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云”课堂】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小知识,建议收藏!
发布于 2021-04-06 17:43
近年来,针对中小学生及家长的诈骗案件持续发生,犯罪分子利用网络平台、手机短信等进行各类诈骗,给受害人造成不同程度的财物损失。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些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小知识,建议收藏!
防诈分析
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以下是一些基本的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知识,大家必须牢记。
诈骗分子主要伎俩
假冒学校组织“专家高层次培训”“高考精英辅导”“功课辅导”等理由,利用家长望子成龙心理进行诈骗。
假冒“班主任”“学校领导”“课外辅导员” “同学家长”等特殊身份进行诈骗。
假冒“充值返利”“购买游戏装备回扣”“粉丝内部优惠活动”“快递客服退款”等方式,宣称能以小利获取优惠、回报进行诈骗。
打着“高薪”“轻松”的旗号,宣称在网上拍下指定商品并付款就能获得不菲的报酬,随后以“任务未完成”“卡单”等借口拒绝支付货款和酬劳进行诈骗。
上当受骗的主要原因
通常,下面几种不良心理意识易被诈骗分子利用:(1)虚荣心理;(2)幼稚、不作分析的同情、怜悯心理;(3)贪占小便宜的心理;(4)轻率、轻信、麻痹、缺乏责任感;(5)好逸恶劳、想入非非;(6)贪求美色的意识;(7)易受暗示、易受诱惑的心理品质等等。
1.思想单纯,分辨能力差
很多同学从小学、初中到高中虽有十年寒窗的经历,但与社会接触较少,思想单纯,对一些人或者事缺乏应有的分辨能力,更缺乏刨根问底的习惯,对于事物的分析往往停留在表象上,或根本就不去分析,使诈骗分子有可乘之机。
帮助有困难的人,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但如果不假思索去帮一个不相识或相识不久的人,这是很危险的。然而遗憾的是,我们有不少学生就是凭着这种幼稚、不作分析的同情、怜悯之心,一遇上那些自称走投无路急需帮助的落难者,往往就会被他们的花言巧语所蒙蔽,继而慷慨解囊,自以为做了一件好事,殊不知已落入骗子设下的圈套
每个人免不了有求他人相助的事,但关键是要了解对方的人品和身份。有些同学在有求于人而有人愿帮忙时,往往是急不可待,完全放松了警惕,对于对方提出的要求,常常是唯命是从,很积极自觉地满足对方的要求进而落进圈套。
贪心是受害者最大的心理缺点。很多诈骗分子之所以屡骗屡成,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不良心态。受害者往往是为诈骗分子开出的好处、利益所深深吸引,自以为可以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和好处,见利就上,趋之若鹜,对于诈骗分子的所作所为不加深思和分析,不作深入的调查研究,最后落得个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可悲下场。
学生和家长防止电信诈骗的具体策略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当然,防人并不是要搞得人心惶惶,关键是要有这种意识,对于任何人,尤其是陌生人,不可随意轻信和盲目随从,遇人遇事,应有清醒的认识,不要因为对方说了什么好话,许诺了什么好处就轻信、盲从。要懂得调查和思考,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反应。
2.切忌贪小便宜
3.不要感情用事
警方提示
全国反诈劝阻专线96110
公安部刑侦局提醒
96110来电一定要接听!
真警察才会通过96110来电!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