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天安门为何被罩住,秘密拆除,历时4个多月重建?
发布于 2022-05-18 23:39
晨曦微露,旭日东升。摩肩而立,恭迎仪仗方队;翘首而望,瞩目广场旗红。
这是每天早上都会在天安门前出现的一幕。而提到北京,多数人最先会想到的,大概也是那首《我爱北京天安门》。
天安门作为首都的标志性建筑,也作为故宫的正门,其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非比寻常。多少国内外游客只要去北京,就会慕名来到天安门,亲自感受一下庄严的升旗仪式和天安门的雄伟壮丽。
然而我们都知道,天安门曾经经历过明、清两个朝代,自建国以来,又安然伫立了这么多年,是什么让天安门几百年来屹立不倒的呢?
当初天安门被秘密拆除后重建,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天安门前世今生
说起天安门,就不得不说一下,它是怎么诞生的。
明朝建立后,都城一直是在南京。但朱棣清君侧后,可能是觉得南京风水不好,所以在永乐元年,当时的皇上朱棣做了一个很大的决定——迁都。
他将北平重新命名为北京,然后就开始了浩浩荡荡的迁都工程。
皇帝如果要迁都的话,那皇宫必然要重新修建。他征召了大量的能工巧匠,来为他建造一座新的皇城,同时大规模地重建北京城,以便让北京城早日做好迎接皇帝的准备。
就这样,当时的明皇宫,现在的故宫建成了。
皇宫的正门,是皇帝的门面,当然要建得华丽一些,也要取一个大气的名字。而在这之前,南京皇宫正门就起名叫做承天门。
“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寓意皇上即为天子,同时接受上天安排的指示,开启世运。这无疑是最好的名字,自然要传承下来。
就这样,天安门的第一个名字——“承天门”诞生了。
四年之后,以天安门为首的皇宫全部落成。雄伟的城门代表着皇帝的身份和威严不容侵犯,也预示着北京城将以全新的面貌,迎来一代又一代的君王。
北京城一直风调雨顺,当时的承天门也一直安然矗立在北京城的正中间。然而,谁都没能想到的是,短短几十年后,天安门就遭遇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重创。
天顺元年是一个神奇的年份。曾经的正统皇帝,策动“夺门之变”,重新将年号改为天顺,同一个皇帝,拥有两个年号,这是天顺元年的神奇之一。
而天顺元年的神奇之二,就是不知怎的,忽然有一道天雷劈到了承天门上,直接导致承天门起火,几乎被焚毁。
就这样,好好的一座雄伟的城门,被雷了个外焦里嫩,明朝的皇帝们也很郁闷。没过几年,就又组织了人力、物力、财力,重修了承天门,并将其规模扩大了近一倍。
从此,这座建筑陪着明朝走过了近二百年的风风雨雨,直到崇祯17年,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才又将承天门摧毁。
李自成自然也心疼这作为门面的承天门,于是第二年下令翻修但实力明显不够,只能能修多少是多少了。
一直等到清世祖入主了北京城,承天门才迎来第二次大规模的改建。并且这一次,承天门正式更名为天安门,取的是“受命于天,安邦治国”的意思。
到康熙年间,天安门还经历了几次修缮,本以为万无一失了,可谁能想到,因为清朝闭关锁国的做法,导致西方用大炮轰开了自家的国门,天安门在八国联军的炮轰下,再次摇摇欲坠。
建国后的天安门
即使是如此千疮百孔的天安门,在建国之后,仍然是有着很多无比光辉的时刻的。
在开国大典前,当时的北平市政府带领着全北京的劳动人民,将天安门广场和北京市区清理得既干净又整洁,为的就是迎接开国大典的到来。
1949年10月1日,就在这座承载着几百年历史的天安门上,毛主席高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这一刻,全中国都沸腾了,天安门广场上更是一片欢呼之声。那场面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从此,全国各地小朋友们口中传唱的儿歌,都是《我爱北京天安门》。而每一位中国公民的梦想,就是来到天安门前,看一次升旗,再与天安门合上一张影。
1988年后,天安门对公众开放。
要想进去故宫游览一番,天安门就是必经之路。多年以来,往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到如今,还有许多网红在天安门前直播,为网友们讲述天安门的故事。
就这样,北京天安门作为红色精神的象征,作为地标性的建筑,又陪着我们走过了近百年的风雨,见证了中国的日益发展与壮大。
但为何这样既具有代表性,又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天安门会在1969年间被秘密拆除呢?
天安门迎来新生
前文中我们提到过,天安门自建成以来,经过了多次重建和修缮。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天安门城楼饱受炮火的摧残。
即使从建国以来,对城楼屡次进行修缮、加固工作,也无法解决天安门几百年来留存下的问题以及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
尤其是1966年邢台大地震之后,天安门城楼上的大梁被震裂,给本就经历多年风霜的城楼添上致命一击。
所以在1969年,国家便做了一个关于天安门的重大决定——拆除已经摇摇欲坠的旧城楼,并在此基础上,按照原比例建一个更新的、更稳固的天安门城楼。
天安门有着一定的历史意义,当时很多考古学家在一开始是希望能够留存老城门的。毕竟是见证了几百年历史的老建筑,专家们都想将其作为历史文物保留起来。
但是,它的政治意义远超历史意义。自建国以来,天安门不仅是作为观赏用地,每年庆典也都会在天安门城楼上举行。更何况,全国人民都希望能一睹天安门的风采。那么为了安全,此事不得不做。
1969年国庆之后,天安门就被罩住了,动工就此开始。
不得不说,国人的行动能力实在是太强了。天安门城楼的设计规划了三年,但建成却只用了短短四个多月的时间。
在建成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件趣事。
某天,为了完美复原城楼,重建队伍正在研究天安门城楼上究竟有多少琉璃瓦,可这数着数着,就发现了一个平时并不起眼的小东西。
在一块琉璃瓦中,竟然藏着一个小小的金丝楠木盒。
工人们好奇极了,连忙将琉璃瓦砸开,想看看这盒子里究竟有什么东西。打开之后,发现里面放着元宝、朱砂、宝石和一些五谷杂粮之类的东西。虽然其中的宝石很吸引人,但工人还是将其上交给了国家。
考古学家们觉得,这或许是给天安门祈福用的,虽然老城门没了,但有点历史文物留下来总是好的,于是便将着金丝楠木和收藏起以来做研究。
但说实话,可能这个祈福的小东西用处不大,不然,天安门建成的前几百年,也不会如此风雨飘摇了。
天安门建成之后,跟之前的外观差别并不大。仅仅是因为地基家住的关系高了83厘米,但肉眼是分辨不出来的。
除此之外,还为天安门内部添加了许多现代化的设施。自此,天安门重获新生。
结语
重建过的天安门,不仅自己焕发了新的生机,也代表着祖国蒸蒸日上。它见证了这些年来祖国的辉煌时刻、见证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为祖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起。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天安门还会一次又一次地见证祖国的辉煌。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