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梦?先想清楚社交是什么

发布于 2023-10-15 01:51

头部的社交产品似乎无法撼动,新起的社交产品连连败北,笔者对平台另一文章的观点提出了质疑,社交究竟如何定义?新的社交产品还有希望吗?

前几天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看到一篇转自“互联网指北”原创自蒲凡的《创业者的社交梦又该醒了》的文章。文章提到ZAO是一个新起社交软件并否认其价值,这不由让我想问:到底什么是社交?

原文作者提到的有些总结性观点个人还是非常认同的。但可能是职业病,作为一个互联网产品从业者,还是想表达一下不完全认可的个人想法,仅一得之见,如有不同观点欢迎交流分享。

什么是社交?

其实“什么是社交”这个问题,很多次都在同行的小聚会上被拿出来讨论过。抛开产品思维、商业模式,严格意义上来讲“社交”应该是指人与人的交际往来,是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意识,以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各项活动。

当“社交”这一概念被商业化,被产品化之后,本质上应该还是定位在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于人的关系实现信息传递、思想交流。

其实说起社交产品,我们立马就会想到QQ、微信、陌陌、新浪微博,并且无可否认它们确实是成功的社交产品。其实仔细想这些社交软件有一个共同的属性,那就是它们都在处理人的关系。

QQ是一种泛社交,也就是一种泛人际关系,早期就是让用户摆脱传统的电话/短信的沟通方式,让沟通变得更便捷、更多元化;微信是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变革中一个经典的产品,微信的定位是朋友圈社交,是在安全熟悉的朋友圈搭建一个社交生态;陌陌处理的是陌生的两性关系,从人性的某一欲望出发,帮助用户搭建关系体系;新浪更多的是连接粉丝和明星名人的关系。

还有很多比如:专注于同性恋关系的Blued;基于陌陌的模式提高搭讪效率,双向匹配的探探等都是有价值存在的社交产品。

社交和社区的区别?

记得早些年,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看到过一篇文章(抱歉文章名已经不记得了),其中有一句总结印象颇为深刻,原创作者提到社交和社区的区别时,表达的观点是:基于人际关系产生内容,是社交;基于内容而有的人际关系,是社区。我个人是认可这个观点的,甚至一定程度上,我觉得这个总结非常简单易懂又到位。

其实社区产品和社交产品是最容易被弄混的,这个问题其实很有纠结的意义——因为社区和社交的价值点是完全不一样的,只有搞清楚了社交和社区的区别,才能更好定位产品的价值所在。

首先我认同抖音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产品,但是尽管抖音在部分应用市场的分类是“社交通讯”。但我个人觉得抖音真的不是社交软件,我们都知道其实抖音是依赖内容火起来的,并且很少有人在抖音上去进行“交流”,粉丝和关注关系的前提也是因为内容。其实这种关系是非常弱的,它的价值点就是能够有持续不断的内容创新。当你发现没有你感兴趣的内容,这个产品的价值对你来说也就消失了。

不像微信等社交软件,我们有复杂的关系在软件上,我们离不开这个软件产品,是因为我们离不开自己的关系圈子。

不是靠流量活着的都是社交

我个人觉得张一鸣在做内容方面,敏感度和定位确实非常厉害,头条系出来的几款产品都依靠内容产生了大量的流量。虽然头条系产品逐渐加重了社交属性,但是从来都没有改变以“内容”为主要载体的基因。

我个人有个不成熟的总结,几乎所有现有的,通过UGC模式产生内容的平台都是社区,包括喜马拉雅、产品经理、今日头条、CSDN等,当然也包括被“社交化”的抖音、快手。

不是有IM功能的就是社交产品

首先,我想说的是IM功能一定是一个社交功能,是一个社交属性。但不是带一点社交属性的产品,就可以被定为成社交产品。

比如说汽车,汽车是一个出行工具型产品,不管他的配套设施再好,比如车载空调、车载冰箱、车载导航再精致,也不可否认这个产品的定位是一个出行工具。附加属性可以提高产品价值没错,但永远改变不了它让用户依赖的核心价值。如果忽略自己的产品核心价值,全部精力都放在附加价值上,只会加快产品死亡的步伐。

也正是因为核心价值导向,所以支付宝的的一级入口是支付场景,从未变过;而微信尽管支付再重要,一级入口一直保留社交特性,也从未变过。

还有很多互联网APP产品,都会保留聊天功能:像百度云盘、抖音;视频类的爱奇艺;甚至电商类的淘宝、京东都有社交功能——但是这些产品的核心价值都不是社交。

社交运营不等于社交产品

我发现产品圈经常会有一些盲目的产品分析,喜欢抛开产品定位,直接基于产品运营做产品分析。以至于我们只要一碰到一个产品在朋友圈火了,并且自己又不太能搞清楚产品的定位,于是就会很轻易给产品贴个“社交”标签。

比如前言提到的蒲凡的原创文章,文章将近期在朋友圈火起来的ZAO和绿洲定义为新社交产品,并认为他们极有可能会死掉。

我们先不讨论产品的生死,因为毕竟每一个产品都有生命周期,总有一天会死,只是死的姿态各有千秋,有限的周期里面实现的价值各不相同而已。

就ZAO而言,很显然并不是一个社交产品,产品的主要功能是让用户快速换脸,感受将自身置于经典影视片段和图片中的趣味性。这种产品在属性上和美图秀秀非常类似,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工具型软件。

ZAO的官方在Apple Store上给软件的定位分类是“娱乐”,这种产品在前期的产品壁垒其实就是技术,未来的盈利模式很有可能是会员的增值服务和资源付费。基于张教主“好的产品是用完即走”的观点,我认为ZAO还是很不错的产品,至少从产品本身而言是这样的,亲自感受了一下,确实能快速解决问题帮用户达到目的。

我知道很多产品人,随便拿个产品就喜欢挑个三五八点建议,好像没从产品中找出问题,都不能证明自己是个产品经理似得。我个人认为一个优秀的产品人,应该是先从产品中找价值,再从价值中挖掘更有价值的点。

ZAO作为一个工具软件,加工后的内容输出在朋友圈火了起来,提高了知名度引起了关注,就被误认为这是一个社交软件?如果是这样,那拼多多岂不是这两年的社交鼻祖了?

社交依然存在可能性

其实早在12年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说社交梦做不了。人们都已经习惯了QQ和微博……但是后来微信起来了,陌陌上市了,探探还活着,Blued实现了盈利,甚至连Soul这种灵魂社交都火了……

其实没有哪一款社交产品能把所有场景都精细化,而人和人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只要场景存在,有垂直领域的差异化亮点,能解决用户问题,就存在可能性。

死过的社交项目很多没错,可是试问哪个领域死过的项目不多?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