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考(三) 在瑞昌,我们到底能做什么
发布于 2021-09-02 01:16
一 拼尽全力,只为能与你更近
我在上海的地铁里,常常见到小学生们用流利的英语交谈。
在义乌教书的那几年,孩子们经常一个晚上要完成二十几样作业,做到晚上11点半,但他们毫无怨言。
在西安接触的六年级的孩子,能背诵九年级以内所有的古诗文,能对许多历史典故侃侃而谈,甚至还学会了三角函数,学会了力的分析。
有时想到他们,我也自惭形秽。
是,他们拥抱城市的资源,接受着城市的熏陶。
在上海,他们可以享受着最顶尖的教育资源;
在义乌,他们从小被教育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勤勤恳恳;
在西安,城市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处处透着文化气息。
我们知道,北京的官二代从小可以念北大附小,北师大附中等名校;
常常指责,在上海高考考了第几千名却可以念复旦。
我们能数得出来的大诗人,大词人——王安石,王维,苏轼,辛弃疾等
何人不是达官显贵,何人不是世家名门?
在瑞昌,我们70后,80后,90后,头破血流的要往大城市拼。
说到底,我们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下一代过得比自己当年更好一点。
我们希望通过一代人的努力,让下一代离“他们”更近一点。
但希望是希望,现实是现实。我个人觉得,事实上,接下来我们的下一代只会离“他们”越来越远。
二 教育是不是用来区分的
当年我班上读书最好的同学,考上了中科大,毕业后去了微软,很多年前就年薪百万。
但他已经是击败了同年龄段的几万人,说他是万中无一的奇才也不为过。
也有,靠着自己的智慧与勤劳,白手起家而年入千万的人。
可这样的人又有多少呢?
更多的是像我们这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事情的平凡人。
以前听过一个笑谈,说这个社会就是,读书好的人在为读书不好的人打工。
拿我这辈人来讲,当年读书还好的人,大多读了大学,出来后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己;
而当年读书不太好的人,的确有许多创业成功的,在属于瑞昌人的行业中杀出一条血路。
那么教育是不是用来区分上班还是创业的呢?是不是用来区分平凡与不平凡的呢?
显然不是!
但是坚持,细致,目标感,勇往直前,不畏艰险,善于思考……
这些品质,我认为教育是可以区分的。
三 放羊娃的娃还在放羊吗
我们都听过那个故事,放羊人希望赶快赚钱结婚,生了儿子以后能来帮自己放羊。
我做教育行业的第一天起,就思考着,人的一生究竟做什么才有意义?
当看着我的学生,在攻克一个个难题,掌握一个个方法,获取一点点知识的时候,我觉得在这个行业里,我赚到了无法言说的成就感,匹配到无法企及的责任感。
我梦想着真的有一天,我也能做到“桃李满天下”。这是我做,并且坚持做教育的原因与动力。
我希望放羊娃的娃可以不再放羊,也不再放牛。
他们走出了那片草原,拥抱着不一样的蓝天。
四 广告
乐学教育是一个载体
在这里不仅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遨游
也可以乘坐通往另一片天的直通车
这里从诞生之日起,就不会只是一个补课,或者说给你提升成绩的培训机构。
我始终认为课本知识只是一个工具。
而“教育”两个字太大,任重道远。
我们希望瑞昌的孩子们,或者说我能接触到的孩子们,能少一点抱怨,多一点思考,多一些眼界,多一些勤劳。能真正的乐知、乐学,乐在把眼光放在很远很远的以后。
这是我持续去做的事情。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