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癌症高发,是啥原因?提醒:这3种食品少吃!

发布于 2022-05-18 14:23

请大家方的名片 再点角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世界有3/5的人死于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这4大类疾病,而癌症则是最主要的死因之一。

2008年全球死于癌症的患者达760万人,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3%,其中超过70%的癌症死亡案例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


我国卫生部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显示,癌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成为我国第二大死亡原因,占死亡总数的22.32%,并成为我国城市的首位死因,占我国城市死亡人数的1/4。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分析:2020 年,中国新发癌症患者数量约为 460 万人。

中国新发癌症患者数量复合年增长率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预计到 2025 年新发患者人数达 520 万人,占全球新发患者人数的 26.9%!

大家都“痰癌色变”…

最不愿意听到“癌症”的词语,但是有些人无法避免癌症的发生,通常与遗传、环境污染和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

常见的癌症有胃癌、食管癌或肝癌,这些都是非常严重的癌症,面对癌症要尽快治疗,生活当中做好相关的预防措施,尤其是饮食调节。


生活中关于癌症的这个话题,很多人又和味精扯上了一定的关系…

当然,病从口入没毛病,不良的饮食习惯也确实会给人们带来亚健康的影响,那么癌症的爆发与吃味精真的有关吗?

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呢?

中国癌症高发和调味品有关系吗?

大家对味精应该不陌生吧!是家中常见的调味料之一,生活中味精一度被认为是做菜的“好帮手”,做任何菜放一点味精能更加美味,也被排为厨房作料的前几名。

可现如今,味精可谓是“臭名昭著”,极少被翻牌,甚至还被不少的人打入冷宫。

原来是有不少人认为味精加热后会产生致癌物质,而且食用味精代谢后会产生大量的尿酸,让人长胖。


味精对人体真的有害吗?

随着味精的进一步研究,人们发现当谷氨酸钠被加热到120摄氏度时,就会产生一种新型的化学物质:焦谷氨酸钠。

焦谷氨酸钠是谷氨酸在高温下分解生成的化合物,它能够与食物中的蛋白质发生反应,使其失去原有的鲜味,变成焦糊状的东西。

此时味精不仅会鲜味变淡,还会有轻微毒素,很多人认为这种物质是致癌的杀手。

谷氨酸钠也称为MSG或味精,是一种谷氨酸的钠盐,属于自然形成的最丰富的非必需氨基酸之一。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已把MSG归入为一般认为安全(GRAS) 之列,而欧盟则视其为一种食品添加剂。

高温下谷氨酸钠转化成的焦谷氨酸钠致癌也是网上流传的说法之一。


然而经实验证明,味精在100℃下加热半小时,只有0.3%的谷氨酸钠生成焦谷氨酸钠,这个量极其微小。

而且焦谷氨酸钠对人体并无害处,相反,作为一种“聪明分子”,它与大脑记忆力和认知功能有关。

有文献指出,增加大脑中焦谷氨酸的含量,可以提高记忆力和认知功能。

提醒:这3种食品尽量少吃

第一种:含有重金属的食物

重金属含量较高的食物有海产品,皮蛋,动物内脏,易拉罐饮料等。

重金属主要指的是汞、镉、铅、铬以及内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比较显著的金属,重金属非常难以被生物降解,相反却能在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下成千、成百倍的富集,最后进入人体。

重金属在人体内能与蛋白质、酶等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使它们失去活性,也可能在人体的某些器官中积累,造成慢性中毒。


以铅为例,新华网指出,铅在生物体内具有蓄积性,铅的长期低浓度暴露可影响心血管、中枢神经等系统发育,胎儿和婴幼儿尤其对铅敏感。

人体长期大量摄入铅含量超标的食品,会影响神经系统、智力发育等,危害人体健康。

第二种:腌制食品

腌制食物中含有很高的亚硝酸盐。如果加入食盐量少于15%,蔬菜中的硝酸盐可能被微生物还原成亚硝酸盐。

腌制1小时后亚硝酸盐含量增加,两周后可达到高峰,并可持续2~3周。

食用了这样的腌制食品,重者会引起亚硝酸盐在体内遇到胺类化合物时,生成一种致癌物质亚硝酸胺,因而常吃腌制类食品对身体不利,可诱发癌症。


第三种:酒精

长期饮酒对胃危害最大,长期饮酒多数人胃不好,原因就是酒精进入胃中会刺激胃运动,挤压血管造成局部缺血,使得胃黏膜血供减少。

从而影响胃黏膜正常代谢和功能,导致胃黏膜出现损伤,长期喝酒还容易引起胃炎、胃溃疡、甚至胃出血、胃癌。

其次,长期饮酒的人还可以使肝细胞内线粒体受损,进而导致肝细胞对脂肪分解功能下降,从而形成脂肪肝。

不仅如此,酒精代谢产物还可以进一步导致肝细胞受损,从而引起肝细胞DNA裂解,进而导致肝脏癌变发生。

看完了记得分享一下

不要私存,分享给亲朋好友吧!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