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财报见真章:基建狂魔中国建筑(三)
发布于 2022-05-18 22:16
上篇我们分析了中国建筑的主营业务逻辑,得出公司隶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
这一结论同样体现在财报上。
先看合并资产负债表。
2021年底,公司有货币资金3275亿,其中库存现金7900万,银行存款3215亿,其他货币资金59亿。其中3个月以上的定期存款为87亿,除此之外其他的现金存款要么是短期需要使用的,要么是受到限制的,这一点与中远海控账上大量闲置资金浪费的情况迥然不同。
公司最新的分红方案:10派2.5元,合计派发104.9亿,与整体货币资金相比,比例很低。可以看出公司账面虽有大量资金,但大部分要用来持续投入以维持公司业务的正常运营,正如上篇所说,基本都是垫资建设年底回款的重资产模式。
应收账款1807亿,应收票据177亿,共计1984亿,据财报披露,超过一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占总的应收账款的31%,马马虎虎,坏账计提标准看上去也正常,不再赘述。
存货7034亿,通过财报可以知道,存货主要来自房地产开发业务,包括房地产开发成本和房地产开发产品,所谓开发成本,主要是土地储备和在建商品房,而开发产品就是指已建好未售出的商品房。存货占据了公司流动资产的41%,公司总资产的29%,在地产行业承压的当下,以房地产业务为主要存货的流动性有待商榷。
非流动资产中,值得一提的是,长期应收款1033亿,包含了PPP项目应收款、应收BT项目款、土地开发垫资款和应收其他基建项目款等,其中PPP项目应收款从上年度的903亿锐减到本年度的261亿,释放了相当的风险。
长期股权投资1008亿,主要是与地方政府或企业的一些联合营项目。
投资性房地产1227亿,比2020年末增加了256亿,该科目都是采用成本模式进行计量,公司投资意图的可能性不大,更倾向于自持物业收租。
其他非流动资产2235亿,其中合同资产2224亿,主要是PPP项目1323亿和质保金724亿,内有大量未确权合同。
再看负债端。
公司的应付账款有5165亿,占据了下游大量资金。
合同负债3237亿,主要包含已结算未完工、预收工程款和预收房产款三大块。
公司有息负债5792亿,包含短期借款599亿,长期借款3347亿,应付债券995亿,租赁负债37亿,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814亿。有息负债规模大,公司铺的摊子太大,管理难度也是直线上升。
转向利润表。
2021年公司营收18913亿,同比增长17%;营业利润1006亿,同比增长6%;毛利润2142亿,毛利率11%,挣的是个辛苦钱。
2021年公司扣非净利润为495亿,扣非后的加权净资产收益率为15.93%,数字看上去很优秀,先别急着高兴,我们可以思考下是什么导致了中国建筑如此高的ROE,很明显:1、类似于房地产公司的高周转高负债的运营模式;2、上下游占款较多,拉高了负债率。这种通过周转率和高负债带来的高ROE,往往在退潮时候被发现是在裸泳。
最后看现金流量表。
可以看出,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流入,投资活动现金流流出,筹资活动现金流流入,很明显,公司把经营活动挣的钱和借债融资筹来的钱一起又投入了新项目,结合中国建筑的业务逻辑,这种投入是硬着头皮也要投的。如果投入项目能够为未来创造巨大利润,公司就还能继续维持增长,可一旦项目利润不及预期甚至产生亏损,公司就会遭到反噬。对于这种蛮牛式扩张的顾虑,中国建筑长期以来的低市值就是投资者做出的投票。
在中国建筑2021年度业绩说明会上,对于本年度经营性现金流下降,公司财务总监王云林做出解释:1、疫情和经济下行导致回款难;2、抢抓项目进度导致的超前付款;3、科研项目的投入;4、职工人数增加导致的人员成本。这其中,1和2是客观环境导致暂且不提,第3项的科研投入上对股东来说很不透明,而第4项人员成本,则是国字头企业在经济困难时对社会的兜底责任,这也是导致投资者对国字头企业敬而远之的原因之一。还有一点王总没有提及的是,中建当初为了抢项目,签了不少有违公司项目承接底线的合同,这部分项目最后产生的违约都归在了第1项原因之下,这一点尤其要值得警惕,回款慢和收不回完全是两回事,而这个风险要在一年又一年的坏账计提数字上才能显现出来。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分析完了中国建筑的财务报表和隐藏风险,下一篇我们将对公司做出最后的估值,大家有什么见解可以在留言,一起讨论进步。这么长的文章都看完了,给自己赞吧。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