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沟镇李家埠——曾经高密的政治、经济、商业中心?

发布于 2022-05-18 23:47

 
 
高密西南乡这些村庄的历史,貌似比铁路以北的村庄更悠远、辽阔。其历史往远了扯,能扯上龙山文化遗址;往近代扯,最远能追溯到秦汉。
 
告诉大家一个信息:
 
高密历史悠久,但是高密所有村落全都是明朝之后立村。都说是明洪武二年水淹山东,高密可能全被淹没,孑然无遗。
 
高密900多个村庄,没有一个说是元朝遗民参与建立的,全是从四川大槐树、小云南、河北枣强、湖北黄冈等等各地迁入进来。
 
高密所有朝代都有历史、传说,唯独元朝几乎没有任何历史。
 
春秋,柏城的晏子;秦汉,潍水;三国,双羊郑玄;唐朝夏庄龙神庙;五代后周大将乔达后代立村东注沟;宋代,苏轼主政诸城,也算是高密吧;明朝,移民;清朝,刘墉。
 
独独元朝89年,高密没有历史。成为一段空白。
 
让人费解,有明白何故的,可以赐教。
 
 
 
和全高密960多个村子一般无二,李家埠的先民也是明朝初年,永乐年间,张姓先民搬到此处居住。

后来李姓先民从安丘搬来居住。张、李两家代代通婚,李家人丁兴旺,香火鼎盛,家族越变越大。

张姓先民说,你们李姓门户大,人丁旺,就叫“李家庄”吧。这种叫发延续到1985年,之后,就叫“李家埠”了。
 
这种以人丁家族大小定村名的传统,在高密这960个村中,屡见不鲜,比如,夏庄以前有个戴家苓芝,后因为本村王姓人丁繁衍众多,村名就改为王家苓芝,戴家居民集聚的地点,则成为戴家胡同。
 
这也没啥奇怪的,曾经的中国农村是一个宗法社会。
 
只不过,词典里,“埠”这个字与商业、买卖有关。
 
李家庄改为李家埠,是否可能该村会做买卖的人比较多,或者是个商业点,由此改名的,咱也不知道。
 
 
李家埠村子不是很大,比较出名的是悠久的历史。
 
民间传说,西汉时期,李家埠曾经是一个楚霸王项羽的一个屯兵城,方方正正,四平方公里。叫做“石泉城”。
 
楚汉相争之际,这里是楚国大将龙且驻守,后面的故事大家想必也知道了,韩信在李家埠西边的潍河之上,筑起大坝,壅塞起潍河水。瞬间决堤,大水冲垮“石泉城”,一分为二。龙且被擒。
 
有人说,李家埠西南“南梯崖”属旧城遗址。
 
我感觉可能性不大,从秦汉到明朝1500多年,岁月侵蚀,风化,再加上洪武二年一场大水,基本不会有什么遗迹了。
 
有人说,洪武二年那场大水有没有?我写了一篇文字,作了论述,总而言之,迷雾重重,但是,从咱高密960个村建村记载看,很大一部分村,都提到避水,建村之时,都选择高地,建成村落。
 
比如,王家大浒、宋家泊子等等,不胜枚举。
 
足以说明,明初移民之时,高密很可能是一片泽国,相当于大水退去的一片蓁蓁莽莽、天地初辟的景象
 
西汉肇建后,在“石泉城”老基础上重新建设一座城池,即“石泉县城”,相当于现在的“高密县城”。
 
这大概是继井沟那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城阴城”之后200年,又建设的一座新“高密城”。
 
估计此时,“城阴城”已经废弃。因此,汉王朝才重建一座“石泉城”,否则,井沟注沟地理位置很近,不可能建设两座城池。
 
应该可以设想,秦汉时间,尤其西汉建国后,注沟南部,李家埠一带曾经是繁华的县城,人烟辐辏,四邻八项进城贩卖货物的人们往来不绝,此外,行政、断狱、学校、城防等等也都集中在此城之内,是为当年高密的政治、经济、商业中心。
 
从这个意义上讲,李家庄该叫“李家埠”,一个“埠”字,商品经济,货物交换的味道浓郁,烟火气浓郁,历史气息浓郁。毕竟,2000年前,这里繁华兴盛过。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