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医生做科研有天然的优势?看看这个检验科团队就知道了
发布于 2021-09-04 08:57
“一定要抓住经手的每一个标本”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检验科主任 关明
检验科医生做科研,有很多天然的优势与劣势。
先说说劣势,检验科医生平时并不在临床一线工作。缺乏临床资料的一管血、一个标本以及它的检测结果,几乎是没有多少价值的。
而同样是两份标本检测,孤立看待似乎价值不大,而与背后的临床信息联系起来(比如一份是患者术前的、一份是患者术后的),它们之间的差异就变得有意义。
当海量的标本、数据以及临床信息连结在一起时,其中的科研价值应该远超我们的想象。
我们团队的做法是经常与临床医生沟通,积极参与多学科诊疗病例讨论,从中发现可能的科研思路。
在确立研究方向后,我们会与临床医生达成合作、实现共赢,在研究中充分发挥检验团队标本收集整理、检测方法学建立、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特长。由于能够明显减轻临床医生的科研压力,这种模式很受欢迎。
虽然不是临床一线科室,但检验科医生做临床科研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我们有海量的标本
在每天的工作中,检验科医生会接触到大量标本,也能通过各种检测得到大量相关数据,这些都是检验科医生做科研的天然优势。当然,这要求每位医生都要珍惜自己面对的标本和数据。以我们团队为例,医院的神经内、外科每天会接诊很多患者,我们就能接触到很多脑脊液标本。
在出具检测结果后,我们会按照伦理审查的研究方案进行样本收集和整理,把它们分种类、分装保存,建立生物样本库。同时把检测结果、疾病信息等配套梳理。尽管过程繁琐,但这正是临床科研最宝贵的资源。
我们有质控意识和规范的操作流程
检验科医生都有良好的质量控制意识和规范的操作流程。每天要出具各种检测报告,对每一份报告都需要承担责任,因此检验科工作人员通常具有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良好的实验习惯,质控意识更是深入人心。
当检验科医生投身科研的时候,按照规范操作实验,真实记录实验过程,科研数据质量一般都较高,这成为另一种天然优势。
我们有医工结合阵地
检验科是医疗机构中医工结合的聚集地之一,我们的工作一方面是运用各种检测仪器、检测方法,另一方面是满足临床对诊断和治疗需求。
以医工结合为抓手,破解临床问题,解决临床重大疾病检验诊断标志物的研发需求,不仅能突显医工交叉在临床检验中的价值,也是很多检验科医生的梦想。
举个例子。
痛风是很多中老年患者常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最常见的治疗手段是通过服用别嘌醇降尿酸,但是有2%服用别嘌醇的患者会出现严重的皮肤不良反应,甚至有致死风险。这些副作用让医患投鼠忌器,严重制约了药物的临床应用。
有研究发现,皮肤反应的出现与携带HLA-B*58:01(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58:01)基因密切相关,通过该基因的检测,就能在用药前筛检出药物不良反应的高危人群,避免服用别嘌醇,从而保证用药安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课题组通过查阅文献和反复验证,以序列特异性扩增与探针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从数千种相似等位基因中发现HLA-B*58:01的目的。
该方法完全针对中国人群基因特点设计,以检验科常规扩增仪器为实验平台,简化了操作流程,缩短了检测时间,压缩了检测成本,即使在基层医院也能开展别嘌醇用药前筛查,从而显著降低别嘌醇用药风险,节约医疗资源。
该检测方法已经取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获得第二十八届上海优秀发明选拔赛金奖,最终成果经过3年转化,目前已经拿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证成功上市并进入临床,让痛风患者能够安心用药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研究成果都能顺利转化。
近几年,我们课题组发现了一系列用于诊断骨髓增殖性肿瘤分子标志物新技术,能够通过多靶标、定量的检测方法,早期发现骨髓增殖性肿瘤。
骨髓增殖性肿瘤是一种被忽视的血癌,是一类以一系或多系(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细胞增殖为主要特征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患病初期患者几乎没有明显症状,少数患者会有瘙痒、面部潮红、乏力等表现。
总之,检验医学科医生尽管不是最贴近临床的,却常常被各种优质的科研线索、科研素材包围着,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同样可以通过科研为患者提供更多帮助。
骨髓增殖性肿瘤的新款数字检测平台
结直肠癌耐药性可借外泌体判断
脑脊液循环肿瘤细胞可检测肺癌脑转移
新型纳米调节器协助肿瘤精准诊疗

本文刊于《健康报》9月1日“医视野学术版”
近期好文
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将于明年3月1日起施行
猫、狗、蚁、蛇、鸡、猴、蜱、蜘蛛、蜂、海蜇……常见动物致伤“国家级”诊疗规范来了!(附下载链接)
讨论
WHO首部成人高血压药物治疗指南发布,国内医生该如何科学看待?
法律
精神障碍患者、未成年患者……面对委托监护,医院该怎么办?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