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普日|低碳环保 有你有我

发布于 2021-09-04 10:51

     2021年,碳中和与碳达峰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热词”。有人指出,每一位公民都应该参与到碳中和与碳达峰的行动中来。低碳行动将有利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那么,什么是“碳中和”、“碳达峰”呢?和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接着往下看,让我们共同学习关于碳中和与碳达峰的知识吧!

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

“碳达峰”与“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

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目前,我国已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为什么会提出“碳达峰”与“碳中和”?

    这就要从气候问题说起了,气候变化主要是人类燃烧煤炭、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造成的。

这些气象灾害都与气候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这样说,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

2020年12月21日,国务院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清晰描绘了中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路线图”。简单来说分“三步走”:




出行,作为日常最普遍、需求量极大的一种生活场景,在低碳绿色的大环境下其模式和发展也正发生着改变。

    国外有研究指出,每个人每天如果少开一次车,多骑一次自行车,每日减少的碳排放高达3200克。

与公交、地铁和其他出行方式相比,共享单车更为节能环保绿色低碳。

低碳生活,请多选择绿色出行 。




环保倡议十二条



1.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避免浪费用电。

2.出门购物,自己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或者收费的塑料袋,都减少使用。

3.淘米水可以用来浇花、冲厕所。

4.出门自带喝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

5.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饭盒,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

6.空调制冷温度不要低于26℃

7.外出尽量步行或骑自行车,少坐私家车。

8.在饮食上,以素食为主,这并不是由于宗教信仰,而是畜牧业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相比之下果蔬要少得多。

9.用过的塑料瓶,把它洗干净后可用来盛各种液体物质(也可以盛放一些豆类)。

10.冰箱内存放物品的量以占容积的80%为宜,放得过多或过少,都费电。

11.少用纸巾,重拾手帕,保护森林,低碳生活。

12.每张纸都双面打印,双面写,相当于保留下半片原本将被砍掉的森林。


*专业内容来自科普中国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