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设计理论与方法
发布于 2021-04-05 06:20
| 全文共12125字 |
研究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面向智能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直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明晰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导向和功能作用;以课程与教学论为指导,强调“智能+”赋能思维方式转变,突出智能技术赋能教学创新,形成智能时代课程思政的设计理论;提出了确定课程思政目标、重构课程思政内容、选择课程在线平台、开发课程思政资源、建设课程思政基地、开展课程思政活动、实施课程思政评价的智能时代课程思政设计方法,以期为新时代我国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1
问题的提出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1],同时也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内容和推进举措指明了方向。当下,以5G网络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基建揭开了智能时代发展的序幕,迫切呼唤高校有机融合“智能+”理念赋能课程思政建设,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然而,目前课程思政建设普遍存在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价值导向不清晰、设计理论不系统、设计方法不落地和技术融合不深入等问题。基于此,本研究面向新时代我国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的迫切需要,以课程与教学论为指导,明晰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导向与功能作用;强调“智能+”赋能思维方式转变,突出智能技术赋能教学创新,构建智能时代课程思政设计理论,形成相应的实施方法,以期为我国大规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2
相关研究述评
(一)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征与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但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多样、多变,引领社会思潮、凝聚思想共识的任务艰巨复杂,迫切呼唤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发挥课程思政的功能和作用,合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以来,课程思政相关研究不断丰富,主要涵盖理论阐释、内涵分析、实施路径和机制保障等方面。何红娟从系统性与协同性耦合、理性价值和工具统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通三个方面阐释“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化的理论基础[2];高德毅等指出,课程思政的实质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3];石丽艳认为,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4];敖祖辉等构建了加强顶层设计、明确目标定位、着眼育人方向、厘清课程差异和搭建协同平台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5];王学俭探索形成了助力课程思政建设有效落地的“国家—学校—学院”三级联动保障机制[6]。综上所述,虽然现有研究对课程思政的内涵认识已经达成部分共识,但如何将其内涵系统化地融入具体课程设计与实施中,仍需进一步探索。
(二)融入思政理念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方法
有效落地课程思政,亟须以系统化理论指导课程思政设计,以操作性方法落地课程思政实践。目前,已有部分学者认识到课程与教学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导作用,也有部分学者面向具体学科教学展开课程思政实践。高宁等以课程论为指导,对当前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知识选择”“课程编制”和“因材施教”等三个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设计方案[7];陈雪贞以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为指导,探索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8]。关于课程思政的设计方法,张美玲等以微生物学课程为例,介绍了思政建设中的案例筛选和开展方式[9];黄薇以公益广告课程为例[10],张宏晨等以护理学伦理学课程为例[11],冮洁等以食品营养学为例[12],开展了具体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综上所述,部分学者对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展开了实践探索,并形成了学科特色鲜明的路径和模式,但尚未提炼出系统化的课程思政设计理论,尚未归纳出操作性强的课程思政设计方法。因此,本研究将以课程与教学论为指导,并结合具体实践构建课程思政的设计理论。
(三)智能技术赋能课程思政的开发研究与应用效果
3
课程思政的价值导向与功能作用
(一)课程思政的价值导向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19],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1]。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紧紧抓住课程建设“主战场”,以课程与教学论为理论指导,结合专业教学实际深挖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课程目标、内容、活动和评价之中,充分发挥专业课程教学作为课程思政最主要依托的作用。以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协同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是课程思政的价值导向。课程思政建设应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以育人为根本,将德育置于首位,为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应坚持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发挥从思政课的“群舞中领舞”到高校课程的“共舞中共振”效应[3]。
(二)课程思政的功能作用
课程思政是高校教育理念变革的需要,是高校隐性思政教育理念发展的必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本质要求[2]。当下,课程思政的功能作用如下: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五育并举,培育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2.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能够牢固确立高校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围绕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构建“三全育人”格局。
3.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一流课程是一流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重视课程思政、彰显育人目标是一流课程的价值导向之一。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扎实推动高校一流课程建设,同时依托课堂教学,融合智能技术,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4
智能时代课程思政的设计理论
(一)智能时代赋能课程思政
自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到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智能+”概念,智能时代已拉开序幕。赋能是智能时代思维方式的主要内核之一,当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应以“智能+”作为赋能要素转变原有思维方式,融入智能技术持续促进教学创新,从而有效支持育人目标的达成。
1.转变思维方式
从连接到赋能是智能时代思维方式与互联网时代思维方式的主要区别之一。未来社会对高层次拔尖人才、多领域交叉人才和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呼唤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观念与模式的转变。智能时代开展课程思政设计,需要将“智能+”思维作为一种赋能要素,系统化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内容、活动和评价设计之中,跨界融合专业育人与思政育人,赋能重塑课程目标及重构课程内容;群智开放校内课堂与实践基地,赋能再造教学流程及变革教学结构;数据驱动教学诊断与教研改进,赋能多维专业评价及可视化育人评价。
2.赋能教学创新
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落地课程思政就需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有机融入智能技术创新课堂教学,依托智能评测等技术赋能确定课程思政目标,依托语义网络、知识图谱等技术赋能重构课程思政内容,依托5G网络、边缘计算、模式识别和XR等技术,赋能选择课程在线平台、开发课程思政资源及开展课程思政活动,依托学习分析、数据画像等技术赋能实施课程思政评价。
(二)智能时代课程思政的设计依据
以课程与教学论为理论依据,对标一流课程“两性一度”要求,在课程目标、内容、活动和评价中全方位融入课程思政,推进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促进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同时,融合“智能+”赋能理念,利用多种信息化教学资源和工具,开展线上教学、线下教学、混合式教学、社会实践教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创新课程思政实施模式。
(三)智能时代课程思政的设计框架
智能时代开展课程思政设计,要将“智能+”思维作为一种赋能要素,为系统化重构课程思政设计提供有力支持。本研究构建出智能时代课程思政的设计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1.课程思政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是整个课程编制的逻辑起点,它规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为课程实施提供基本依据,是课程评价的主要准则[20]。设计课程思政目标,应对标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遵循“两性一度”标准确定专业教学目标,在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特征的基础上,确定思政点并细化思政目标,实现以“五育并举”统领专业教学目标和思政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助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智能时代设计课程思政目标,应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赋能作用,数据驱动及时把握形势发展态势,人机协同动态调整课程思政目标,实现专业教学和思政育人协同发展。
2.课程思政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它影响着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与学活动方式[21]。设计课程思政内容,需要在课程思政目标的引领下,在深入分析课程特点和课程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抓住能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作为思政融入点,根据“两性一度”要求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同时收集和培育思政育人案例,促进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统一。融合智能技术开展课程思政内容设计,应依托语义网络、知识图谱等技术支持,实现数据驱动的课程内容组织与个性化推送,深入挖掘融入专业教育的思政内容,实现人机协同课程内容重构,为实现个性化育人提供支持。
3.课程思政活动设计
课程活动是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表征,是落地课程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设计课程思政活动,需聚焦某一主题,融合智能技术,组织个性自学、小组探究、群体自组织,通过政策学习、前沿分析、主题研讨、调查调研、实验探究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打通课内课外育人壁垒,让学生内化专业知识,培养道德情操,锻炼意志品质,增强民族自信心,树立社会责任感。智能技术赋能课程思政活动实施,可依托VR、AR和XR等技术,虚实融合重塑活动空间,为学生提供真实体验环境,实现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依托模式识别、学习分析等技术,数据驱动再造活动过程,为学生实践探究等提供支持。
4.课程思政评价设计
课程评价就是对课程进行价值性判断,它是为了检验课程是否有效地实现了学校教育目标[22]。设计课程思政评价,应对标课程思政目标,从专业教学和思政育人等方面确定评价内容,既要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评价,又要注重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塑造等方面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思政活动,从评价主体、评价维度等方面确定评价形式。智能技术赋能课程思政评价,应对标课程思政目标,分析数据收集的维度和类别,将多维度、多模态、多形式的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挖掘、清洗、处理和分析,并依托数据画像和可视化等技术直观展现数据分析结果,实现对课程教学成效和思政育人成效的动态评价。
本研究以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为例,依托智能技术赋能课程思政的设计。该课程对标一流课程“两性一度”要求,从知识、能力和素养三方面确定高阶创新专业教学目标,同时将所确定的思政点不断细化融入以形成课程思政目标。在此基础上,将疫情转化为教材,融合多维度、多形式的思政育人案例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依托中国大学MOOC、慕课堂等平台,利用各类前沿资源和实用信息化工具,协同中小学实验学校、教育技术行政部门和教育信息化相关企业等实践基地,开展基于项目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最终,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多元、多维度评价课程专业教学成效和思政育人成效。课程思政具体设计如图2所示。
5
智能时代课程思政的设计方法
本研究根据智能时代课程思政的设计理论,结合多年来的一流课程建设实践,提出智能时代课程思政设计方法,主要包括确定课程思政目标、重构课程思政内容、选择课程在线平台、开发课程思政资源、开展课程思政活动和实施课程思政评价等六个步骤,如图3所示。
(一)确定课程思政目标
确定课程思政目标有助于课程思政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同时可作为课程思政实施的依据和课程思政评价的准则。课程思政目标的设计要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科发展的要求,有机融合专业教学目标与思政育人目标,为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提供方向。以“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为例,该课程依据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结合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托智能诊断和数据画像等技术明确疫情时期专业教学需要,洞察学情需求,确定课程的思政点为抗疫精神、家国情怀、职业理想、创新意识和专业素养,并将每个思政点的内涵意义具体化,最终形成课程的思政目标。具体课程思政目标见表1。
(二)重构课程思政内容
课程思政内容的重构要以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为基本方向,同时需要在深入分析课程特点和课程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抓住能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内容作为思政融入点。以“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为例,该课程在涵盖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和教育技术研究前沿发展的基础上,利用知识图谱挖掘专业教学内容与思政育人内容的契合点,充分考虑疫情防控时期和后疫情时代的教育教学需求,增设了“疫情防控时期在线教学研究”和“后疫情时代教育技术研究”专题。新增专题内容既涵盖了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与具体应用,又体现了教育技术研究的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同时彰显课程思政,充分体现基础性、系统性、适应性、先进性的有机结合,具有“两性一度”的特点。
(三)选择课程在线平台
智能时代丰富多样的教学平台和工具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创建思政育人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在线教学平台主要包括:综合在线学习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等;专业在线学习平台,如慕课网、人卫慕课等;思政在线学习平台,如学习强国等;在线虚拟学习平台,如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服务平台等。学习工具主要包括:在线直播工具,如腾讯会议、钉钉等;在线互动讨论工具,如雨课堂、慕课堂等;其他辅助工具,如问卷星、XMind等。教师应结合教学需求,积极选择应用这些平台和工具,为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平台支持。
(四)开发课程思政资源
课程思政资源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条件,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资源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保障。教师要结合课程思政教学需求,充分挖掘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程思政资源,如榜样故事、人物传记、民族文化、科技前沿和社会热点等,形成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以保障课程思政教学的顺利开展。以“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为例,课程团队一直以身作则,践行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坚守教师职业道德,充分发挥教师专业素养及职业精神,直击教育技术研究前沿动态,以英雄楷模的思政案例、自身践行的思政案例、团队研发的科研案例和团队培育的教学案例丰富课程资源建设(见表2)。
在开发课程思政资源的同时,教师也应充分依托社会实践基地补充校内课堂教学。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既要用好课堂这个主战场,也要加强各类实践基地的应用,以深化学校和社会的协同育人作用。教师应结合课程思政实施需求,积极利用育廉馆、博物馆、科技馆、人文馆和生态园等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为例,课程依托中小学实验学校、教育技术行政部门和教育信息化相关企业建设课程思政基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中小学一线教师、教育技术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和教育信息化相关企业代表进课堂现身说法,拓宽学生视野;校内学生前往一线中小学、教育技术行政部门和教育信息化相关企业实习实践;依托VR等技术支持的在线教学技能实训平台、工具等提升学生能力,让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开拓创新,从而助力达成思政育人目标。
(五)开展课程思政活动
课程思政活动的开展是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课程思政活动实施过程中,要以课程思政目标为指导,以课程思政内容为依托,有机融合智能技术,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思政活动,如政策学习、热点分析、经典诵读、主题研讨、调查调研、实验探究和社会实践等。以“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疫情防控时期在线教学研究”专题为例,教师围绕“疫情防控时期在线教学主要特征”“疫情防控时期在线教学研究内容”和“后疫情时代在线教学模式创新发展”三方面内容,依托智能化平台、资源与工具开展基于项目的混合式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画像,个性化推送课程团队发表的与疫情时期教学教研相关的论文、疫情防控时期征集的在线教学优秀案例(包括钟南山院士团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在线教学案例)、教育技术研究政策与热点等资源,配合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自主感知、主题研讨、合作探究等活动,将课程教学与思政育人有机结合,在增强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渗透思政元素。活动流程如图4所示。
(六)实施课程思政评价
课程思政评价是检验课程思政目标是否达成的有效手段。课程思政评价应采用多主体、多维度和多形式的多元评价方法。以“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为例,该课程评价既强调学生对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掌握,更注重培养学生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该课程除设置一般的单元测试题外,还专门设置了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项目实践,依托多模态数据融合分析综合评价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下使用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创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该课程的评价面向专业教学成效和思政育人成效,由线上慕课成绩、线下实践成果、线下考试成绩、课堂表现情况和家国情怀、职业理想与创新意识水平组成,具体评价方法见表3。
6
结语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本研究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面向智能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直击现有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以及课程思政建设价值导向不清晰、设计理论不系统、设计方法不落地和技术融合不深入等障碍,明晰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导向和功能价值;以课程与教学论为指导,强调“智能+”赋能思维方式转变,深化智能技术赋能教学创新,构建智能时代课程思政的设计理论,提出智能时代课程思政的设计方法。希望智能时代课程思政的设计理论与方法能为新时代我国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三全育人”根本诉求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本期编辑 | 慕编组 郭嘉玮
更多资讯
王涛:用室联网撬动OMO教育的效能和均衡
新界教育创始人王涛:幸福教育为幸福小康奠基
新界教育——室联网XRoom系列产品发布会在京隆重召开
王涛:【学习强国】室联网“智慧教室”:打造全新教育生态
王涛:拓展“室联网”教育新理论,构建“生活即学习”新生态
王涛:《在线学习》杂志:教育信息化应走产业互联网之路
王涛:《现代教育报》打造未来教育教学的“蝶变场”
王涛:从黑板时代到超级屏时代的教育推手
中国教育报:“室联网”教育新概念融入智能教室
王涛:“室联网”是未来教育与教育数字转型的蝶变场
教育信息化规划建设中的“伪需求”辨析系列文章汇编
【MOOC】“大写”的黑板
【MOOC】关于室联网的FAQ(上篇)
【MOOC】关于室联网的FAQ(下篇)
【室联课堂】提醒家长:当心你的孩子可能已经在通往抑郁症的路上...
【MOOC透视】互联网的熵增与室联网的熵减
【MOOC透视】在线教育中的身心健康问题
【MOOC透视】基于OMO的新教育基础设施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关键
【MOOC透视】室联网体系如何推动教育领域完成数字化转型?
【MOOC透视】新教育基础设施支撑下未来教育的根本特征
【MOOC透视】在这一波次的世界教育变革中,中国会成为那个领跑者吗?
【MOOC透视】室联网:未来教育的新基础设施
【MOOC透视】基于室联网场景回归的混合教学模式走在国际前列了……
【MOOC透视】“室联网”已不再是个单纯的理论概念
【MOOC透视】室联网,也许是你与教育的新联接方式
【MOOC透视】首次亮相:今年,这个词儿可能会叫响……
【每日半刻™】隆重上线:古朴又全新的高效学习、幸福生活模式,【每日半刻™】在线写心!
【每日半刻™】之党建篇:传统又创新的党员学习模式,【每日半刻™】邀您在线写心,一起守住初心!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