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股票贴标签,无异于画地为牢

发布于 2021-04-06 21:03

拿到一只股票,先判断一下这是价值股还是成长股,这是有些人对股票的基本定性方式。但价值股和成长股之间,实际上是没有明确分界线的。一般来说,价值股具有市值较大、市盈率低、股息率高等特点,业绩增速慢而稳定,受宏观经济周期的影响比较大。

而成长股往往市值小,市盈率高,股息率相对偏低,业绩增速快但是波动较大,有时候会在经济周期下行期间走出自己的节奏。但这些定义都是不够严谨的,我们经常能够发现一些难以分类的企业。

 

譬如腾讯控股拥有着中国企业的最高市值,绝对是霸王龙级别的庞然大物,但过去几年仍然能保持平均每年百分之三十多的业绩增速,比很多公认的成长股还要高,它应该算价值股还是算成长股呢?贵州茅台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价值股的代表,但看看50多倍市盈率,只有0.9%的股息率,这更像是一只成长股的标志性数据。

奥拓电子,曾经是2015年那轮牛市的明星股,现在市值不到30亿,过去3年净利润增长了120%,股价却下跌了近60%,至今市盈率(TTM)还有50倍,股息不到2%。这样的股票在A股为数不少,港美股中就更多,它肯定不是价值股,但可以看做成长股吗?

 

除了价值股和成长股之外,周期股和非周期股也是大家经常喜欢做区分的。其实万物皆有周期,所谓的穿越牛熊,只是因为企业的产品周期在某一阶段暂时性没有与宏观环境同步而已,并不能说明某个企业甚至某个行业真的可以抵御周期的压力。

而且,股票和企业经营未必是同步的,在周期低点的时候,即便有些企业的业绩看起来不错,但股价一样会不断下滑。事实上,大部分人对周期与非周期往往是用股价的涨跌来判断的,这是价格投资者的常用方法,与真正的企业经营相距甚远。

 

现在都在提新经济,TMT行业是弄潮儿。过去几年,这里确实出现了很多大牛股,但一将功成万骨枯,每一只大牛股背后都有无数的失败案例。即便是已经上市的公司,也是后浪推前浪,不断看见新人笑的同时也不断听见旧人哭。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产品,形式虽然千差万别,但满足客户需求、解决客户痛点的基本思想是不变的,不断迭代、始终保持与追赶者之间的差距也是不变的。

并不是只有属于某个行业才代表先进,白酒都有几百年历史了,也一样没有过时,食品、饮料、家电、银行等所谓传统行业从来就不缺少长牛股。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股票短期爆发力强,但并不一定就代表它的长期走势会更强势,只不过是这些股票的弹性比较大,上升时候涨得快,下跌时候跌得也很快,长期来看不一定就比那些保持匀速增长的股票收益更大。

 

这种贴标签式的股票研究模式之所以流行,主要原因是炒股的人太多了。他们没有耐心一只股票一只股票去研究,也没有兴趣长期与企业共成长。贴标签是为了营造更理想的炒作环境,让市场形成错觉,用概念和题材来掩盖个股基本面上的差异。

我们经常能看到某个板块短期内鸡犬升天,不管里面是大白马还是垃圾股,都能迎来股价的爆发性增长。然而炒就是炒,炒过之后还是一地鸡毛,白马抖抖灰尘仍会继续前行,而有些垃圾股几年之内都很难再翻身了。

 

即便很多时候看起来比较相似的同类型企业,其成长逻辑和发展模式上也会相差甚远。譬如腾讯和阿里巴巴经常被相提并论,在很多领域里,彼此之间确实也有一定的竞争关系,但两家公司各自的核心生意逻辑和商业模式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其股价涨跌关系很多时候也并不同步。

为股票贴标签,只会让我们把研究工作浮于表面,影响对企业内涵的理解和判断。如果是一名想长期在资本市场中生存的投资者,需要做的是深入研究企业、研究行业、研究产品,而不是画地为牢,用标签把自己框住。化繁为简是融会贯通之后的简洁,而不是浮皮潦草的简陋,投资者下的功夫早晚会体现在自己的账户上。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