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乡村文旅要有细浪冲沙的定力

发布于 2021-09-02 15:55

导语
乡村文旅产业自身就是一道风景,其调性如山风过耳,不疾不徐,不矜不盈;其节奏如轻快小溪,穿过田间地头和竹树山涧,然后才汇聚成河,流向大海。
文旅产业是有规律的迷宫,能不投石问路?我认为,当前乡村振兴大潮渐起,做乡村文旅产业,还得有细浪冲沙的定力。

文化、旅游能创造经济效益、成为商品,为什么没有像其它产业那样比较早地得到商业开发?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是存在的,但只有在世界进入工业化、产业化时代,进入了市场经济的环境,它们才得以发展起来,成长为让人刮目相看的产业形态。这种在市场意义上早期的“先天不足”,从长远来看,又完全有可能变成某种优势。这样的规律,会影响今天文化产业、旅游业的基本形态,特别是影响乡村文旅产业的基本节律:一般来说,它不是大轰大嗡,小微但有韧性;平平淡淡如居家过日子,提供的文旅产品就像油盐酱醋调剂了生活味道;文旅产业的经营者、管理者也没有老板派头,就像是邻家大哥。乡村文旅产业自身就是一道风景,其调性如山风过耳,不疾不徐,不矜不盈;其节奏如轻快小溪,穿过田间地头和竹树山涧,然后才汇聚成河,流向大海。这也应该是乡村文旅的规律。

乡村文化产业现在到了春播好时节,了解文旅产业的一些规律,至少是目前的一些特点,能够少走弯路——

第一个特点是渐进,不能都求快。文化发展是一个逐步累积的过程,它是在前人基础上,经过日积月累的创新创造,才有了今天的文化成果。在通常情况下,这是十分缓慢的过程,是路途漫漫的周期,远不像种植农作物,一年一次收成。历史上,当文化创新积累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特别是由于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刺激文化演进,就会出现突变,甚至是狂飙突进。但大多数时候,文化的创新创造都是紧贴河床的底部,缓缓地推动着河流前行。它对人发挥作用的过程也是缓慢的,如春风夜雨,润物无声。这是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太快并不是好事。《共产党宣言》说: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神圣的东西被亵渎了。我认为,这可以作为认识文化积累规律的参考。

这是文化资源积累、文化认识深化、文化心理适应、文化氛围形成等等方面的基本节奏,这些又决定了文化发展的基本节奏。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激荡中,文化也发生了历史上少有的急风暴雨般的更新。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战争年代红色根据地的文艺运动,以及白区以鲁迅为代表的文化战士以笔为旗,到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的文化建设,高潮迭起。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初步建构起自上而下的体系,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旅游业也是如火如荼,整个文化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百年来,中国文化发展的节奏和取得的成果,是几千年来少有的。特别是从普通大众享有文化成果的角度来看,应该是这样。但既便如此,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如果说百年来的文化发展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那么,相对而言,“破”要快一些,“立”就要慢一些;同样的是“立”的阶段,初起阶段要快一些,后来就要慢一些。

乡村文化发展更是如此。我认为,无论从为国内提供文化产品、服务看,还是从文化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看,城市走在最前沿,乡村则是大后方。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后方,才能蓄积资源、为前方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今天对乡村文化重视,从文化发展格局上说,在很大意义上是对中华文化大后方的重视。发展乡村文化,出发点当然首先是服务农民,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并用产业的方式发挥育民、乐民、富民的作用,而这恰恰同时是在文化大后方、为中国文化发展涵养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不断激活并调动起乡村文化资源,与前方互为猗角,形成矩阵,在这样一个急剧变动、大浪淘沙的文化时代,成为当今中国文化持续前行的压舱石和稳定器。

因此,在乡村文化发展上要防止一蹴而就、急于求成的想法。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需要有冷静的头脑,无论是做五年规划还是三年计划,都要客观实际。抓住乡村发展的机遇是必要的,但不要存有大干快上的想法;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乡村文化建设氛围是必要的,但不能失去理智听一些学者架秧起哄,更不要让这样的人做什么战略、规划。在这样一个高度重视文化的时代,也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短期内见效快的项目确实是有的,好的创意让有的乡村文旅项目成为爆款、一夜逆袭成功,这样的机会也确实是有的,但是一般来说,发展乡村文旅产业,要有耐心、恒心,扎扎实实地打基础、谋长远。唐代诗人韦应物诗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蜇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始。”做乡村文化,特别是乡村文旅产业,就应该在乡村振兴的一雷声中霍然惊醒,然后,按照春播、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踏踏实实做下去。文化和旅游企业、乡村创客、进入乡村的艺术家设计师,也要防止赚快钱的急躁情绪,不要有急功近利的想法,更不要有快快赚一把就走的投机心理。

第二个特点是分散,不能都求大。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人就会转向精神生活。但这种需求,在很多情况下毕竟不同于基本的物质需求,如果有选择,一般也不会将就,不像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而且,不会像饿了可以吃同样的饭、冷了可以穿同样的衣。作为内容产业,文化产业主要满足的是个性化需求。人的精神生活需求,因人而异,同一个人又因时而异。文化产业区别于公共文化服务在于,公共文化服务是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这是公益性的事业,是政府责任。而文化产业,是满足公民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这样的需求,一方面决定了文化产业服务范围的广泛性,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文化市场,就会有对文化产业的需求,另一方面,这些需求又是多样化多层次的,随时会发生变化。需求的分散性,导致了产业的分散性。

这种分散性决定了文化企业的体量。文化产业确实有一些大型企业,比如影视、出版、娱乐等,这些类型的产业,拥有相对较大的消费群体,会出现一些巨头。互联网企业介入文化产业后,借助于巨大的服务平台,也会迅速成长为大型文化企业乃至于巨无霸。但是,文化产业以及旅游业,一般规模都不大,中小微企业多,这是重要的行业特征。这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包括文化、旅游装备制造业,尽管我们国家已经有这些类型的企业成长为大企业,成为上市公司,但是,与其他行业的装备制造业相比,还是小弟弟。与之相类似的是体育行业的企业,包括体育装备制造业。有些体育企业名头很响、赞助体育赛事也很积极,算得上是著名品牌,但是,与其他行业相比,也算不上大。在“需求分散”导致“产业分散”的情况下,通过整合、调配资源,特别是借助互联网平台,今后完全可以出现更多大型文化、旅游企业,但是,产业分散、中小微企业居多,是这个行业的常态。少量大型企业,建立在大量中小微企业的基座上。

这种分散还决定了大多数文化企业和旅游企业是微利。与文化和旅游企业的体量相关联,文化和旅游企业很难实现规模化、批量化生产,文化产品一般创意成本高,旅游产品往往季节性强,这些又影响到它的成本与效益。有段时间,在理论界有一个关于文化产业特点的表述,说文化产业作为创意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实际上,只是一部分文化产业有这样的特征,主要是影视、出版、娱乐这些行业。而且,即便是这些行业,大多数企业也不大。至于其他众多的文化、旅游企业,可能还是要立足于微利,满足于“小富即安”。

分散的特征在乡村表现得更加明显。广袤无垠的高山大川,星罗棋布的乡村,还有比村落更小的类似于四川“林盘”的农民聚落,是规模化、批量化生产的巨大沟壑,目前除了极少量的大型文化企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把 触须深扎进去,大多数大型企业就有大炮打蚊子的困难,而这恰恰是最适合小微文化、旅游企业生长的地方。它们在文化市场的差异化竞争中,依托乡土优势以及船小好调头的便利,找到自己安身立命之处。我认为,一般而言,城市大型企业进入乡村需要谨慎。特别是做乡村旅游,这些年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它可以富民,但对当地财政贡献相对较少。如果是大型企业进入,就会遇到赢利的困难。此外,乡村的公共设施基础、市场环境、村民意识等方面的落后,在一个时期内会制约着乡村文化产业、旅游业的发展,稍遇阻力可能就会耽搁下来,由此给大型企业带来资金运营、产业运作带来一系问题,小微企业应对这些矛盾的问题则会从容得多。

第三个特点是内容产业,不能都求易。文化产业、旅游业门类众多,产业链长,带动就业能力强,其中有些门类、有的环节,门槛比较低,比较简单。但相对来说,做文化产业、旅游业比有些行业要难一些,有的看起来很简单,做好很不容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它们是内容产业,正如写文章,“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使得文化产业、旅游业的有些公司,开张很快,关张也很快,朝生夕死。内容产业的灵魂是创意,创意的得失决定了项目的价值甚至生死。创意需要灵感,而这种灵感常常如电光石火,刹那间点燃又刹那间熄灭,需要“续之以膏,继之以艾”,也就是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并且采取相关手段留住灵感、进一步生发灵感。这是一个讲究IP的时代,做出一个好的IP,产品就成功了一半,而好的创意,好的IP,得之又何其难也。

文化产业要特别注意对风险的掌握。首先是政治风险。产品和服务在内容上要健康、有益,至少是无害。要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社情民意,考虑到中华审美传统,不能盲目搬用国外艺术标准和审美标准。标准必须拿捏得死死的。只追求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政府不允许,观众不买帐,注定不能在市场立足。其次是市场风险。作为内容产业,它需要精准把握消费需求,而文化消费需求最难掌握。有的项目在其他地方很火,换一个地方就做不起来,“桔生淮则为枳”。有的消费需求看起来很旺盛,但是,等你把相关项目做起来,消费需求又转向了,与时尚类项目尤其明显。文化、旅游产品需要在内容、形式、制作、运营等方面精益求精,是真正的好东西。物质类产品质量次一点,打折可以卖出去。文化、旅游产品,次品怎么打折,也不会有人光顾。

做好乡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也不容易。诚然,乡村文旅产业起步比城市要晚一些,有的还没有起步,有的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乡村会很快赶上来,等你把初级阶段的产品做出来,很快就落伍了。比如说,做农家乐就比较简单,但“农村乐”正在被乡村民宿所取代。而做乡村民宿,特别是做精品乡村民宿,就不是简单的事。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追求高质量发展,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做起来会越来越难,乡村文旅产业终究会迎头赶上。因此,从开始就要未雨绸缪,把项目做在前沿上。另外,外地企业,还有参与乡村建设的艺术家、设计师、乡村创客,对乡村文化市场成熟晚、一些村民契约意识甚至法律意识淡薄,也要有思想准备。我认为,在乡村做文旅有两条红线不能踩,一是基本农田,二是农民利益。处理好与村民的关系,主要靠法律,也要依靠基层组织,还要加强与村民的感情维系,千方百计把自己的利益与村民的利益捆在一起,把自己的企业发展、项目推进,与乡村的发展、村民的获得感捆在一起。

渐进、分散、多风险,三方面相互联系,就是因为它是精神产品,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的特性和人的特性,与人性、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取向息息相关。文旅产业贡献的是文化产品,实际上,人也是文化的产品,人创造文化同时被文化塑造,人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人的符号。文化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普遍性与差异性,自主性与归属性,决定了人的本质,决定了文化的常态,也决定了文化产业、旅游业的特性。从市场的角度看,固然要追求做快、做大、做稳,但从文化的角度看,做慢一点,做小一点,做灵活一点,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或者说更符合文化的本质。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不同的生产力带来不同的文化结果,马克思也承认在这样一个时代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马克思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本质和罪恶,其中就有文化上的立场,他认为,在资本主义时代,“科学和知识不仅与大众生活相分离,而且与大众语言和日常生活语言相分离”,导致了人的异化和文化的危机。因此,乡村文旅产业不排斥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不排斥做快、做大、做稳,但是,从方向上看,做慢、做细、做活,看起来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恰恰是自己的优势所在。如果坚持这样的优势,乡村文旅产业作为中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乡村实践,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更多的文化收益。

由此出发,可以说,渐进、分散、多风险,一方面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特别是乡村文旅产业的不足,另一方面看,处理得好,又未尝不是长处。具体说,有三长:

——重在长效。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乡村文化振兴也是如此。这种长期性判断,是基于乡村的现实条件,必须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实事求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离开这样的社会环境,离开乡村振兴的整体格局,离开乡村产业的发展系统,让文游产业拿出快马加鞭、一骑绝尘的姿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主要还是指文化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作用,而不是乡村文旅产业。产业回报、经济机会,乡村文旅产业在这些方面与其他产业是一样的。不能存有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思维。如果说进入乡村的企业家要警惕这种思维,容易产生创作冲动的文化艺术工作者更要慎之又慎。

乡村文旅产业要变不利为有利,不要去做“文化快餐”,要追求可持续性,像小河淌水,潺潺流动,源源不竭。这就需要乡村文旅产业把根深深地扎在乡村。乡村文旅产业刚刚起步,但文化艺术工作者进入乡村,则有长期的经验,可以从中得到借鉴。比如,坚持为农民服务的出发点,把自己的发展与乡村发展结合在一起,把企业的利益与村民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与农民同呼吸、共命运,形成共同的感情纽带。虚心向农民学习,像认识亲人一样认识农民。要了解乡村,首先要了解农民,通过活生生的人,了解这方水土,这方文化,毕竟,人才是文化的主体。要善于发现村民身上闪光的东西,有可能这就是乡村文旅项目的闪光点。要熟悉乡土文化,挖掘乡村文化资源,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现乡村特色,并且把它与时代文化结合在一起,就像抗战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深入到乡村,把乡村艺术与红色文化结合起来,创造出迄今仍然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

——重在长尾。2004年,《连线》总编辑克里斯.安德森提出长尾效应,意指原来不受重视的销量小但种类多的产品和服务由于总量巨大,累积起来的总收益超过主流产品的现象。他的这一观点,相当程度上是得到文化产品特征的支撑。因此,他特别指出,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热门产品,不在传统需求曲线的头部,而在于需求曲线中那条无穷长的尾巴。他还举例说,在互联网的音乐与歌曲、新书乃至旧书等等的销售中,尽管单项的热门制品畅销,高居营业额的前列,但由于仓储的无限和联邦快递的存在,使得那些看上去不太热门的制品也在创造着出乎意料的营业额,竟然成为这些新媒体销售收入的主要部分。长尾理论被广泛运用于观察市场中企业市场策略的研究上。

关于城市文化产业的长尾效应,克里斯.安德森已经说得很充分了。而乡村文化产业,还有旅游业,有可能缺少辉煌的头部曲线,但是,却可以有很长的需求尾巴。乡村有着丰沛的文化资源,吸引着众多层面消费人群的乡土情结,也刺激着文学艺术家、各类文创企业、乡村创客的创作灵感和创造激情,乡村文化在提供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方面,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和突出的产业优势。身边守着丰富的乡土文化“仓储”,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乡村文旅产业将把长尾效应展示得淋漓尽致。

——重在长链。产业链长,是文化产业,也是旅游业的显著特征。以主打产品为龙头,可以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衔接、一次性投入多次产出的经济循环链条。除了文旅产业自身的垂直链带在不断延伸,与相关行业融合,也拓展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链条。近年来,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加快与相关产业的融合,特别是按照国务院《关于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加大与消费工业、装备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文化体育业、特色农业的融合。如果说文化产业主要是在产业领域加大融合,以此实现对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影响,那么,旅游业则是凭借其“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在生活的场景中实现更广泛的融合。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向生产、生活领域的拓展,就是其产业环节的进一步延伸。
乡村文旅产业的链条,以往明显弱于城市。主要是因为,它对资源依赖性强,市场基础弱、科技含量低,但是,在新的形势下,特别是在中华文化回归中国社会大众,乡村振兴方兴未艾,经过文旅融合,乡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展现出新的融合能力和产业带动能力。纵向看,在城乡统筹中,在区域联动中,在两个循环中,乡村文旅产业由于与城市乃至更大范围的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公共文化服务的密切关联,突破了以往乡村文旅产业的狭小范围,产业关联也由此进一步拉长。更重要的是,从横向看,乡村文旅产业与同在乡村的其他产业在同一场景中实现互动和融合,或者是紧随其他产业,在为其他产业赋能的同时发展自己,或者是以自己的产业之力带动其他产业,在有些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为主打的乡村,甚至出现全村“整建制”投入某个文旅项目,所有村民都在吃文旅饭,产业链不仅长,而且黏合性和带动力强,将众多甚至所有产业吸附在自身周围,在这样的乡村,是参与度最高的“全民办旅游”。

文化产业总是在自己的产品中塑造英雄、制造偶像,常常置身于超凡成就、浪漫人生的氛围中,但不能把自己当成了英雄或偶像。文化和旅游企业,格局要大,视野要宽,要不断拓宽业务的外延和摸高上限,但要走出通过这个行业暴富的个人野心和集体幻想。在乡村做文旅,脚下是沃土,眼前是绿叶,要用心血和汗水一天天耕耘,然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 平台活动推荐 #

2021年9月24日-9月27日中农乡创将开启乡村振兴农康文旅标杆项目商务游学考察之旅。特邀各项目专家举办创新研讨会,深度交流推动资源精准链接。

4天时间,专家全程陪同讲解

6个多维度融合的经典案例

【考察时间】2021年9月24日-9月27日【4天3晚】

【考察地点】杭州

【主办单位】中农乡村振兴创新研究院、北京中农乡创科技有限公司、乡村振兴专家巡回服务工作组、中农百草研习社

游学对象

省市县政府领导、开发商、运营商、规划机构、投资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与企业核心高管、相关产业链项目负责人等【限定20人】

游学行程安排

1.安吉余村-“两山理论”发源地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亲临余村视察,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浙江鲁家村-现代化农村新典范 

(创新提出“主题农场聚集区模式”探索创新销售主题农场、股份合作、托管、租赁等经济组织形式,打造核心吸引物)

3.江苏一号农场-科技与金融双轮驱动赋能现代农业 

(2015年完成A轮融资,于2017年初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全面打造“一号农场”农业品牌,打造成中国领先的农业产业运营商,共享农场领导者)

4.常州花谷奇缘-康养与地产两翼齐飞 

(一期以“中国传统花神文化”为主题,并将花神文化与西方古典园艺完美结合。二期以健康养生、休闲旅游为发展核心,打造休闲农庄、田园花海景观、养生度假 区、生态酒店/民宿等产品,形成生态养生健康小镇产业体系)

5.莫干山裸心谷-乡村休闲度假新高地 

(《纽约时报》曾评选了全球最值得一去的45个地方,莫干山排名第18位。CNN 称这里为:长城之外15个必须要去的中国特色地方之一。)

6.开元森泊度假乐园-全天候一站式亲子度假综合体 

(突破国内专注于住宿体验的传统度假村模式,是一个“精品度假”与“自然游乐”融为一体、全天候、全季节的一站式综合性旅游业态,不仅准确切中高增长的亲子市场,更是一个服务全年龄层的休闲度假产品。)

实地考察+学习研讨

【报名方式】

1、电话报名17319183013   徐老师

否则不予通过

(报名流程:领取报名申请表→填写信息审核 → 办理费用→开具发票)

特别提示:本次游学为商务性活动,会收取相关费用;另限定20人名满截止,请及时咨询报名!

主办方:中农乡村振兴创新研究院

承办方:北京中农乡创科技有限公司

         乡村振兴专家巡回服务工作组

         中农百草研习社

定位:乡村振兴标杆项目学习平台、策划平台、对接平台,公司横向做平台、做资源链接;纵向从投融资、拿地、策划规划、产业导入、建设、招商、运营等全产业链服务推动项目落地。

中农乡村振兴创新研究院作为创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研究平台,汇聚了几十位中央各部委领导、100多个乡村振兴资深专家、300多个项目成功操盘手、上千位乡村振兴农康文旅项目经营组织者。通过乡村振兴农康文旅项目现场调研考察+操盘手面对面现座谈交流+政企共同发展的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政府与企业相帮扶,帮助企业更快掌握项目盈利绝学,帮政府更加精准的招商引资! 共同实现乡村振兴伟大战略!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