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赚钱”的图书生意,为什么总有大厂前赴后继?

发布于 2022-05-18 18:03


纸质书的“消亡论”流行已久,但人们发现,
当手机、Kindle等电子设备流行起来,
并占用越来越多人的时间,
纸质书市场却依然热闹。
2020年,国内成年人中,
而这样的上升态势已经持续了数年。
人们对实体书的需求始终存在,
这也让书店机构顶着疫情的压力拓展门店。
要知道,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
实体书店的销售收入下滑已经不是新鲜的事情,
全国各地都有书店倒闭,头部品牌也无法幸免。
但今年3月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
2020年中国新开书店4061家,
关闭书店1573家,新开数是关闭数的2.6倍。
在这片红海,图书行业一直在洗牌,
但书店并不愿撤退。
剧变的图书行业,也迎来了更多搅局者。
近几年,纸质书的主流销售渠道,
已经从线下转移到线上,
这也催发了图书电商领域的火热,
更多传统电商、新兴平台加入到争夺战中。
2021年,拼多多、快手等平台相继入局。
8月24日,将知识普惠确定为长期战略的拼多多发起了第二轮“多多读书月”,
投入重点资源,并从消费者、优质作家、权威出版社等多方突破。
但不可忽略的是,已经发展了数十年的图书电商行业,依然有不少痛点。
比如在消费者端,线上渠道的兴起,导致盗版横行。
由于许多书店在选品时偏向于选择畅销书迎合消费者,消费者总会抱怨买书难。
在出版社、书商方面,线上图书市场的价格战、线下市场的艰难,
对销量与盈利情况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想从图书电商市场突出重围,平台需要建立核心壁垒:
通过正版书籍、丰富品类、作家入驻效应等,覆盖多类型的消费群体;
以流量曝光、高额补贴的吸引力,技术、运营的支持,帮助出版社挖掘市场。

巨头爱上图书

2021年,更多书店机构在扩店的同时,
将开辟线上业务提上日程。
线上图书销售的持续火爆已经超过了人们的想象,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加入线上购书的行列。
《2019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提到,
线上销售同比增长25%,
占总零售额70%,而疫情又再次催化了线上销售的增长。
被吸引而来的,不仅仅是书店机构,还有更多互联网巨头的加入。
回溯二十年前,亚马逊依靠卖书崛起的故事,
推动了国内相关平台的兴起,
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也相继加入。
近年来,从下沉市场崛起的拼多多、在短视频领域强劲发展的快手,
都开始发力图书这个细分品类。
今年以来,拼多多在图书品类频繁动作。
8月24日,拼多多发起了第二轮“多多读书月”,
此前,其曾在今年4月23日即世界读书日,
推出定位为知识普惠的“多多读书月”,
并将其确定为长期战略。
不仅投入重点资源,对多个品类进行高额补贴,
拼多多也联合了国内主流出版社、
图书出版公司、作家等推出专项活动。
图书市场还有挖掘的空间,
在那些没有被开垦过的土地,
这群新玩家很快成长为强劲的图书电商渠道。
尽管图书行业的线上化明显,
但这一趋势还未完全扩散至下沉市场。
近些年,在图书下行的趋势下,
加上95后逐渐成为主流消费者,
下沉市场的精神需求逐渐旺盛,图书的消费力也在进一步提升。
对于拼多多等崛起于下沉市场的电商平台,很难放弃这一机遇。
官方数据显示,去年有超过4亿人次通过拼多多购买图书,
其中来自农村地区的图书购买订单量同比增长超过180%。
而由于下沉市场产业、工种不同于一二线城市,
导致科学技术等应用型图书更受欢迎。同时,
新兴的下沉市场95后消费群体,需要购买教辅类、工具类等书籍,
更多品类的图书销量爆发。
但不可忽略的是,图书生意利润微薄,
不如美妆服饰、3C数码产品有较高的毛利空间。
那么,巨头为什么纷纷入局?

什么在推动大厂入局? 

图书并非利润丰厚的生意,但这个单一品类却可以撬动更广阔的商业图景。
图书丰富的品类,可以帮助电商平台激发更多潜在商品的销售,
即电商平台以单品类为切入口,发展全品类的常见模式。
区别在于,在零售市场,书是SKU最细分的商品之一。
实体书店里,近万个SKU都是寻常,
图书的储存和管理需要耗费大量成本,
但对于电商平台而言,这并非难事。
而图书丰富的品类,导致与其衔接的消费场景众多,
从游戏、新闻,到教育、娱乐,
消费者可以流畅地从购书过渡到购买更多感兴趣的商品。
消费者购买的图书也透露着他们的兴趣取向,
平台也可以基于消费者的喜好去推荐商品,来提高购买频次。
由此,电商平台也大多热衷于充实图书库。
拼多多“多多读书月”的方式是,
不断扩展与更多出版社、图书出版公司等的合作,以丰富图书品类与数量。
根据其公布的数据,在第二轮“多多读书月”大促中,
联合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等50多家权威出版社,
官方补贴覆盖超过200万本正版图书。
“多多读书月”活动页面截图
另外,购买频次的提高,也可以帮助其提升平台物流单量。
图书的售卖动辄数万册,比如此前拼多多公布的数据,
7.8元/本的正版《民法典》,1个月时间售卖了30万册。
另外,在第一轮读书月中,《浮生六记》因屡屡售罄,
出版社紧急加印数次。对于电商平台而言,物流和商流是紧密结合的。
图书品类也可以让线上线下两种消费场景结合,
促进平台的日活增长和用户粘性。
实体书店依然有其优势,虽然线下图书的生意并不好做,
但是在零售商品中,图书的售卖有不少特殊之处,导致线下书店不可替代。
一方面,如果消费者只能靠书本的封面、作者和简介判断是否购买,
容易抑制购买力。另一方面,
随着线下书店注重营造第三空间,也吸引了更多消费者的涌入。
显而易见的是,实体书店更适合挑选书籍,但线上渠道更适合检索、下单。
对于电商平台而言,实体书店可以给其不断带来新的用户。
比如拼多多与权威的出版社、实体门店合作,
那些在线下挑选了图书的消费者,也能被吸引到线上的品牌店,去购买书籍。
对于任何对流量有需求的平台来说,渗透线下用户都意义重大。
在近期的多多读书月,仅仅时隔数月,
拼多多又新增了译林出版社旗舰店、商务印书馆旗舰店、
东方出版社等多家权威出版社入驻,
而在第一轮“多多读书月”新开店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官方旗舰店目前销量突发猛涨,
发展势头迅猛。
 ,分享朋友圈

一片红海,如何突围?

虽然图书市场有发力多年的老玩家,也有拼多多等新入局的电商巨头,
但实际上这一领域在经历了过去长达数十年的发展后,还有许多痛点未能解决。
图书电商的蓬勃发展,引出了盗版图书的乱象,
而直到如今,国内消费者还是长期被这一问题困扰。
为了解决问题,拼多多建立了审核、店铺审核、打假、知产、违禁等多部门合力的机制,
为打击盗版违禁图书,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
拼多多在2020年的研发投入达68.92亿元,同比增长78%,占营收比例达11.6%。
其中在打击盗版方面,拼多多通过算法模型,
提高对违规店铺的识别准确率及查处力度,
并将流量引导向优质的、信誉好的品牌店铺。
消费者的痛点也不仅仅在于正版难买,
拼多多的措施覆盖到了各类型的消费者。
在人均收入较低的地区,人们对图书价格敏感,
还处于培养图书消费习惯的阶段,
这也可以看出为何“多多读书月”定位于知识普惠,拼多多拿出了高额补贴,
并不断引入贴合这群消费者的书籍,才能撬动下沉市场的图书消费。
资深“书迷”则更注重平台的文化氛围,平台想要得到好的评价,无疑更为艰难。
作家是一个切入点,他们对读者群体极具号召力。
4月,拼多多联合作家发起的“众声创作者计划”,
为加入该计划的作家,免费开通专属品牌页(明星店铺),
并提供流量资源和运营方面的扶持。
此前作家麦家曾在一场主题演讲里谈到,
他选择入驻拼多多“众声创作者计划”,被两个关键词所打动,即“众声”与“创作”。
他提到,“我本身是一个写作者,我喜欢写作,
我愿意与写作者相交,我一直觉得现在的文学正在变得越来越边缘,
越来越离开‘众声’,而文学是不能离开众声的,一本书、一个时代,都需要‘众声’。”
作家麦家
也能吸引一大波读者的涌入。
截至目前,已有茅盾文学奖得主金宇澄、麦家,
著名作家程永新、郑渊洁、易中天、余秀华、
周国平等近30名知名作家加入“众声创作者计划”。
另外,图书品类也是关键问题,拼多多重点引入了几类书籍:
经典书籍,从诺贝尔文学奖、雨果奖、
茅盾文学奖及全网热销榜单基础上筛选出的优质书单。
除此之外,还有教辅、科学技术、工具等类别的书籍。
以此方式,平台可以抓住活跃“书迷”,也深入触达到更广阔的图书消费群体。
不过,做好图书电商的生意,抓住消费者的同时,
也要吸引国内主流出版社的入驻。
2021年,在书号减少、出版周期变长、疫情持续等因素的影响下,
出版社、书商需要拓展更多新的销售和营销渠道。
拼多多不可忽视,数据显示,去年有超过4亿人次通过拼多多购买图书,
其中来自农村地区的图书购买订单量同比增长超过180%。
拼多多可以帮助出版社、书商拓展更多市场。
除了流量吸引力,拼多多拿出的高额补贴,
对出版社而言也是难得的红利。一直以来,
 ,分享朋友圈
拼多多联合权威出版社和图书商,成立了“平价正版公益联盟”,
在维护行业价格秩序的基础上,再以高额补贴吸引出版社。
为了促进销量,实体书店打通线上业务已经是大趋势。
不过,根据前文提到的报告中的数据,
尽管近一半的书店有所行动,
但线上业务的收入在过去一年并没有增长。
这也意味着,出版社对于线上业务、营销运营等都处于有心无力的状态。
而对此,拼多多已经推出了一系列流量、技术、运营等措施,
帮助出版社、书商开店补齐短板。
尽管国内图书电商领域还处于快速发展期,
正版保障、供应链能力、售后维权等诸多维度的问题需要完善,
玩家们任重道远,
但随着更多平台开始着重解决消费者的核心需求,
并与出版社、书商一齐维护行业的秩序,
图书电商领域的乱象也会逐渐消失。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