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平公为什么不愿意接纳齐国叛臣乌余?
发布于 2022-06-04 14:27
在公元前547年前后,齐国的内政陷入内乱,齐庄公被崔杼弑杀,新任齐景公即位,齐国内部各种小规模战争不断,晋国已经数次派兵攻打齐国,还曾经一度打到齐国都城临淄城下,逼迫得齐国君臣措手不及。
齐国这个时期虽名臣无数,却因内乱而无法发挥能力,导致齐国人才流失严重。而在人才流失的过程中,这些人才所带来的反作用破坏力,对齐国也造成巨大的伤害,更甚者对中原地区也产生了恶劣影响。
这个时候中原地区最强大的还是晋国,晋国是晋平公执政,这位君主也是晋国历史上比较厉害的人物,在其任内数次击败南方的楚国,也数次击败齐国。齐庄公收留晋国叛臣栾氏,并借助栾氏偷袭晋国攻占晋国部分城池,这个事情导致晋平公对齐庄公这个人没有好感,所以在齐庄公被弑杀后,晋国就派遣大军趁齐国内乱而攻打齐国,以报复失地之仇。晋国人有个栾氏,而在齐国也有个乌余,这位大夫的命运牵扯着晋齐的外交关系。
在齐国与晋国的边境上,有个城池叫廪丘,这里临近晋国赵氏的领地,而当时的赵氏宗主是赵武,就是那位有名的赵氏孤儿。这位赵武此时是中军将,就是掌管晋国军政大权的巅峰人物,晋国内政外交之事大多系于其手。
赵武家族当年因六卿夺权,而导致人丁凋零,险些在乱战中全族尽灭,对纷乱之世有着天生的抵触情绪,当年隐藏于乡野之间,小心翼翼的长大成人,又被朝中重臣重新发现并推荐给晋国国君,这其间虽经历诸多权力争夺,赵武都是如履薄冰,最终在众多权臣家族凋零而后,赵武能够登上权力的高峰实属不易,因此成为执政的赵武,更推崇的就是主和政策。
回头就要说到廪丘,当时的廪丘还是齐国的领土,守将就是乌余。齐庄公被弑杀,这即代表着常年试图与晋国称霸中原的齐国,已经迎来了新的国君齐景公,这位齐国君主面对数十年的齐国乱局,当然也需要足够长的稳定格局,才好推行国家管理。
但齐庄公被弑杀的后遗症就没有消停,廪丘的守将乌余面对新任国君,可能还没有摸清楚齐国的政治,也便学着晋国的栾氏带着军队叛逃。这位乌余可能是位颇有抱负的将领,由于在齐国长年得不到重用,一直都只是个守卫边境的武将,也便对此耿耿于怀,所以在带兵逃往晋国的道路上,乌余还要向齐国的新任国君们表达自己的不满,更是要为投降晋国带去投名状,乌余分别对卫国、鲁国和宋国开展军事作战。
乌余这个人或许还真是有点本事的人,但其骨子里可能就是唯恐天下不乱的,本来带兵叛逃已经是罪大恶极的事情,乌余还要不顾国家礼制,既没有国家的命令,又没有任何其他理由,乌余的行为近乎于强盗,或者在那个时候被称作与戎狄蛮夷是同类也不为过。
卫国、鲁国和宋国哪里想得到,齐国一个边境守将,带着屈屈那点边境守兵居然敢与一个诸侯国为敌。更重要的是乌余所发动的攻城战全部都是偷袭战,即在诸侯国什么情况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所发动的,这就违背了春秋战国的战争规则,就说是两军交战,至少也要有战书才行。乌余什么招呼也不打,带兵就上,没有花多长时间就分别攻下了三个城池。
等到卫、鲁和宋搞清楚情况,当然是相当震怒,便开始做多方面准备,一方面派出使臣到齐国去控诉齐国守将乌余的无道,一方面又派出使臣到晋国去请求晋国协调处置,一方面则分别派出大军攻打乌余,想要收复失去的城池。
晋国方面乌余所要投奔的地方,当然就是赵氏的领地,而在这个时期赵武所推崇的还是尊奉晋国国君,而晋平公在当时还基本能够控制六卿之平衡,大家也便要决定如何处置乌余的事件。
作为赵武而言,既要忠于晋君,又不能损毁自己的名声。乌余宁愿犯下国之大罪,带兵投奔赵氏,这即是对赵氏的最大信任,如果赵武主动承担处置这场事件,天下人会怎么看?后人会怎么看?这都是赵武所顾忌的。
因此赵武便向晋平公推荐了胥氏的胥梁带,胥氏家族也是晋国六卿中的传统家族。颇为擅长政治技巧和外交谋略,既然乌余已经激发众怒,中原诸侯皆请愿晋国,希望共同铲除乌余,这是晋国履行霸主职责的好机会,也是通过此事向诸侯列国示好的机会。
此时的中原历经多年战乱,正在盛行弭兵之谋,晋平公以诛灭齐国叛臣乌余,就能得到天下诸侯的认同,这当然是个好事情。而且,通过这件事情,对晋国有百利而无一害,更可说是一举多得的做法,乌余献出的齐国城池廪丘自此成为晋国领地,齐国新君即位,晋国帮助齐国铲除叛臣已经是仁义了,齐国也不好要求归还廪丘。
而乌余所攻破的城池,晋平公以此机会归还于卫、鲁和宋三国,既得到中原地区这三个重要老诸侯国的支持,晋国的霸主地位将更加稳固。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乌余本是齐人,杀一个乌余,对晋国军政,没有任何损耗。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