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学习丨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就纵览

发布于 2021-09-03 01:09

编者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复杂局势,科学判断,正确决策,真抓实干,引领我国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向着高质量发展目标劈波斩浪、扬帆远行。
今天,阳江“火焰蓝”伴您一起,紧跟中国共产党的脚步,走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就纵览

 

2020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拥有图书总藏量11.8亿册,比2012年增长3.9亿册;人均图书藏量从2012年的0.51册上升到了0.84册;全国群众文化机构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92.65万场次,较2012年增长71万场次……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公共文化事业经费保障能力的稳步提升,我国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更加健全,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日趋丰富,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要成就,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文化惠民新乐章。

  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强烈,享有更丰富、高品位文化生活的期盼日益高涨。

“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等多项内容,回应广大民众的殷切期望。

  投入加大 设施条件不断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此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
  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出全面部署。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财政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将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逐步加大现有财政资金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

2017年3月,我国文化领域第一部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重要法律《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实施,为明确政府责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

  这些重要政策文件,初步形成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制度框架。在顶层设计的引领下,我国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加大,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渐形成。
  ——文化投入持续增长。2020年,全国文化和旅游事业费1088.26亿元,人均文化和旅游事业费77.08元,均比2012年翻了一倍多。2016至2020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资金1081.25亿元。其中,2020年安排232.14亿元。
  ——“书香社会”建设快速推进。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我国共有3212个公共图书馆,比2012年增长136个;发放借书证10251万个,比2012年增长近3倍;为读者举办各种活动15万次,比2012年增长近1倍。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截至2020年底,全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达到5788家,比2012年增长2719家。其中,5214家博物馆免费开放,占全国登记备案博物馆的90%以上;定级博物馆达到1224家、非国有博物馆增至1860家、行业博物馆达到825家,类型多元、主体丰富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
  ——群众文化活动日益丰富。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43687个。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32825个,服务群众5.6亿人次,比2012年增长1.2亿人次。2020年,全国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艺术院团共组织政府采购公益演出13.38万场,比2012年增长3.05万场;观众0.86亿人次,比2012年增长约7倍。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指出,“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以扩大公共文化服务广覆盖为主要目标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逐步健全,大大缓解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短缺问题。
  重心下移 破解城乡不平衡难题
  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城乡不平衡的现象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补短板”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公共文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向基层倾斜。
  在地市级层面,中央财政持续支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新建和改扩建。在县一级,2016年12月,文化部、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推动优质服务向基层延伸,扩展图书馆、文化馆的服务阵地和服务资源。

目前,全国各地已广泛建立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例如,上海市已实现区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全覆盖;广东省二级以上图书馆、文化馆已全部实现总分馆制等。

  为解决基层文化设施“空壳”问题,中央财政专门安排资金,对基层文化设施维修和设备购置进行补助,不少地区已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配套、供需衔接、各具特色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例如,在四川省邛崃市夹关镇郭坝小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多功能室、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广播室等文化设施一应俱全,能够提供体育健身、文艺表演、电影放映、技能培训、便民服务等文化、生活“一站式”服务;陕西省澄城县尧头村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聚焦国家级非遗项目尧头窑黑瓷技艺,建立常态化的地方文献征集工作机制,挖掘黑瓷烧制技艺传承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也得到加强。《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对读书看报、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观赏电影、送地方戏、设施开放、文体活动7大项基本服务项目和文化设施、广电设施、体育设施、流动设施、辅助设施5大类设施的标准作出了明确规定。“十三五”期间,全国31个省(区、市)制定了具体实施标准,333个地市、2846个县出台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对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跨越式发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部署,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陆续实施了贫困地区戏曲进乡村、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县级应急广播体系设备购置等文化惠民扶贫项目。

截至2020年底,中央财政累计为贫困地区11.3万个村文化活动室购置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备,为3.2万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购置广播器材,支持1.3万个乡镇提供以地方戏为主的文艺演出约39万场,为442个贫困县购置应急广播体系设备。

  效能提升 服务迈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瞄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优质公共文化产品资源供给,持续提升服务效能,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长期以来,公共文化服务被视为“政府包办”的文化职能,基层群众则属于“积极响应”的主体。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积极对接百姓需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政府端菜”向“群众点菜”转变,各地的探索实践令人耳目一新。例如,河南省打造公共文化供需服务平台“文化豫约”,通过收集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找到供应主体,再配送至文化场馆为群众提供服务;江苏省常熟市启动公共文化创新项目配送服务活动,通过答辩展示、审核筛选,统筹常熟市和周边优质文化资源入选“配送菜单”,实现高品质的精准文化惠民。
  此外,众多博物馆通过丰富陈列展览、开发文创产品、探索数字传播等方式提高服务水平。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通过开启“夜游”模式拓展服务时间,截至2020年10月,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夜间开放率为11.6%;借助高科技手段提升参观体验,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打造的多媒体场景“攻打敌军总指挥部”,让参观者身临其境体验紧张激烈的战斗环境,带来震撼的参观体验;积极开发文创产品,江苏苏州博物馆推出400多年树龄的紫藤树种子和国宝风味抹茶饼干;三星堆博物馆推出“出土味”“青铜味”两款冰淇淋;故宫博物院推出美妆礼盒,等等。
  公共图书馆也主动探索升级服务模式,从过去等待读者上门,到革新求变主动追逐客流,打造城市书房,以更轻松、舒适的姿态出现在大街小巷。浙江省温州市在2014年启动城市书房建设,至今已建设城市书房102家,接待读者1000多万人次;山东省威海市把建设城市书房列入2020年民生实事清单,进一步充实“15分钟阅读文化圈”;广东省韶关市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建设方式,先后投入5280多万元,建设覆盖城区、县、乡、村四级的城市书房71家。
  ……
  面向“十四五”,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今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通过顶层制度设计,为“十四五”时期推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行动指南。
  在北京大学教授、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李国新看来,《意见》明确了深化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的重点任务,通过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推动地方政府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地方标准,深入推进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规范建设,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标准体系,完善评估结果应用,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引。
  《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完善财政保障机制,落实公共文化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推动各级财政完善保障机制,把基本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纳入各级政府预算,全面实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预算绩效管理,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发挥财政资金最大效益。同时,充分发挥各级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面向新时代,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各级各地财政也将为此继续发挥职能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来源丨中国财经报
  编辑丨阳江消防政工


阳江消防政工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