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患者目视正前方后闭目,嘱患者眼球保持不动。
【定位中心】对准鼻根部。
(1)眼眶内脂肪丰富,T2WI像上病变多为高信号,病变容易被脂肪所掩盖,因此T2WI要加脂肪抑制技术,用以抑制高信号的脂肪。T1WI—般不加脂肪抑制技术,因为大多数眶内占位性病变为长T1(低信号),有脂肪的衬托有利于对病变的自然显示及观察。如疑为脉络膜黑色素瘤则T1WI加脂肪抑制,T2WI不加脂肪抑制,因黑色素瘤在T1WI上为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这是由于黑色素瘤细胞内有较多顺磁性物质,使肿瘤的T1和T2值缩短,形成与一般肿瘤MR信号相反的信号特征。
【患者体位】患者仰卧位,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头颅正中矢状位对准“十字”定位灯的纵向连线。头部两侧用海绵垫固定。
【定位中心】眉心。
横断位(T2WI、T1WI):同颅脑横轴位。
矢状位(T2WI):取横轴位或矢状位做定位像,范围包括双侧上颌窦外缘。
(三)鼻咽部MR检查技术
【患者体位】患者仰卧位,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头颅正中矢状位对准“十字”定位灯的纵向连线。头部两侧用海绵垫固定。
【定位中心】以鼻尖为中心。
横断位(T2WI、T1WI):范围上至垂体,下至软腭下缘,T2WI加脂肪抑制。
(四)内耳MR检查技术
【患者体位】患者仰卧位,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头颅正中矢状位对准“十字”定位灯的纵向连线。头部两侧用海绵垫固定。
【定位中心】双侧外耳孔连线。
【内耳水成像】直接显示膜迷路内含液腔,采用FIESTA(CISS)序列,使内耳膜迷路中的液体和周围的骨质间形成较强的信号对比。
(2)线圈:头部正交线圈或头颈联合线圈。
(4)图像后处理:原始图像经MIP重建,显示内耳的立体形态。
1.口咽部MR检査技术
【患者体位】患者仰卧位,头先进,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头颅正中矢状位对准“十字”定位灯的纵向连线。头部两侧用海绵垫固定。
【定位中心】对准口唇中心。
横断位(T2WI FS、T1WI):范围上自硬腭,下至颈5水平。
矢状位(T2WI FS):在轴位图像上定位,将舌部两侧包全。
冠状位(T2WI FS):在正中矢状位及横轴位上定位。
2.喉部MR检査技术
【患者体位】患者仰卧位,头先进,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头颅正中矢状位对准“十字”定位灯的纵向连线。头部两侧用海绵垫固定。
【定位中心】对准下颌下缘。
横断位(T2WI FS、T1WI):范围颈3至颈7水平。
矢状位(T2WI FS):在轴位及冠状位上定位,将喉部两侧包全。
冠状位(T2WI FS):在正中矢状位及横轴位上定位,范围椎体后缘至颈部前缘。
(六)颈部MRI检查技术
【患者体位】患者仰卧位,头先进,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头颅正中矢状位对准“十字”定位灯的纵向连线。头部两侧用海绵垫固定。
【定位中心】对准下颌下缘。
冠状位(T2WI FS):范围前至颈部前缘,后至椎管后缘。
横断位(T2WI FS、T1WI):范围视冠状位图像上病变范围而定。
习题
1.主要用于颅脑大面积血管病变的是
A、3D-TOF-MRA
B、2D-TOF-MRA
C、3D-PC-MRA
D、2D-PC-MRA
E、3D-CE-MRA
E
2.采集带宽的单位是
A,KHx
B,KHz
C,KHs
D,KNz
E,KMz
B
A.层厚4~5mm
B.仅扫矢状位
C.12加脂肪抑制技术
D.扫横断位、冠状位
E.冠状位频率编码方向取上下向
B
4.下面对颅脑MRI检查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A、相位编码方向,矢状位取前后方向
B、层厚4~8mm,层间距取层厚的10%~50%
C、相位编码方向,冠状位取左右方向
D、相位编码方向,横断位取前后方向
E、线圈用头部正交线圈
D
5.关于垂体微腺瘤MRI检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E
6.需注入对比剂Gd-DTPA的颅脑MRA技术是
A、3D-PC-MRA
B、2D-TOF-MRA
C、3D-CE-MRA
D、3D-TOF-MRA
E、2D-PC-MRA
C
A.0.03mmol/kg
B.0.05mmol/kg
C.0.1mmol/kg
D.0.2mmol/kg
E.0.3mmol/kg
D
A.SE T1WI
B.SE T2WI
C.FSE T2WI
D.GRE T1WI
E.SSFE T1WI
A
A.肝脏增强
B.脑垂体增强
C.脑增强
D.乳腺增强
E.心肌灌注
B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