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玲君 216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发布于 2021-04-08 06:09

今”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把握大意,掌握文言字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了解这种语言风格对于实现作者表达目的的积极功能。

3. 把握课文主旨,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以及对于当时社会百姓生存艰难现实的曲折批评态度,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

复习导入,初步感知

我们学习过的孟子篇章?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的文章说理往往具有什么特点?

孟子的文章善用比喻和排比,说理形象生动而且很有气势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孟子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此文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议论的呢?

孟子档案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常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孔子被尊称为“圣人”,孟子被尊称为“亚圣”。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

南宋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书”。

孟子思想:

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a、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b、“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读顺课文,注意正音
自读课文,读懂文章

个人自读一遍,全班分成九个小组,结合预习情况,将个人理解有困难的文言字词、语句上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解决。组内解决不了,可以提交全班一起解决。

自读一遍,思考问题
01
文章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议论。


文章主要围绕“民不加多”展开论述。

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说得有理有据。有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论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例证自己治国尽心)

对比论证: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恰恰体现他的百思不得其解。深深陷入思考问题之中。暗示喜欢人多,渴望人多。

暗示不尊重百姓,随意搬迁,没有分析过凶的原因,不比邻国的君主好。

02
孟子给出的答案,如何使民加多


(1)王道之始:发展生产三措施及效果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养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丧死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无憾

(2)王道之成:

五亩之宅,树桑——五十者衣帛矣。

畜鸡豚狗彘,无失其时——七十者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矣。

(3)经典有着穿越时空的力量:站在现代立场上评析孟子的论述。

孟子的智慧: 可持续性发展的经济思想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滥捕滥杀)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滥砍滥伐)焚林而猎,竭泽而渔

古法:鱼不盈尺,市不得鬻,人不得食。

养民三措施及效果(衣食足、仓廪实)

教民措施及效果  (知礼节、知荣辱)

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4)“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有什么关系?他们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王道之始,主要解决了生和死的问题。

王道之成,不但解决了生死问题,还使民有教,使百姓懂得孝悌,老人可以过上比较好的生活——衣帛食肉。孟子这里尤其强调年龄问题——五十者、七十者、颁白者。可见“王道之成”更强调老年人的“老有所养”。要“老有所养”,物质是基础,但更需“申之以孝悌”,“申”,是反复叮咛的意思,可见孝悌才是重中之重。这与儒家思想对孝悌的重视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孝悌是“仁之本”,孝悌而“好犯上,未之有”,不犯上,自然安定了。 

03
走出文本:探究现实意义


梁惠王当年是否采纳了孟子的建议都没关系,因为那毕竟是过去的事了,与我们的关系不大了。现在我们关心的是,你作为孟老夫子的嫡传弟子,跟随孟老夫子刻苦学习多年,今天突然通过时光隧道,又回到了21世纪的地球,你觉得你跟随你师傅所学的什么“民本”思想啊、什么“仁政”思想啊,对现在的中国乃至世界有用吗?

(1)孟子的“仁政”思想即“爱的政治”,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相当于现在“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既注重“物质文明”建设也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非常先进。

(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正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当今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

(3)“检”“发”制度,体现的是“民本”思想,这些措施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粮食危机仍有重大借鉴意义。

(4)孟子非常强调“老有所养”,对当今社会如何做好老年人的晚年安度工作,也有重大的启示。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