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导赏 | 原创合唱套曲《梅庵》

发布于 2022-05-18 12:53

“Songs Embrace Us——当代合唱作品音乐会第IV季”延续该项活动品牌的主旨,继续打造“东南大学室内合唱团原创合唱作品系列”之亮点。在前三季推出的由“东大人”创作的《山茶树下》、《宫园薰》、《一棵金色的树》、《七夕》、《四牌楼夏》、《红玫瑰》、《有一首歌》等原创合唱作品,均由上海复旦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山茶树下》、《宫园薰》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合唱节”优秀原创作品;SEU室内合唱团凭借《一棵金色的树》荣获“世界合唱节”金奖“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优秀创作奖

本季音乐会为向母校百廿华诞献礼,历时一年春秋,精心策划创作了两部合唱套曲——《四时·东南》《梅庵》。其中,原创合唱套曲《梅庵》以弘扬东南大学“梅庵精神”为主线,按照梅庵文化的历史发展沿革,贯穿东南大学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三个重要历史阶段,以“先生之风”“齐梁之韵”“薪火之源”三个篇章,通过原创合唱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中国近代高等艺术教育第一人、“梅庵先生”李瑞清的教育思想、高洁志趣和艺术成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期间“梅庵琴派”的历史渊源与传承创新;国立东南大学时期于梅庵召开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全方位地展现梅庵文化脉络与精神价值,打造具有校本文化特色的美育实践品牌。

本季音乐会将演唱其中的四首佳作,分别是《咏梅》《关山月》《初心照梅庵》《大学之道》



“梅庵”介绍

东南大学梅庵

梅庵位于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西北角,建成于1914年,最初只是以松木为梁架的三间平顶茅屋。原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江谦为了纪念两江师范学堂校长、“梅庵先生”李瑞清,于1915年将其取名为“梅庵”,门前悬有李瑞清手书“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八字校训木匾。如今的梅庵已经改建为 204 平米的砖混结构平房,是掩映在枝繁叶茂中的一处古朴清幽的建筑,它是东南大学历史文化发展源流的缩影,蕴含了东大文化精神的深刻内涵。


“梅庵先生”:李瑞清

在东大艺术教育史上,以纪念李瑞清的“梅庵”为文化标记。李瑞清在两江师范学堂首创图画手工科,设置了画室及工场并亲自讲授国画课,增设音乐科,形成了悠久的艺术教育传统。因此,梅庵作为东南大学乃至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的滥觞与传承之所,见证了东大发端于李瑞清与后续影响下的艺术教育历史。


梅庵琴派创始人:王燕卿

梅庵与古琴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1917年,山东琴家王燕卿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前身)演奏古琴,开启了古琴进入高等学府之先河。此后,王燕卿在梅庵设帐传习古琴,采诸城琴艺,融民乐、西乐,衡古今而成派,创立了数千年中国古琴历史长河中最年轻的流派,也是现代最有活力的古琴流派——梅庵琴派。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二大会址

梅庵也是南京党史上一处重要的地标,是共青团南京委员会的诞生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也设立于此。1922年5月5日,24位青年相聚在梅庵,讨论通过了《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简章》,成立了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3年8月20日至25日,宁静的梅庵迎来了不平凡的一周——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了。20世纪20年代后,梅庵已成为会议、讲习之所,广大青年在这里接受了大量革命真理,梁启超、胡适、恽代英、瞿秋白、邓中夏等名人都在此讲学。梅庵见证并承载着百廿东大光荣的红色传统与璀璨的精神遗产。



作品介绍

1

混声合唱:《咏梅》

李瑞清先生诞生于图强思变的清末中国,也是东南大学历史中实际意义上的第一位校长,在李瑞清先生的悉心主持下,两江师范学堂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南第一学府。“梅庵”一名来自李瑞清先生,而《咏梅》正是描写了他的一生。包括他的抱负与成就,也包括他的坎坷与愁绪。

当他面对清王朝官场腐败、毫无进取的现实时,他由衷感到悲哀和痛心;当深爱的妻子不幸去世,他伤心欲绝,写下“夙夕誓同穴,永永毋相忘”的诗句寄托哀思;他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武昌起义时不少官员见大势已去而弃职遁逃,唯有两江师范学堂在他的主持下照常敲钟上课……

此外,李瑞清先生在诗、书、画上的造诣也十分深厚,因此词作者孙凯奇决定大量采用先生题画诗中的元素,将其跌宕的一生串联成歌词,即便不能完全展现他的风华,也希望能让《咏梅》成为探寻先生之风的一盏小小明灯。


2

无伴奏合唱:《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勾勒出一幅由关山明月、沙场征战、戍客思归组成的边塞长卷,意象奔放,气势雄浑。纵观全诗,前四句描绘“月出天山”“云海苍茫”“长风入关”的意象,表面上营造壮美广阔的意境,实则却是征人向东远望,思念故园的真实写照;中间四句借用典故,抒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感慨;最后四句,通过戍客想像自己的妻子在高楼蹙眉叹息的画面,体现双向的思归之愁,蕴藉而深沉。

混声合唱《关山月》改编自1931年《梅庵琴谱》中的代表作品——琴歌《关山月》。在原作基础上,通过音乐织体的错落交叠展开辽阔深远的诗词意境,蕴含广远沉静的思索。曲式结构分为三层:第一层次,以无伴奏复调织体营造出山色空蒙、月出天山的苍茫意境;第二层次,以人声模拟马蹄声交错,描摹战争场面,感受紧张而又悲壮的战场气氛;第三层次,表达戍客思归、叹息不止的满腔惆怅。


3

弦乐五重奏与合唱:《初心照梅庵》

梅庵在上世纪20年代曾是学校会议、讲习场所,是南京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创建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南京地委的诞生地,也一度成为马克思主义在南京地区的传播中心和党团组织活动的重要阵地。1923 年8月20日至2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梅庵召开,而《初心照梅庵》正是立足于那段历史,探寻梅庵背后的红色印记。可以说,“团二大”是在党的号召下指引团发展方向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初心照梅庵》的三段副歌,也分别阐释了“团二大”三个重要历史意义——宣示了共青团“永远跟党走”的初心,明晰了共青团“为党育新人”的主责,锚定了共青团“做群众工作”的本职。

《初心照梅庵》想传达的,是我们要时刻铭记这里是革命志士们的梅庵,也是每个时代里无数东大人的梅庵。梅庵的故事,东大的故事,在历史长河中从未停止书写,而作为新时代的东大人,我们必将肩负着梅庵赋予的使命,在新时代的潮流中,奋力击打出新的潮声。

 

4

交响合唱:《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礼记·大学》的开篇之作,其纲领旨趣在于弘扬光明的品德,革新人民的思想,追求完美的境界。《大学》是修身育人之学,“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为我们展示人生一步一步进修历练,从而达到完美的过程。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唯有内外兼修,才能兼济天下,止于至善。1921年,南高师改组为国立东南大学,首任校长郭秉文将校训确立为“止于至善”。根据原文进行谱曲的合唱作品《大学之道》,以古朴庄重的曲风,气势磅礴的交响合唱,深刻阐释东南大学“止于至善”的校训。

校训“止于至善”奠基于华夏文明的深厚土壤之中,承接东南大学悠久历史传统,激励一代代东大人对以卓越为核心要义,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至高境界的不懈追求。



作者介绍

作曲:陈亮均


青年作曲家

音乐制作人 

硕士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

东南大学2012级毕业生

东南大学大学生合唱团原钢琴艺术指导

代表作品:《山茶树下》、《七夕》、《红玫瑰》、《有一首歌》等




作词:孙凯奇


作词爱好者

现任职于东南大学党委学工部

2018年硕士毕业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东南大学大学生合唱团原男高音声部团员

代表作品:《四牌楼夏》、《七夕》、《红玫瑰》、《有一首歌》等




合唱团介绍

东南大学SEU室内合唱团隶属于东南大学大学生艺术团,目前由来自学校各院系140名学生组成。合唱团成立至今共举办了30余场合唱专场音乐会,开创了江苏高校艺术社团向社会公演的先河。近年来多次受邀在江苏大剧院、南京保利剧院、苏州大剧院、山东省会大剧院、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等举办社会公演,参与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战争与和平》、《红楼梦音乐传奇》全国巡演,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家交响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上海爱乐交响乐团等国内外顶尖乐团合作演出。出版十二五国家重点音像规划产品《红楼梦音乐传奇》、《东南大学室内合唱团原创合唱作品系列》。荣获“2021世界合唱节”公开组金奖、优秀指挥奖历届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声乐展演一等奖、优秀创作奖、优秀指导教师奖。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称号。


文案 | 方方 孙凯奇 刘言午

                                               编辑 | 徐铂坤

                                              平面设计 | 赵翌含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