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童年看的动画片都有所删减?

发布于 2022-06-03 11:35

为什么我们童年看的动画片都有所删减?

为什么游戏经常会有年龄分级?

为什么有些电影经常提示需要家长陪同观看?


我想,这些原因都可以用班杜拉的波比娃娃实验来解释。

在生活中,我们的攻击行为的产生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受到两个重要因素的影响:“模仿”和“强化”。

社会学习理论家认为,学习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且这种学习发生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之中,比如,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老师等重要人物强化某一行为而忽视或者惩罚其他行为。班杜拉认为除直接的鼓励和惩罚之外,行为的塑造还有一种重要的方式,即可以通过简单地观察、模仿(或以别人为榜样)其他人的行为而形成。



波比娃娃实验的被试者是3到6岁的儿童,其中包括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这些儿童被平均分成3组,每组各有12名男孩和12名女孩。

第一组儿童没有成人陪伴,独自面对一个波比娃娃。

第二组儿童有一个成人陪伴,这个成人会当着儿童的面,对波比娃娃施加暴力行为,比如用木槌打娃娃的头和身体、把娃娃扔到空中、把娃娃摔到地板上、用脚踢娃娃等。

第三组儿童也有一个成人陪伴,但是这个成人只是平静地和娃娃玩,并没有对娃娃施加暴力。

之后,再让这72名儿童分别进入一个单独的房间,房间中有一个波比娃娃,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玩具,包括枪械类的玩具,然后观察儿童的反应。

结果,第一组、第三组的儿童,很少出现对娃娃的攻击行为。而第二组儿童模仿着成人的举动,对娃娃进行了一系列的攻击行为,有的甚至还创造出一些新的方式去攻击娃娃。

另外,和其他两组儿童相比,第二组儿童明显对枪械类的玩具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这项实验,我们不难看出,模仿对于孩子行为塑造的力量。

在如今的生活中,电视、游戏机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消磨时间的方式,我们也开始逐渐认识到游戏、影视剧中暴力镜头对儿童的影响。

在波比娃娃实验之后的两年中,班杜拉和他的那两位助手进行了一项后续研究,目的是考察电视或其他非人类的攻击榜样对被试的影响力。他们使用了类似于“波比娃娃研究”的实验方法。班杜拉设计了一个实验,以比较真人榜样和电影或卡通片中的榜样做出相同攻击行为的影响。结果证明,真人榜样影响力最大,电影榜样位居第二,卡通片中的榜样名列第三。虽然电影、卡通片对孩子攻击行为的模仿并未超过真人榜样,但这三种形式都比未攻击榜样和无攻击榜样造成的影响明显的多。



在班杜拉后续的研究中发现,在特定的条件下,榜样的暴力影响可以被改变。回想一下他早期的研究,实验者并未对榜样和被试的攻击行为给予奖赏。但当儿童观察到榜样因暴力行为而得到强化或惩罚时又会怎么样?

班杜拉检验了这种观点,并发现当儿童看到暴力行为受奖励时,他们会更多地模仿暴力行为;当榜样的暴力行为受惩罚时,他们会明显减少对攻击行为的模仿。

所以,游戏、影视作品中的暴力镜头,对于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并不是不能消除的,而是需要正确的引导。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