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如何从学会提问开始系统学习经济学理论

发布于 2021-04-05 23:33



引  言

诺贝尔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高效学习法——费曼技巧(Feynman Technique)。

该方法可简化为以下四个单词:Concept(概念),Teach(教授),Review(评价)、Simplify(简化),其核心要义就是利用自己的语言而非书中的语言并以一种简洁清晰的方式将新的概念与知识传授给别人,从而令知识实现真正内化、最终达到在短期内高效学习的目的。

美国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证实,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的平均效率完全不同,而转教别人或立即应用是吸收率最高的学习方法,这一结论也与费曼技巧不谋而合。

当自己代入教师的角色为他人传授新学的知识时,被传授方也就是所谓的"学生"很有可能会就所学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果我们可以在独立学习和理解知识的第一阶段主动预判甚至是穷举接下来"学生"可能会提出的所有问题并尝试率先自我解答,那么也许我们就可以获得对该部分知识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

因此,本文将以费曼技巧为指导原则,同时参考了若干本中高级经济学教材,试图通过自我提问的方式,为系统学习经济学理论制定一套方法论框架。当然,穷举问题只是学习的第一步,在学习理解的过程中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有针对性地主动思考才是这一方法论至关重要的一环。

需要注意的是,这套方法论框架的原理也可适用于其他的学习内容,但由于知识领域的不同,以下自我提问的具体内容很有可能不具备普遍性。

正  文

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要解释经济事实,为经济社会出现的重要经济问题提供原因解释和政策建议。要使得政策为经济学同行和政治家接受,那么就必须为政策主张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因此,经济学理论的出现和发展大体上都要经过这样的的三部曲:新的经济问题——新的政策建议——新的经济理论。

任何理论或学说都是建立在某种范式基础上的。所谓范式,就是"观察世界和实践科学的方法"。范式与一系列假设密切相关,尤其是与关于世界根本属性的假设相关。除了一系列假设以外,范式还包括研究的准则。拥护某种范式的人总是接受这些假设与研究准则。简言之,范式就是一套概念体系和一组假设前提,它们设定了理论争论的空间,形成了研究的独特视角与特征,决定了所研究的问题的意义与重要性。

一个完整或成熟的理论体系通常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1. 有一个共有的"硬核";

2. 有一组保护硬核的"保护带";

3. 引导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的"启示法"。

在硬核和保护带的基础上,每一个科学研究纲领都提出自己的研究主题和特殊的论据以形成自己的理论结论。

由于一种经济理论体系总是根源于某种世界观、思想意识和价值判断,因此任何一套理论学说都要对经济体系的组织和控制表明一个总的态度和提出一套学说。而经济学理论就是建立在假定基础上对经济变量之间如何发生互相联系判断的假说,是依据假说运用逻辑规则演绎的预测。

科学的进步过程和理论的发展过程就是用进步的科学研究纲领不断取代退化的科学研究纲领的过程。

如果一个科学纲领不但能够解释先前的或现有的科学研究纲领所预言的所有事实,而且可以解释其他科学研究所没有预言或不能预言的事实,那么这个科学研究纲领就是理论上进步的科学研究纲领。如果它的解释和预言得到了经验证实,那么它就是经验上的进步的科学研究纲领。但如果它只是在过去解释的基础上进行修修补补,那么这个科学研究纲领就是退化的科学研究纲领。

如果一个研究纲领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它的科学性可能不是永恒的。如果一个研究纲领一度是退化的,但是通过调整其保护带、修正一些假说或假设,它又可能变成进步的研究纲领。因此一个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是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本文将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划分为理论构建、理论检验、理论评价与理论比较这四个层面,充分利用发散性思维分别为其列举可能提出的核心问题。

一、理论构建

1. 发现问题:从现实的层面观察经济现象继而提出经济问题

1)研究背景:

(1)该理论产生的背景有哪些?

(2)该理论的思想渊源是什么?

(3)理论提出者的学术背景如何?

2)研究目的:

(1)该理论或假说的提出是想解释何种经济现象或解决哪一方面的经济问题?

(2)该理论属于主流经济学还是非主流派?

主流学派:研究市场运行

非主流派:研究市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值是如何确定的?

- 如何有效率地在各种用途中配置既定的资源?

- 市场是如何产生的?

- 非市场选择是如何运行的?

- 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唯一途径吗?

- 不同于市场的选择是什么?

- 非市场决策是如何进行的?

3)研究对象:

(1)微观层面 / 宏观层面?

(2)封闭经济问题 / 开放经济问题?

(3)短期 / 中期 / 长期?

(4)该理论具体涉及到哪些市场(商品市场 / 金融市场 / 劳动力市场)?

(5)该理论具体涉及到哪些经济部门(居民部门 / 企业部门 / 政府部门 / 货币部门)?

(6)该理论研究的细分主题是什么?

资源配置:经济增长/产业发展/贸易理论/价格理论/经济结构/科技创新

经济稳定:经济周期、经济金融危机

再分配:收入分配、收入不平等、就业与失业、区域协调

2. 分析问题:如何将复杂的现实世界简化成抽象的经济模型,同时保留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的本质特征?

1)硬核

(1)支持模型成立的基本假设有哪些?

(2)基本假设中又包含了何种最优化假设?

(3)模型中存在哪些不可证伪的理论或公理、恒等式

(4)有哪些建模的方法论原则?

(5)经济学家是否已就该硬核达成了共识?

# 硬核(hard core)

所谓硬核,是指不可证伪的理论或无法加以拒绝的公理,它一般由若干个最能反应这种理论体系特征的核心概念组成。这些硬核为研究者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

硬核是一个科学研究纲领的核心,因此它们不容许被改变、被反驳或被否定。

如果这些硬核受到反驳或否定,整个理论就会因根基不稳而被颠覆。

2)保护带

(1)模型的建立还需要哪些附属性假说或假设?

(2)这些假设是否已通过检验?

# 保护带(protection belt)

所谓保护带,是指一组附属性假说或假设,这些假说或假设可以通过科学研究或经验证据来加以检验、证伪或拒绝。保护带上保卫硬核不受经验事实的反驳或否定。保护带本身可以被修改、调整和替换。

3)启示法

(1)与该理论体系相关的正面启示法有哪些?

# 正面启示法(positive heuristics)

所谓正面启示法,是指如何改进和发展科学研究纲领中"可反驳"部分,通过调整和完善保护带以发展科学研究纲领。

(2)与该理论体系相关的反面启示法有哪些?

# 反面启示法(negative heuristics)

所谓反面启示法,是指禁止人们八经验反驳的矛头指向硬核;当硬核遭到攻击时,要尽力把供给当矛头由硬核转向保护带,通过修改、调整和替换保护带以保卫硬核。

4)研究变量:

(1)内生变量:经济模型中的内生变量是什么?

# 内生变量(endogenous variable)

内生变量指的是模型系统所要决定的变量,它可以在模型体系中得到说明。一个模型的自变量和因变量都是内生变量,是一种理论内所要解释的变量,都是由模型决定的。

在联立方程模型中,内生变量既作为被解释变量,又可以在不同的方程中作为解释变量。对联立方程模型系统而言,已经不能用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来划分变量,而是将变量划分为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两大类。内生变量是具有某种概率分布的随机变量,它的参数是联立方程系统估计的元素。一般情况下,内生变量与随机项相关。

内生变量又称非政策性变量、因变量,是指在经济机制内部由纯粹的经济因素所决定的变量,不为政策所左右。内生变量是由模型系统决定的,同时也对模型系统产生影响,如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利率、汇率等变量。

(2)外生变量:经济模型中的外生变量是什么?

# 外生变量(exogenous variable)

外生变量是指由非经济体系内部所决定的变量,也就是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

外生变量也被称为'输入变量",完全由经济系统玩不确定并输入系统的变量,它只对系统产生影响而不受系统的影响。

在经济计量模型中,外生变量是与模型的随机扰动项不相关的变量。通常,描述影响经济系统运行的技术、政治、制度、自然条件等外部因素等变量都是外生变量。

在经济模型中,外生变量又可分为政策变量非政策变量。政策变量又称“可控外生变量”,是指可由决策者控制的外生变量;非政策变量又称“非可控外生变量”,是指决策者难以控制或不能控制的外生变量。

参数是指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也可以理解为可变的常数。参数通常是由模型以外的因素决定的,参数也往往被看成是外生变量。

(3)名义变量:该经济模型中有哪些名义变量?

名义变量(nominal variable)

名义变量是用货币单位为基准衡量的变量。

名义变量是在现有的前提或条件下确定的数值,包含了价格变动因素。

(4)实际变量:该经济模型中有哪些实际变量?

实际变量(real variable)

实际变量是在现有的前提或条件发生改变后的数值,实际变量是用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

实际变量不包含价格变动因素,把名义变量提出价格变动因素以后就是实际变量。

5)核心概念

(1)模型中涉及到哪些关键概念?

(2)其精确定义是什么?

6)分析方法:

(1)规范分析 / 实证分析?

# 规范分析法(Normative analysis)

规范分析是指根据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是对经济行为或政策手段的后果加以优劣好坏评判的研究方法。它要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 实证分析法

实证分析简言之就是分析经济问题“是什么”的研究方法.。侧重研究经济体系如何运行,分析经济活动的过程、后果及向什么方向发展,而不考虑运行的结果是否可取。实证分析法在一定的假定及考虑有关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前提下,描述、解释或说明已观察到的事实,对有关现象将会出现的情况做出预测。客观事实是检验由实证分析法得出结论的标准。

实证研究作为一种经济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是:“从经济现象的分析、归纳中,概括出一些基本的理论前提假设作为逻辑分析的起点,然后在这些基于现实得出的假设基础上进行逻辑演绎,推导出一系列结论,并逐步放松一些假设,使理论结论更加接近具体事实。”规范分析法是研究经济运行“应该是什么”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主要依据一定的价值判断和社会目标,来探讨达到这种价值判断和社会目标的步骤。

(2)静态分析(Static Analysis)、比较静态分析(Comparative Static Analysis) 还是动态分析(Dynamic Analysis) ?

# 静态分析(static analysis)

静态分析就是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的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具备的条件,它完全抽象掉了时间因素和具体的变化过程,是一种静止、孤立地考察某种经济事物的方法。

如研究均衡价格时,舍掉时间、地点等因素并假定均衡价格的其他因素,如消费者偏好、收入及相关商品的价格等静止不变,单纯分析该商品的供求达到均衡状态下的产量和价格决定。

# 比较静态分析(comparative static analysis)

比较静态分析的主要思路是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

从均衡状态的研究角度来看,比较静态分析考察当原有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来的均衡状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此外,比较静态分析和静态分析一样抽象掉了时间,不考虑经济变化过程中所包含的时间阻滞。

例如,已知某商品的供求状况,可以考察其供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和产量。由于消费者收入的增加而导致对该商品的需求增加,从而产生新的均衡,使价格和产量都相较以往得到了提高。在这里,只把新的均衡所达到的价格和产量与原均衡的价格和产量进行比较就是比较静态分析。

# 动态分析(dynamic analysis)

动态分析是对经济变动的实际过程所进行的分析,其中包括分析有关变量在一定时间过程中的变动,这些经济变量在变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制约的关系,以及它们中每一个时点上变动的速率等等。动态分析法的重要特点就是考虑时间因素的影响,并把经济现象的变化当作一个连续的过程来看待。

由于各种经济变量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因此动态变量对整个经济体系的影响的考察难度相对较大。在微观经济学中,迄今占有重要地位的仍是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在宏观经济学中,特别是在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的研究中,动态分析方法则占有重要地位。

(3)一般均衡分析 / 局部均衡分析?

# 局部均衡(partial equilibrium)

局部均衡是在假定其他市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孤立地考察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或均衡状态,而不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 一般均衡(general equilibrium)

一般均衡是指在承认供求与市场上各种商品价格和供求关系存在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条件下,所有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与供求的关系或均衡状态。

(4)在均衡分析过程中是否还涉及边际分析?

(5)定量分析 / 定性分析?

(6)个量分析 / 总量分析?

7)论证过程:

(1)模型中存在哪些行为等式?

(2)如何估计行为等式中的参数?

(3)该模型是否将预期因素纳入了考量范围?

(4)什么是模型的均衡条件?

(5)均衡分析过程与均衡结果的求解?

(6)主要命题与基本思想是什么?

(7)理论核心是什么?

3. 解决问题:通过建立的理论模型解释经济现象、预测经济行为或经济形势、提出政策对策

1)解释事实

(1)解释过去:如何综合运用代数、图像和文字这三种形式解释过去的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

2)预测趋势

(2)预测未来:如何综合运用代数、图像和文字这三种形式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经济行为或经济发展趋势?

3)政策主张

(1)为了达到改善社会福利的终极目标,针对该经济问题应采取何种政策工具或政策组合?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稳定经济中是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宏经)

(3)在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时,决策者是积极行动还是遵循一种固定的规则?(宏经)

二、理论检验

1. 科学性

1)论证

(1)如何评价该理论在论证有效性?

2)统计

(1)该模型是否通过了计量经济学的各类统计检验?

2. 有效性

1)解释功能

(1)如何评价理论模型对经济问题的解释力?

(2)理论模型与经验数据和特征事实是否相符?

(3)该理论能否比较清楚地说明当前经济问题的性质和原因?

2)预见功能

(1)该理论对经济运行趋势具有多大的预见能力?

(2)这种预见的准确性如何?

3)处理功能

(1)该理论能否对当前的经济问题开出有效的治疗处方(经济政策)

(2)如何评价政策主张的效率和效果?

三、理论评价

1. 理论贡献

1) 理论意义

(1)如何评价该理论对经济学发展的影响(理论地位、理论作用)?

(2)该理论“新”在何处(有哪些特色)?

(3)该理论有哪些"标志性成果"?

2)现实意义

(1)该理论已经对经济实践产生了哪些影响?

(2)该理论对经济运行与政策主张有哪些启发和借鉴意义?

2.  理论缺陷

1)局限性

(1)它存在哪些局限性?(假设/命题/理论体系/论证方法)

2)改进

(1)它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2)如果摒弃了某一假说或假设,那么需要对该模型作出怎样的调整?

四、理论比较

1. 理论关系

1)该理论与其他理论的关系是什么(继承/补充/发展/革新/颠覆/对立)?

2. 理论比较

1)该理论与其他相关理论有哪些共同点与分歧?

2)如何看待不同理论之间的主要分歧?

以上列示的所有问题或许还不够全面,所以后续会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继续加以补充和完善。

通过该方法论,我们可以获得对经济学理论更为系统而全面的理解与认识。此外,在自问自答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站在教师的视角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而且还可以将自己代入科研者的身份,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亲身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从无到有的研究周期,深入享受科研探索的乐趣。

最后,永远不要忘记,必须努力用最简单通俗的语言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复述出来,因为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理解与领悟知识的证明。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